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就从立法上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论文篇一
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政策效果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就从立法上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通货膨胀;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货币政策包括: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等内容。中央银行通过对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再到最终目标的跟踪,可以及时有效地监测和控制其货币政策效果。
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价格稳定和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特别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借贷风险增加、相对价格体系遭到破坏,价格信号作为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遭到破坏、经济秩序混乱,还导致货币的严重贬值,可能导致其货币体系的彻底崩溃。面对此种困境,央行该如何应对呢?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呢?
一、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因。通货膨胀是由于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远远大于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实际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现阶段物价水平的快速上升是由于流动性过多造成的。
二、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印钞策略营造了全球宽松的货币环境,通过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发达国家实际利率降低,利差优势国际游资涌入我国,增加通胀压力。
三、自然灾害发生导致食品价格过快上涨。2010年中国农产品总体歉收,造成物价上涨较快。地震、干旱导致食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四、成本推动。劳动力成本增加。春节后,各地均出现“劳工荒”现象。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增加商品成本,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土地和房价价格的上涨也使成本增加,另外自然灾害造成的原材料短缺,农产品供不应求,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通货膨胀。
面对此种困境,央行应采取综合手段来解决通胀困境:
第一:拓宽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日趋增加,央行只有通过被动地增加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来对冲外汇占款,只有这样才能影响抑制通过膨胀。
第二、减少固定资产的过度投资。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贷款利息,减少市场上的贷款的货币量,减少市场上投资资金的来源,严格控制股票债券的发行额度。
第三、与财政政策“相辅相成”。通货膨胀时期,央行应该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收缩贷款等方式回笼部分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应从根本上去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从而消除人民大众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的,其运用可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201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6%,这也是央行首次正式披露2013年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市场关注的2013年信贷增量目标,央行仍未披露。
央行现在是保持政策的“灵活性”,“边走边看”,也给自己未来变动留下空间。现期央行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要控制好货币总量。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以M2为代表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其次,要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及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要更加重视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再次,要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最后,要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高度重视和防范经济较快发展中存在的流动性宽松、信贷投放较大等可能积累的顺周期系统性风险隐患。针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央行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201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健的货币政策比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那么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呢?有以下几点: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灵活安排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变化情况,中国人民银行灵活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与期限结构,搭配央行票据发行和短期正回购操作,进一步提高流动性回收力度。第一季度累计发行央行票据3370亿元,开展短期正回购操作8150亿元。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预调和微调作用,有效熨平季节性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冲击。针对春节前后银行体系流动性波动较大的季节性特征,中国人民银行灵活安排正回购期限品种,通过不同期限正回购操作到期日与春节前现金投放峰值时点的匹配,有效熨平了季节性因素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适度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进一步加强对通胀预期的管理。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相配合,结合市场环境变化,中国人民银行适时增强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不仅有助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而且有利于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截至3月末,3个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的操作利率分别为2.7944%和3.1992%,分别较上年末上升77.88个和68.77个基点。适时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2011年第一季度共开展了二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期限均为3个月,操作量均为300亿元。
2、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在国际收支总体上继续保持较大顺差的背景下,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当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深度冻结银行体系多余流动性的功能,分别于1月20日、2月24日、3月25日和4月21日4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累计上调2个百分点。
3、二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为稳定通胀预期,抑制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2月9日和4月6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75%提高到3.25%,累计上调0.5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81%提高到6.31%,累计上调0.5个百分点。此措施显现出的货币政策效果。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国内经济整体上保持稳定。展望未来,一方面要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在满足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的同时,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同时着力优化结构,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虽然,我国目前广义货币增速趋近调控目标,但当前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大环境并未改变,货币政策调控成果仍需巩固和加强。如何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已经成当前货币政策的重大挑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非仅在于其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增长或抑制通货膨胀的效应,而主要在于其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冬.宽松与从紧:这是个问题[J].卓越理财,2011(08).
[2]万欢.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以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运用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3]史进峰.年内三次加息[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1(07).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论文篇二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评述
【摘要】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的总和。主要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准备金率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进行干预,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本文以2008年到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一系列货币政策为解析对象,对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实施情况及最终起到的效果进行初步评析。
【关键词】货币政策,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业务
一、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积累了30年的财富,从而使得房地产行业达到了今天这个高度。从解析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的兴旺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这就使得在经济危机中,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需要考虑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到目前,经济危机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中国,而中国以房地产行业带动的经济模式受到挑战,中国经济的转型需要得到保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稳定经济的两大宏观调控政策之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应用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研究。
二、中国经济的情况
(1)进出口。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经济危机之后,随着中国最大的出口国美国经济的衰退, 其进口的主要是小商品,而中国广东等沿海的经济主要靠小商品的销售,而生产这些小商品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中,抵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非常的低,导致大量企业纷纷倒闭。
(2)失业率。由于出口受阻,从官方统计的数字来说,2008年以来中国南方已经有67万家工厂倒闭,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因此导致的失业人口可见一斑,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从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来看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失业率为4%,第四个季度升至4.2%,虽然这个数据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是可以看出失业人口在增加。国家政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经济增长。从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来看,在这次经济危机并未给经济增长带来什么影响,但是同时结合失业率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市靠投资拉动的,在国务院作出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保8成功,但这不意味着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没有影响。
(4)汇率。在2008年1月之后的半年内汇率从7.25降到6.85,之后一直处于平稳时期,但是2010年5月之后又迎来了一波人民币升值。在此过程中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从未断过,但是由于在08年6月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1.76万亿美元,在控制人民币升值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果收到人民币升值冲击就抛售美元,使得人民币汇率稳定。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就会使得中国商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相对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出口受阻,即不利于中国企业的成长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
(5)CPI。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走势可以看出在2009年之前都居高不下,经济有过热趋势。而在2009年一开始CPI出现了急剧下降。这说明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剧烈的,2010年之后CPI在缓缓上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在国家一系列调控政策之后开始率先复苏。
三、央行针对问题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1)货币供应量。在经济危机之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出现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时期,央行为了保证经济稳定运行,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M2走势可以看出,广义货币供应量在持续增加,特别是2009年我国信贷总量达到空前的9万亿元,各个行业出现了各种程度的泡沫,10年,相对控制直接贷款额度,直接贷款额度大概为7.5万亿元,但各种其他贷款性质票据达到3.25万亿元,加之基础建设投入空前的巨大,仅09年人名币发行量就超06、 07 和08年三年之和。到2010年之后可以看出CPI开始回升,表明经济开始复苏,走向稳定,表明央行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提高M2供应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准备金率。当2008年底经济危机传入国内后,央行为了防止经济危机导致中国经济陷入低迷,开始调低准备金率,刺激经济迅速复苏,到2010年之后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央行又调高准备金率防止通货膨胀。从CPI的反应情况来看,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非常明显。
(3)利率。为了配合其它政策的发挥,在08年之前为了防止中国经济过热,以及通货膨胀,央行调高基准利率,收回市场流动性过剩货币,经济危机后,中国经济表现为通货紧缩状况,央行调低利率,刺激经济迅速复苏,因为2009年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货币供给量大大增加,这就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趋势,央行从2010年开始一直在加息,控制通货膨胀。从CPI的反应以及中国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来说,加息的尺度和其它政策配合的很好。
(4)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有其独特的优点:第一,中央银行市场操作公开性强,透明度高;第二,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有较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第三,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时效性强,时滞性低,效果明显;第四,直接性强,作用范围大。
因此,中央银行充分利用这些优点,在2008年中期至年底,央行加大央票的持有量。但随着金融机构货币创造的能力急剧加强、存贷款超速增长和流动性的过度充裕,央行的票据持有量明显回落。在经济危机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够完善,目前主要是买卖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受到制约,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完善,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在逐渐走向成熟。从交易量上看,央行在2007年累计国债成交金额为19545.67亿元,2008年累计国债成交金额为26391.17亿元,2009年累计成交金额为37560.98亿元,2010年累计成交金额为67539.43亿元。这可以明显的看出,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上加大了力度,这也是一个货币政策工具完善的过程。央行在加大国债购买,表明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也呼应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压力和经济过热压力,当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高准备金率和调高基础利率,以防止通货膨胀,让CPI保持在5%之内。总的来说,我国货币政策调整是适时适度的,相信随着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一定会体现出更好的效果。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