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
人生对我来说一直是茫然的,因为那是一种未知,不知道人一生中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篇一
现在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人为光阴而叹。就像刘禹锡所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也就是说苍山不老,但是人的心中却有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就像《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出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侍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可见,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当对人生做一个规划。可是,我们该有什么样的规划呢?
孔子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几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人生的坐标,人生的规划。在这个人生坐标上有几个事情被孔子特别的强调了出来。
“十五而志于学。”这是说十五岁应该立志学习了。这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但今天看来,十五岁才开始学,实在是太晚了。通常在我们五,六岁时,就已经进入学校了。但是我们学得怎样呢?孔子给自己,也给他的学生一个要求:“学以致用。”这个标准我看后非常惭愧。因为我已经过了十五岁,而且已经学了十一年了。但学到的可以至用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这似乎与现在的教育制度有那么一点点的关系。我并不知道现在的教育制度改革的怎么样了,但我知道我离“向学能为己之学,学以致用。”还差得很远很远。“三十而立。”立的是自己的自信。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提出“正,反,和”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在童年时,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一切事物都是光明的。到了少年时,我们会出现逆反心理,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邪恶和黑暗,一切事物#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www.gkstk.com end#都是丑陋的。而到了三十岁时,我们就应该到了“和”的阶段。我们应该建立心灵的自信。“四十而不惑。”“不惑”即是在面对多种选择时,应该建立自己的位置,面对太多的选择时能敢于舍弃,使心灵变得淡定而从容。孔子对“五十而知天命。”的解释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我要学习上达,让自己合乎大道。就是说当我们到了五十岁时,内心要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六十而耳顺。”之中“耳顺”的意思是听别人说什么都觉得有道理。这并不是意志不坚定的表现,而是因为内心有定力,所以可以理解各个年龄段的人说出的话。这样即是给了别人最大的理解和包容。所以,北师大的于丹教授说:“耳顺就是悲天悯人,就是理解与包容。”而人到了七十岁,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以上就是孔子的人生坐标了。也就是孔子教导大家的人生坐标。于丹教授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是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是的,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能方便的得到大量信息,这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生命的效率。而且,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都是要让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让我们做一个有君子仁爱情怀,能符合社会道义标准的人。让我们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社会的岗位,都能作出一种无愧的交待。让我们提前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也就是《论语》的精华,即是人生之道了。
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篇二
人生对我来说一直是茫然的,因为那是一种未知,不知道人一生中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但有时我也会去想,在我多年之后将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呢?
通过论语的学习,改变了很多之前的想法和理论,之前在面对别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等等时,我的理解是30岁必须有自己的事业,也等于说在30岁你还没有什么发展或成就,那就说明你一生都不会再有什么发展了,而这一课告诉了我,孔子理解三十而立并不是这样,而是对事物有了正确的认识,有了自我的判断和原则,也说到只有我们内在也就是我们的心理年龄成熟了,才能在外在的事业上得到提升。
其实现代人把很多东西都变质了,把之前重内在修炼演变成重视外在因素,就像七个习惯里所说的,性格魅力与人格魅力,这就是一种不好的转变,毕竟外在的一切都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只有我们内在的修养到了一定的阶段才能有长久的体现。
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你争我斗,我不是很喜欢,人一生有多少个年月,对那些身外之物何必那么看重呢,在我们生时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平和、淡定、内心充实的生活,那样才能获得真正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就如有个故事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那是一个富人,在他的葬礼上,有人问:“他留下了多少遗产?”这时有人回答道:“其实他什么也没带走。”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告诉我们物质上的东西再好,你现在争夺的再多,等到百年之后那都将不再属于你,最终还是平凡的离开。
所以说,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珍惜现在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尽可能的以助人为乐,心灵富足为标准生活才是真!
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篇三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感觉《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感受颇深。
偶然读到 《论语》里的这段话,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十五岁的学习的起点,选择好方向,三十岁能牢固地自立,四十岁对各种问题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北师大教授于丹对于此的言谈是和蔼可亲的,她并没有咬文嚼字罗列子曰诗云,而是把圣人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转星移中,面对物欲横流、转瞬即逝,让每一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量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言者切切,听者意会,那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一下击中了不再敏感的神经,怦然心动,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没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欢上了。
“三十而立”的真正涵义是指一个人的人生阶梯已经进人一个关键时刻.因此,在“立”起来的这个阶段前形成比较好的人生基础,对人的一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三十的时候,立是人内心的确立,人在这个时候就要明确自己的很多的东西。于丹称其在三十岁以前用加法过日子,三十岁以后,用减法过日子三十岁可以说“不”,因为,世界上有些东西是自己不需要的,三十岁的人要活得尊重和从容,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坚定。对于现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还身兼数职的于丹来说,她对现在的工作,不是用喜欢来形容,而是用热爱,一个人一但对于自己的工作达到热爱的程度,那么这也算是她这辈子最奢侈的事情了。
眼下,我已到了而立之年,也有了一份自己较满意的工作,当然还达不到热爱的程度,但相比有些人认为“三十而立”就是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拥有一辆车、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婚姻生活,那么我的现状对我而言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固此,我认为,用内心的坚定维系自己的平衡,用对不断变动的社会生活的体悟与理解收获内心的坚强,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这,才是对“三十而立”最有现实意义的阐释。
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