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教学随笔,阅读课文教学心得随笔

发布时间:2017-03-01 09:39

阅读在语文中占有很大比例,那阅读课该怎么教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阅读课文教学随笔,希望你有所收获。

阅读课文教学随笔篇一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有没有反思过去的文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五年级数学教学随笔(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语文教学反思以下几点:

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中指什么意思?2、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语文论文库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养。

阅读课文教学随笔篇二

根据十几年教育教学的经验,我发现在小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自私自利、耐挫力不强、自卑胆怯、不善与人交往、合作等心理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不仅每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认知心理教育,而且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进行非认知心理教育。如: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的课文有《丑小鸭》《掌声》等;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的课文有《自己去吧》《两只小狮子》等;帮助学生克服骄傲情绪的课文有《大松树和小松树》《蘑菇该奖给谁》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教好书的同时,有效地利用教材、抓住契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又必须巧妙地渗透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做到两者有机地融合。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实践与探索:

一、运用媒体,创设最佳情境,激起情感共鸣

对于小学生而言,受环境、阅历、年龄等因素的制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课文中所要展示或所要表达的东西往往很陌生甚至不能接受,因此也就不能激起他们的共鸣。在教学时,我会适宜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最佳情境,提高学生的认知、激起情感共鸣。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坚忍、顽强、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我在设计这课时,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将镜头聚焦在这棵柳树上,再回过头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 “广袤无垠”“青石嶙峋”“寸草不生”“悲壮”“苍凉” 来感受它所生长的环境。但对于就西北环境尤为陌生的同学们来说,则显得概念模糊,认知牵强。为了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我播放了一段视频:广阔而又苍茫的原野,飞沙走石、寸草不生。狂风暴雨肆虐地吞噬着一切,北风呼啸的声音、雷电劈倒树木的声音充斥着耳畔……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如临其境,受到了强有力的震撼,深深地感受到柳树生长环境极其之恶劣,那坚忍、顽强、不向命运屈服的高原一株柳的形象骤然屹立在学生心中。

二、反复诵读、品味好词佳句,体悟人物品质

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手段。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接受信息,并可产生联想,受到深层次的熏陶。在《天鹅的故事》这一课教学中,我以“老天鹅破冰”、“众天鹅集体破冰”两段为重点,主抓天鹅的三次叫声,以读解文,以情促读。在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抓关键词读、师生激情互读、配乐朗读使学生对于老天鹅勇敢与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于天鹅的第二次叫声,我先让学生说说这次的叫声像什么。在学生说出像“劳动号子”后,我和学生合作朗读叫声和劳动号子,在这坚定有力的声音中,学生体会到了天鹅们不仅无私奉献,更具有团结拼搏的精神。咀嚼文本的语言文字,是一个能让学生体悟角色内心的过程,也是自我心理升华强化的过程。

三、角色互换,走进人物内心,随人物共成长

《掌声》一课讲述了一位因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女生英子,在同学们两次掌声的鼓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而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这一课的主题就是爱的奉献,要让孩子们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应赋予他人关爱,用爱心温暖他人的心灵,用爱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角色互换,走进人物的内心来获得心理体验。当读到第一次掌声响起时,我问:假如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为什么要给她掌声?你想通过这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同学们在短暂的思索后,说出了内心的想法。有的说:英子一直以来都很自卑,我想用掌声告诉她,虽然你身体残疾了,但不代表你在其它方面就不行,要相信自己!还有的说:我想告诉她,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要勇敢面对。我们都是你的好朋友,一定不会笑话你,今后反而会更加帮助你,加油!……同学们都很激动,从他们真诚地话语中,我已分明感受到有一股爱的力量在他们心中激荡。有了这一次角色的体验,使他们真切的明白,付出爱并不难,爱的力量足以战胜一切!

《青蛙看海》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孩子认准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进取,从而最终取得胜利的品质。当孩子们读到“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时,我问道:有谁想扮演小青蛙跳上高山去看海呀?小朋友们一下子从沉寂的课堂中“苏醒“了过来,小手林立,“我来!我来!……”我挑选了几个男女生,让他们摆出青蛙的姿势,两腿分开弯曲,两臂举在头的两侧,做好准备,并告诉他们,这座“山”很高很高,必须绕着教室跳三圈才能到达山顶看到大海。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拼命朝前跳,尽管只是在平地,可跳着跳着,有的同学已两腿发软,有点女同学刚跳了一圈就已累得不行了。这时,我和其他同学为他们大声加油鼓气,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使他们卯足了劲儿朝前跳,终于到达了“山顶”,取得了胜利。我和同学们的掌声让这些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认准目标、勇往直前,永不放弃,才能享受胜利的喜悦。

四、拓展迁移,结合自身实际,强化内心体验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一封书信,信中,巴金爷爷用情真意切的话语表达了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勉励。其中的一句“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是本课的重点,更是难点。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读感悟“让生命开花结果”的含义,并说说巴金爷爷是怎样让他的生命开花结果的。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使之内化,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

“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就是 。”同学们低头沉思,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从笔尖流淌,汇成了一首诗:

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就是应怀揣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像雷锋叔叔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

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就是要勤勤恳恳学习、踏踏实实工作,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就是要从小做一个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人,把温暖的阳光洒在每个人的心田。

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就是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伸手搀扶将要跌倒的老人,为灾区孩子送一句问候的话语……

多么感人而真挚的话语,它像涓涓细流润泽着每个孩子的心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巴金爷爷这份殷切的嘱托已被孩子们牢牢记住。

以上是我在平时的语文阅读课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实践。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或潜在的因素,采取灵活的方法,“润物无声”地培养孩子优秀的心理品质,一定能培养出心灵健康、积极向上的好少年。

拓展阅读: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各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长春版四年语文上册的《甘罗》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课文要介绍罗甘德什么事?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是写了甘罗替爷爷上朝的事。其实其理解与编者的享图大相经庭。但是我没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把学生四人为一组,要求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自编自演,通过几组演出比较,是学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甘罗巧使妙计,让皇帝说出了男人不能生孩子这一事实,从而否定了自己逼使大臣为自己寻找公鸡蛋的错误命令。这正是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体验。最后学生终于认识课文的故事表现了甘罗善于动脑想办法、聪明机智。从而达到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如在让学生为长春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关爱》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条小鱼在乎》读写课文时,全班同学几乎都围绕小鱼得救后向小孩表示感谢来读写。但在我得引导下,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四是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阅读课文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1.八年级语文教学随笔3篇

2.语文高效课堂随笔

3.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随笔

阅读课文教学随笔,阅读课文教学心得随笔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