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读观后感_生死朗读影评
《生死朗读》是一部2008年的英国电影,改编自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创作的小说《朗读者》,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生死朗读观后感,供你参考!
生死朗读观后感篇1
经兄弟的推荐,在网上看了电影《生死朗读》。无论从情节、演技、思想性上来看,这都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可以确信这是一部无法在中国大陆上演的电影,为什么呢?看了你就会知道。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不乏真知灼见,而我最想说的是:《生死朗读》对人性的讲述近乎白描的平铺直叙,没有观点,没有评价,没有判断,这也许是对人性最理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本身就是很人性的。
联想到最近网上的一件事情:李银河(王小波的夫人)在博客里,认为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屁精”一词,严重侮辱了同性恋,并说赵本山犯了政治错误。没几天,李银河在博客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向赵本山道歉。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屁精”一词在东北方言中另有解释,至少是与同性恋无关,这一下子,李银河成了众矢之的……
最搞笑的还是本山大叔,得知李银河博士对他的批评后,说了一句:这事挺无聊的。请注意,“无聊”这个词跟“屁精”一样,也是有着多重解释的,至于是哪一种,您自己看着办吧。
中国字博大精深,中国话奥妙无穷,不服不行啊。
事情变得越来越娱乐化,反正我是在门户网站的娱乐版看到这个信息的,更甚者,有一篇博客还高屋建瓴地痛斥了李银河说赵本山的政治错误,其实本身就构成了政治错误。
我觉得这件事太好玩了,有点骂街的意思,而且骂的都很有水平,所以看热闹的很多,也包括我在内。这里,可以看到现在的国人对待“错误”的态度:一犯错,必开骂,开骂后,必对骂,一对骂热闹就来了,人气也来了,大家的精神头也有了,点击率上来了,什么东西都piapia地来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反倒是错误本身不那么重要了,也没人关心。
电影《生死朗读》对待错误有一个很好的注解,那就是你不一定要原谅他(她),但是你可以宽容这个错误。
我突然想起很多国家废除了死刑,也许源于这个道理吧。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生死朗读观后感篇2
刚刚看完了电影《生死朗读》,我无法确切的理解译者将reader译成这个片名的意图,但是总的来说电影是精彩的,令人感受到一种发自灵魂的震撼和一种内心深处的迷茫,我时常很恨这个词,为什么又是迷茫,但是确实就是这样,或者用另一个侧面的感觉来形容,那就是纠结,在用这个词的时候,我又不禁犹豫,很多词在我的生命中已经偏离了它原有的意义了。我努力地平复电影带来的一切令我心绪翻飞的因素,我写下这些东西,我要评论这些东西的时候,我需要一颗宁静的心灵。我不想草莽为之,来亵渎我心中难以落定的思考,和导演者致力于表现给我们的东西,这一刻我努力使自己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而不是一个粗俗的闲人。电影或多或少呈现给我的是一种人生的阅历。
朗读者是以少年麦克的视角切入的,一场突来的猩红热使得少年邂逅了比他大十多岁的汉娜,然后两个人有了一段私密的关系,麦克可以说是深深地迷恋上了汉娜的肉体,这一段视频赤裸裸的呈现两个人的性爱,没有一丝一毫的晦涩,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掩饰,不可否认,这里面带着商业的因素,但是也使得电影真实了许多,这样的艺术中感悟到的真实已经是带有了思考的真实了,一种令我不感到任何肉欲的视角,甚至连粗重的呼吸都尽量少的出现,如果有,也是一种真实的代言。
女主人公不是什么特殊的角色,她只是一个平常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评判这个人物,只能像是整理揉在一起的丝线一样,一段一段的解读了。我很难猜测她到底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接触那个年轻的男孩的,也许是情欲,也许是母性,这种莫须有的猜测没有很大的意义,但是人的思想很难有尺度,这算是我的一点思索,到后来,她因为麦克的那份出色的报告升职了,去了办公室工作,同时加上麦克抱怨的她缺少对他的关心,甚至他的生日都不闻不问,意识到了她已经影响到一个少年应该有的人生轨迹了,也许又是这个我猜测的缘由,她离开了麦克,但是,真的,这里的猜测是我唯一能想到的,我不敢往其他方面想,那样会破坏我对电影主线氛围的印象,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就仿佛一张光洁的脸蛋中央出现了一道丑陋的疤痕一样。总之,她就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消失了,仿佛一截掐灭的烛火一样。
麦克继续着自己的成长,他不会想到再次见到汉娜实在纳粹罪行审判的法庭上,这个事实让他不敢面对过去的那个在他生命中必然会留下深刻印记的女人。有很多人在这里为汉娜感到惋惜,有人甚至评论说,汉娜在选择尊严和自由之间沉默了,她选择了自尊而放弃自由,她宁愿多判刑也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识字的真相。这样的言论,我觉得带了过多教科书的意味,要知道她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生硬搬弄的例子,尊严这样生硬的字眼套在她身上简直是一个罪恶的枷锁,她只是一个人,有犹豫,有取舍,你有,我有,每个人都有,要真实的解释,她就是怕以后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我尽量用这样的词来形容,我怕伤害这个人物的身影,在她看来,不识字这样的事实比终身监禁更加令她感到难受,她只是取了后者而已,仅此而已。
或许,有人会觉得那个写书的女子在这里看来一点都不人道,而汉娜却诚实的有点可悲,她只知道自己的职责,的确也是,她不觉得她坚守她的职责有什么错误,很多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两方面的无奈,就像深陷战争的双方士兵,事实上谁也不能指责他们什么,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则去办自己的事情罢了,而那个女子也只是对一个当时的参与者发泄一些憎恨罢了,可以看到,当几十年后,麦克去美国拜访她的时候,她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说原谅,那种恨意依然存在,但是人生的经历应当使她明白了各自的无奈,所以她选择留下了那个罐子却拒绝了那些钱,这也是一个取舍。
而这里,麦克也出现了一次抉择,我看到这里很迷惑,到底是什么让他放弃了拯救汉娜的唯一一次机会,或许人真的会变的,他已经从那个眼中带着清澈,带着迷恋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带着忧郁的,气质独特的男子,但是什么令他放弃了呢,是害怕以后他会在别人眼里变得不一样?是已经反思汉娜与他那段短暂而畸形的爱恋?他怔怔的看着监狱的坏境,我不敢确信他到底看到了汉娜,那个曾今令他魂牵梦绕的女人,但是这一阵伫立之后,他放弃了这次对汉娜的救赎,然后去学校和那个女孩疯狂了一晚,接着一个人呆呆地苦痛,这是事实,刚才我隐隐抓住了思绪,但是现在又在眨眼间溜之而去了。
随着一段蒙太奇的平行镜头,打扮整齐的麦克最终是心事重重的看完了对汉娜的宣判,然后这里出现了一个几十年的留白,中年的麦克伴着隆隆的火车开动声带着年幼的女儿回到了他的家乡,在这里,一场朗读开始了,他开始为汉娜寄去自己朗读录音的磁带,在看守所的汉娜因为磁带几乎是像焕发了第二次生命一样,羞怯的她因为这个去看守所的借书处借了那本《一个带着小狗的女人》,然后仅依靠着朗读,自己慢慢学会了阅读,当看到她写给麦克的拿第一封短短的信时,我心中真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无法形容,酸涩,欣喜,疑惑更多的感慨,都揉在一起。
汉娜被监禁了20年,这个我不想都不敢想的时间,看守所所长说,“现代的外面世界对于汉娜来说实在太恐怖了。”这里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摩根弗里曼说的那句话,“监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开始你厌恶它,憎恨他,然后慢慢的习惯它,知道你再也离不开它。”我不晓得汉娜最后的自杀到底有没有这种因素,抑或是她再次看到麦克,已经感受到麦克已经完全不是那个时代的他了,还或者,她不愿意给麦克添任何的麻烦,还是她有愧于心?但是这一切都不重要,汉娜就这样死了,最后只留下麦克对他女儿的讲述,“她是一个帮过我的女人。”这样的枫叶飘落般的结局,只带着一点风干的淡淡的情愫。
生死朗读观后感篇3
好久都没有看到这么令人感动的电影了,一辈子懵懂在一份感情中是唯美的,就像做了一场梦,始终都没有醒过来。
分手之后就再也不相信感情,很难被打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就很难被触摸到,心变得很麻木,世俗,以为不会有什么感情再让我觉得美好,可是当我对着电脑屏幕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承认我错了。
迈克在十六岁的时候遇到的比他大一倍的女人,却成了他这一辈子的劫难,如果他没有遇到她,或许会有很辉煌的人生,可是命运就是命运,他掌管着一切…
宣判的那一刻,迈克眼中的泪水,证明了他对汉娜的感情,而之前我还一直都还怀疑他,之后的二十年里面,即使是有了女儿,那段感情也令他难以忘怀,为什么我们懵懂的初恋不会对我们产生那么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呢?是我们世俗么?还是迈克专一汉娜迷人?……
迈克坚持给她录的磁带是她活下去的信仰,甚至一个文盲会为了跟他联系学习英语,我现在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迈克去见汉娜的时候要故意表现的那么冷漠,他都已经在郊外给她布置好住处,甚至是安顿好了他们的未来,一切就等待出狱的那一刻……是他的磁带让她坚持,又是他的冷漠让她放弃……
爱情、原来有这么伟大的力量…多少人会说,这样子刻骨铭心的爱情,一辈子能有一次足矣,可是能有几个人有资格拥有呢?因为太在乎爱情之外的东西,因此注定错过…唯美的爱情才会那么稀少那么痛彻心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生死朗读观后感_生死朗读影评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