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6-12-06 16:59

相信每一位语文教师们都会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么一首有没得散文诗歌吧?教师们在教授完这门课程后想必会有很多感想吧?以下是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一)

教学完《再别康桥》已经近一个星期了,也到了非反思不可的时间了,不然,再过几天,恐怕想反思也不得了。

上公开课,我不喜欢事先的演练,我喜欢的是现场直播。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可信的,而不是虚假的做课。

课堂的起初阶段,完全是按照我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初读,读准语音,一切顺利,再读,读出节奏,也没问题。但这个环节过后的一个问题,使课堂出现了插曲,我设计的问题是: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我本来是想让学生在读诗过后,体会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但由于在设计问题时,没有给它加上适当的限制,使得学生在理解时出现了偏差。有学生回答,这首诗有三美,那就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跟我事先设计的答案有较大的差距,本来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大的难度,由于设计时考虑不周,因此,我要把我的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引他们回到我的思路上来,花了一点时间。高老师在评课时建议,不如,就顺着学生所说的思路继续下去,高度肯定学生的见解,然后,当场修改教学步骤。他说得很有道理,不过,风险也很大,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迅速对教学设计做那么大的调整,恐怕我力所不能及,另外,课件已经做好,临时调整步骤,也不现实。如果在平时上课,完全可以这样去做,不必考虑课件的修改问题,平时的教学时间也好掌控,快一点,慢一点都无关紧要。这个小插曲告诉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考虑更周到一点,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实很有必要。这个问题这样改,也许针对性更强一点:通过朗读,我们发现这首诗歌在节奏,音韵上有什么特点?

三读,读出情感,这个环节,我请起来的学生朗读水平不够高,比前几个同学都差,不仅语音问题还存在问题,节奏,情感都不太理想。事后,评课老师也都提到了这个问题,说让这个学生读书,正好把你前面“两读”都否定了,更不要说更高层次的读出情感了,作为老师你完全可以先让这个同学来进行初读,然后,再逐渐请出朗读水平更高的学生,形成梯度,效果要好很多。这个意见我不认同,我觉得这就是最真实的课堂,这就是最真实的学生水平,我想呈现的就是这种真实的状况。不是老师一堂课,就可以达到实现预想的效果,教学工作任重道远。我也不必因为是公开课,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而刻意回避学生的实际。

在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时,我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原本以为两三分钟就能搞定的问题,结果,花了近十分钟才勉强结束,这个地方出现的冷场也是我事先没有估计到的。我觉得,画面内容的概括对于高中生来讲应该不会成为大问题,何况,我还可以作些引导性的提示。可是,课堂跟我想的就是有差距。课前的眼保操大约占去了三分钟的时间,这里,又比预计多花了五六分钟。这个地方的时间过长直接导致,时间非常紧张。在把诗歌的“三美”点到之后,做意象分析的时候,就没有时间了。评课时,滕老师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老师的诱导性太强,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台词,诱导学生,不利于课堂的生成。我认为他的说法很有道理,这也正式预设课件教学的不足之处,很难让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实际上是老师的预设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这应该成为运用多媒体教学研究的课题,即多媒体课件和课堂的生成关系问题,让多媒体也和学生能够产生互动。

在诗歌绘画美的分析时,我挑选了一些很漂亮的图画,并尽量与诗的画面相吻合。这个环节,是诗歌画面美的再现,时间不长,画面的转换很快,学生边读边赏,很容易进入诗境,效果显而易见。评课时,滕老师认为,这个地方是老师以自己对画面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想像,不利于学生想像力的培养。这个环节如何改进,值得我认真思考。

总之,上好一节公开课,是不容易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尤其是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能预判,这样上课时才会心里不慌,游刃有余。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二)

《再别康桥》第一课时

我领着学生先回顾了《雨巷》说到情感有提到作者戴望舒,当然诗中情感与作者情感是分不开的,然后提到徐志摩,在两个人的对比中进入徐志摩的心灵世界,通过徐志摩的经历和诗篇说明他的一生中都是在对“爱”“美”和“自由”不断地追求着,更多的有介绍了“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进入《再别康桥》。这节课重点还是指导学生读诗,把握情感,听录音,再读。我一直在想:第一课时我们都是按照常规的思路教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我现在没答案。

《再别康桥》第二课时

这节课主要分析《再别康桥》里的“意象、意境、情感”,也就是主要解决“新诗派”中提到的“绘画美”。我们这节课开始还是让学生读,点评,然后听录音(不带视频)主要让学生感悟。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这首诗七节的每一幅画面,派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写下来。学生很棒,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概括的画面也很美。下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并说说原因,主要从“意象、意境、情感”入手。学生回答的也很好。

赵洁老师听了我和朱丽霞老师的课之后,我们又在一块讨论了一下。说到第二个环节设置的很好,但有一个缺陷,就是不能把作者的情感变化体现出来,如果要体现情感变化还必须按顺序逐节分析。所以我们俩的的还得把每幅画面在连起来,让学生体会情感变化。如果按顺序将的话,这个重整画面的步骤就可以省略了。确实如此,下节课我们还得捋顺图片,感悟情感变化。

《再别康桥》第三课时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领着同学回顾了这首诗的情感,然后捋顺了画面体会了情感变化,把上节课做了一个小节,这节课就分析了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中的“音乐美、建筑美”。然后让学生想他们学过的或者知道的关于离别的诗句,又跟本诗做了一个比较。之后我们有拓展了徐志摩的两首诗,加深一下徐志摩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

由于把上节课的“零乱”的画面做了一个整合,所以这节课再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时,学生就比较轻松的体会了出来。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我想应该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提供大量与《再别康桥》有关的信息。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表现如下:

1.创设情景,诱导思维,激发兴趣。

我在导入课文和介绍徐志摩时,通过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风景图片, 紧接着出示3张徐志摩的照片和播放《海上名人录--才情徐志摩》视频和情景模拟,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逐层推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激发学习《再别康桥》的兴趣。

2.巧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体现分层教学。

本课的提问设计层层递进,逐级攀登,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述意象和意境时,设置的问题是有浅入深。为的是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所以有一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回答出“第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后,就抢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3.自主探究与小组竞赛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课堂上比较常用的方法,而且是学生学习很有效的方法,但现在社会更强调团队合作,所以我设计学生协作讨论这个环节,希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诵读的学习方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制衡”及评价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我很强调学生的诵读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效果还不错。有一个音色比较好的学生,在配乐播放钢琴曲《神秘园》时,朗诵出了诗歌那种特有的感觉。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