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逃生知识
一、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熟悉环境,倘若你来到陌生的地方,特别是在商场、宾馆等庞大建筑物中,为了自身的安全,务必留心一下安全出口及疏散通道的位置及楼梯的方位等,以便一旦遇到火灾险情的时候,不至于迷失方向而 盲目地往火海里闯,往死胡同里钻,切忌一定要给自己找一条逃生之路。
二、保持冷静,寻路逃生保持冷静,当楼房突然发生火灾时,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冷静,切不可惊慌失措,以免做出错误决断而冒 险跳楼。选择逃生的路线要注意:朝有照明或明亮处迅速撤离;若在楼梯上,应该往下跑;若被火 挡住,就要通过窗口或阳台等往外逃生。
三、毛巾妙用,过滤烟毒巾妙用,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火灾中丧生的人,受烟雾中毒、窒息而死亡的比例远比烧死的要高,大约 比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因此,当你被烟困住时,防烟雾中毒、防窒息死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毛巾可顺手捡来作空气过滤器,人在烟雾中,用折叠 6-8 层的湿毛巾蒙鼻保护,可减少百分之六十烟雾毒气的吸收。
四、明辨方向,逃离火场 明辨方向,楼房着火后,火焰夹着浓烟滚滚而来,所以,你在跑离火场时,千万不要在弄不清方向的情况 下乱跑,如普通电梯一旦跑进去就遇上断电,无疑等于钻进死亡的囚笼;同时,也不可躲入床下或 壁橱中,这样会令救援者难以发现。正确的选择是:沿烟气不浓,大火尚未烧及的楼梯、应急疏散 通道、楼外附设敞开式楼梯等往下跑,一旦在下跑的过程中受到烟火或人为封堵,应从水平方向选 择其它通道,或临时退守到房间及避难层内,争取时间,进而采用其它方法逃生。
五、烟雾场所,匍匐前进 烟雾场所, 现代建筑虽然比较坚固,但几乎所有的装饰材料,诸如用塑料吊顶、人造宝丽板等,均为易燃 物品。这些化学装饰材料燃烧时散发的有毒气体,随着浓烟快于人奔跑速度的 4-8 倍迅速蔓延,人们即使不烧死,也会因烟雾毒气而窒息死亡。所以用毛巾或湿布捂住口鼻,屏住呼吸,防止烟雾毒 气呛入体内。同时,宜俯卧爬行,因烟气毒气比空气轻,贴近地面的空气,一般比较清洁少烟,且 含氧量较多,可避免被毒烟熏到而窒息。
六、结绳自救,脱离险境 结绳自救, 如果火灾时安全通道被堵,救援人员又不能及时赶到,情况万分危急时,你可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可将窗帘、被罩、床单等撕成条,连接成绳,用水浇湿,一端紧固在暖气管道或其他负载物 体上,另一端沿窗口下垂直至地面或较低的楼层的窗口、阳台处、顺绳下滑逃生。
七、堵塞门户,固守求生堵塞门户, 固守房中求生,可谓一种选择,当你的处所发生火灾,如果用手摸房门感到烫手,则说明房外 火势已进入“发展阶段”,此时若开门,火焰和浓烟就会迎面扑来。对于汹涌而来的烟雾,务必紧闭门窗,并用毛巾、被子堵塞门缝,并向上泼水,顶住烟火进攻。
八、身处高楼,沿楼下跑 身处高楼,火灾发生时,如果你身处高楼、就要沿着楼梯向下跑,一般都设有安全疏散楼梯间,安全疏散 楼梯间都是防火防烟的。除非是在最顶层你可向屋面跑,一般情况千万不要往上跑。因为烟和火向上蔓延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你肯定难以逃脱烟火的吞噬。
九、借助器材,火口脱险 借助器材,火口脱险人处在火灾中,生命危在旦夕,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会放弃生命,一定要竭尽所能设法逃生,逃生和救人的器材设备种类较多,通常使用的有缓降器、救生袋、救生网、救生气垫、救生软梯、救生滑竿、救生滑台、救生舷梯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器材和设施,你就可以火口脱险。
十、走投无路,厕所逃生 走投无路, 当你在无法冲出火海的情况下,可以逃进被认为是避难所的房间,如:浴室、卫生间等。因为这些房间既无可燃物,又有水源,进入后立即关门窗,这是经验也是证明了的,在一定条件下,该 行为是及有效的,可获得较大的生存机会。
十一、利用阳台,转移疏散 当你听到火警时,正正准备向外疏散,但是这时房间的门或走廊以及通向出口的楼梯已被火或 烟封住了,怎么办?从窗口跳下,结果非死即伤,若是从高楼跳下,十有八九要被摔死!这时,你 必须镇静!有一条路线可供你疏散,不知你是否留意?阳台可以帮你大难不死。方法是:利用阳台 可转移到相邻房间或楼层,从而逃离起火层。
十二、敲盆晃物,寻求救援居住在楼上的你被火包围,无法逃生时,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的衣物或敲有声的金属制品,也 可以向外抛出轻型显眼的东西,如果在晚上,所有灯光失灵,你可以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及时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已引起救援者的注意,将你从火口营救逃生。
十三、既已逃生,勿念财物正当起火建筑物被烈火吞噬或浓烟弥漫时,人们都纷纷从建筑物内疏散出来,但有些人刚刚疏 散出来又试图重返去灭火、找家人或抢救财产,结果弄不好成了人财两空。因为你重返起火建筑物 中时可能遇到新的危险,尤其在火灾的发展阶段,当你重返建筑物时,也许正遇上可燃物发生轰然 现象,即大火将整个空间充满,而这时再次逃生的希望就很小。即使火灾被扑灭也要慎重,如果有 风吹,还会发生死灰复燃现象,仍会遇上危险难以逃生。
安生逃生知识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