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的本质和原理

发布时间:2016-11-10 17:04

受过速读训练的人,阅读速度往往能达到每分钟数千字、甚至上万字,而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对文章的理解率不但没有下降,甚至很有可能还会上升。

那么,为什么快速阅读能够达到如此快的阅读速度呢?在快速阅读的时候,人的大脑是怎样运作的呢?快速阅读状态与普通阅读状态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下面,就让小编全面、深入地来解答这些问题。

速读的本质和原理

一、图像是世界的本质,声音是交流的工具

世界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人们经常会这样说:“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但却很少会这样说:“我们耳中的世界……”、“我们所听到的世界……”。

事实上,从某个角度可以这样说:世界是属于眼睛的,世界只是我们所看到的一组组图像。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的眼睛看不到了,或者假如我们一生下来眼睛就是瞎的,那么,这种没有图像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是怎样的存在?

不知道那些生下来就看不到的人是靠着什么来感受这个世界,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够发挥自己内心的想像?如果发挥想像的话,他们是否能够在心中看到那些只属于他们的图像?

那些只有几岁的小孩,他们词汇掌握得不多、语言并不丰富,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主要通过眼睛所看到的图像,他们的学习与记忆、甚至他们的思考都是以图像为主。

然而,随着小孩逐渐长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词汇,他们在日常交流中逐渐习惯了用语言(声音)去学习、记忆、思考,语言逐渐成为了大脑最常使用的工具,这时,大脑的图像功能就逐渐退化,用图像进行学习、记忆、思考的情况越来越少、最终甚至不再使用。脑海里只剩下了声音,图像完全消失、不再出现了。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把书面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以来,人类就进入了声音记忆的时代。文字交流的方便与实用让人们慢慢忘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其实是图像,文字不过是为了方便交流而发明出来的工具。在这个声音记忆时代里,每一个人都从热爱图像、富于幻想与创造、充满热情与激情的孩童被统一塑造成了只会使用声音的枯燥乏味的工具使用者。

真实的世界被抽象化了,被慢慢隔离了,人们不得不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袋子里,没有办法触摸真正的世界。

在人类远古,语言并不发达,文字还没产生的时候,人们是用图像来进行思考、进行表达,当他们在想一件事情的时候,脑海中一定会有着非常清晰、非常生动的图像,不仅仅是想像得到,甚至还应该在脑海中看得到。

但是,随着相互交流的迫切,人们需要找到有效的表达工具和交流工具,这样,语言和文字就产生了。随着语言和文字使用的越来越多,人们就逐渐失去了清晰生动的想像能力,脑海中再也看不到图像了,而只剩下声音在回响。

人类的思考就这样从具体走向了抽象。

小孩刚出生,还不会讲话的时候,还是像远古的人类一样,脑海中只有图像而没有声音,但随着逐渐长大,图像越来越少、越来越淡,声音则越来越多,直到12岁以后,脑海中就基本看不到图像了,只剩下纯粹的声音。

到了成年,大脑的这种想像能力越来越差,再也想像不出清晰动人的画面,于是也就懒得去想像了。

二、学习的过程是把词语图像化的过程

当我们还是小孩、还不认识文字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可以说话、思考、想像了。

还记得我们学说话的过程吗?在我们还不能说话的时候,大人就指着妈妈不断地让我们叫“妈妈”。那个时候,我们只能听到“妈妈”这个词语的发音,根本不知道“妈妈”的含义。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把眼前这个最亲切的人跟“妈妈”这个无意义的发音联系在一起了,所以,一旦我们能够开口说话,就能朝着妈妈喊“妈妈”。

当我们稍微长大,开始上学、开始识字的时候,我们是从最简单的名词开始学起的,比如“人”、“太阳”、“月亮”、“车”,等等。当然,这些名词总是和相应的图像放在一起,让我们把这些名词与相应的图像对应起来。

所以,我们看到,最简单、最基本的学习是非常图像化的,只有把这些原本毫无意义的词语和相应的图像联结起来,我们才能赋予这些词语以意义。

再复杂一些,当我们学到动词的时候,例如“跳”、“跑”、“飞”,等等。这些词语开始变得有些抽象了,但仍然可以通过模仿而把这些动作展现出来,我们也只有真正看到了这些动作,才能把这些动词的含义搞清楚,也才能真正理解并运用它们。

当我们再进一步学习,就会接触到越来越多抽象的词语,例如“幸福”、“快乐”、“美丽”、“智慧”,等等。即便是这些抽象的词语,甚至更抽象的词语,当我们要真正理解它们的含意的时候,都少不了要去建立相应的图像,例如“幸福”,我们不但要从自己的感受中来理解“幸福”的状态,更要去捕捉一个人幸福时的表情、神态、举止,把这些与幸福这种体验相关的图像都组合在一起,我们才会对“幸福”这个词语有更深的理解。

同样,当我们学习任何一个抽象词语的时候,都必须要围绕着与这个词语相关的尽可能多的情景,建立起一幅幅、一组组、甚至一堆堆图像,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

因此,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把词语图像化的过程,更进一步说,是把文字、把语言图像化的过程。缺少了这个图像化的过程,我们就难以学习到知识,也就难以理解、记忆、思考。

三、理解的本质是建立图像联系(建立图像联系是理解的基础)

当我们小时候刚开始学习说话、与人交流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去把内心的所想用恰当的语言说出来,同时,我们还必须要去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意思。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来理解别人的话语,怎样来理解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的。

例如妈妈对我们说:“妈妈要洗衣服”,她可能会指指自己,然后指指衣服,然后再做一个搓洗的动作。根据妈妈这个人、衣服的形象、以及搓洗的动作,我们就能大致明白妈妈想要表达的意思。

也就是说,当我们把这些具体、鲜明的图像联结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能大致理解妈妈所想要表达的内容。

而到了上学的时候,老师刚开始教我们认字的时候,都是从最简单的名词教起,例如“人”、“山”、“水”等等,而且少不了会在生字的旁边给出相应的图画。

当我们把这个生字的写法与相应的图画建立起联系的时候,我们也就能够理解这些字所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理解的本质就是建立图像联系。

任何更高级、更复杂的理解,都是以这些基本的、具体的图像进行相互联系开始的。

当这些图像联系非常熟练之后,我们即使不必刻意地去进行想像,也能很快地明白对方的意思。这个时候,虽然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图像联系的内心过程,但事实上这个过程是存在的,我们的潜意识已经飞快地把这一图像联系过程完成了,因此我们才得以快速地理解对方所说的话。

而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眼睛看见的是文字,并没有听到声音,但事实上我们是通过默读来进行阅读的。我们的嘴巴虽然没有发出声音,但我们通常都要在脑海中进行默读,才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文字的意思。

这种听不见声音的默读,其实就像是我们在脑海中进行看不到图像的想像一样。大脑中看不到图像,但我们仍然可以比较清晰地想像一些图像,例如踢足球的场面、看表演的场面等等。同理,我们的嘴巴虽然没有发出声音,但脑海中默默的声音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的。

事实上,就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部分情况会用到默默的想像,而大部分情况都是在用这种默读的语言。所以,当我们对两种以上的语言都比较熟练的时候,例如说粤语的人学会了普通话,就会发现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必定是在用其中的一种语言在脑海中“说话”。

所以,当我们一直在用声音(说话的声音、默读的声音)这个工具来进行理解、表达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首先是接收到了这些声音语言,然后潜意识再把这些声音语言转化为图像语言,直到建立起图像联系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达到理解的状态。

所以,有时候当我们并不理解对方所说的话、并不理解一段文字的意思时,往往是我们没有能够快速地在潜意识中建立起具体、生动的图像联系,因此也就会感觉到难以理解。

四、普通阅读的大脑作用过程

当我们在进行普通的阅读时,我们采用的往往是默读的方式,也就是看到一段文字,一边在脑海中把这些文字默读出来,然后才能理解这段文字的意思。

这个理解的过程有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看文字,先看清楚到底是什么字;

第二步是默读,看清楚了文字之后,要在脑海中一个字、一个字地默读出来,这个过程的速度往往决定了普通阅读的速度。我们在默读的时候,基本上每一个字都要读,而每一个字的默读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普通人说话的速度比较快的时候是每分钟500字左右,而默读的速度比往往比这个速度要慢一些。所以这就决定了普通阅读的速度往往在每分钟500字以下。

第三步是潜意识把脑海中默读的声音转化为一系列的图像。这个速度决定了理解的速度。有时候我们把一篇文章快速地读了一遍、甚至几遍,但还是不能很好地明白它的意思,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在把声音转化为图像的时候发生了障碍,对某些比较难懂的词语,或者对某段比较复杂的话,我们的潜意识没有办法迅速地建立起图像联系,所以也就理解不了。这个时候,只有在这些难以理解的地方停顿下来,慢慢地建立图像联系,才能慢慢地达成理解。

所以,总结说来,普通阅读速度之所以快不了,主要是受限于默读的制约,因为默读的速度本来就有高不到哪里去,而每一个字都要读的话,这个速度很难超过每分钟500字。

然而,我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是,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我们是每个字都要进行默读的。所以,在这种习惯之下,阅读速度是没有办法大幅提高的。

五、快速阅读的原理

快速阅读最重要的步骤是尽量消除“音读”,也就是在默读这个环节上做文章。

快速阅读,与普通阅读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它是真正的看文章,而不是读文章。

也就是说,在进行快速阅读的时候,我们取消了在脑海中默读的这个步骤,看到的文字直接就在潜意识中转化为图像,从而能够飞快地阅读、快速的理解。

平常我们在进行普通阅读的时候,早已习惯了用默读的方式来进行理解。然而事实上,我们不默读,也照样可以理解。

最简单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字,但忘记它是怎样念了,没有办法去发音,但这一点都不影响我们对它的理解,我们不读,照样能够理解它。例如我们看到“人”这个字,即使我们不默读、不发音,单从它的笔画现状上看,我们也能够轻松地明白它的含意。

这种情况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比较明显了。有些人对音标掌握得不好,也就导致有些单词根本就不会读,但却仍然看一眼就了解这个单词的意思。

如果说普通阅读的过程是由“看—读—理解”这三个步骤组合而成的话,那么,快速阅读的过程就只由“看—理解”这两个步骤组合而成。

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来说,直接跳过“读”这个步骤而去进行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或者说速度是比较慢的,甚至可能会比普通阅读的速度还要慢得多。

然而,只要经过简单、轻松的训练,我们的大脑就能够逐渐适应这种阅读方式,直接由看到的文字而条件反射出理解的图像,从而大大地加快阅读的速度。

事实上,如果说“看—读—理解”是旧的阅读条件反射过程的话,那么,“看—理解”就是一个新的条件反射过程。

快速阅读的训练,主要就是训练我们运用这个新的阅读条件反射,同时尽量地提高这个新阅读条件反射的速度,从而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原来的普通阅读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以速度慢,而快速阅读则可以几个字、一句话、甚至几行文字、一页文字地看,看一眼就能理解整页的内容,所以阅读速度能够大幅度地提高。

就像我们在进行扑克记忆训练的时候,当我们刚开始训练,整个记忆过程进行得不流畅、记忆速度比较慢的时候,可能需要十多分钟甚至半个小时才能记住一副扑克牌。但当我们进行一段训练之后,进行想像的条件反射加快了,记忆的速度加快了,就有可能达到1分钟甚至更快的记忆速度。这个速度就提高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同理,普通阅读的速度是每分钟300字左右,经过快速阅读的训练,速度提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就有可能达到每分钟数千字甚至上万字的速度。

快速阅读训练的关键在于消除“音读”,当然,要完全取消默读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决定了我们对看到的每一个字都下意识忍不住要去读一读。

消除“音读”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主动地提高看文字的速度,让读的速度跟不上我们看的速度,这样自然就没有办法去默读了。

例如,我们以每秒一行的速度去看,也就是每秒要看十多个字甚至二三十个字,在这个速度下,根本没办法默读所有的字,只可能选择其中一两个字来默读,这样练习得多了,自然就会养成习惯,不再默读或尽量少地默读了。

提高阅读速度,可以通过训练眼睛视线的控制,以及借助辅助工具来指引视线等方式,来主动地提高阅读的速度。

更好的方法是通过速读软件(如飞克视读等),让文字在电脑上快速地闪现,一行一行、一段一段、甚至一页一页地快速闪现,在这样的速度下阅读,默读的现象自然就不得不消失了。

当然,刚开始提高阅读速度的时候,会出现文字看不清、理解跟不上等情况,这无关紧要,当训练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大脑自然就会完全适应这种快速阅读的状态,即使文字闪现的速度很快,我们也能看得很清楚、理解得很透彻。因为这时,我们的大脑已经通过反复的训练而形成了新的阅读条件反射,完全能够胜任快速阅读的任务了。

六,波动速读的原理

七田真等人所提倡的波动速度,与普通快速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波动速读是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把理解的图像过程激活了,让我们在脑海中能够真正看到鲜明的图像。

也就是说,在进行普通的快速阅读时,我们对文字的理解过程是在潜意识中进行,我们能感觉到、想像到,但却无法真正像看电影那样看到图像的联系过程,这个理解的过程是无影的,就像我们的默读其实是无声的一样。

而在波动速读的状态中,大脑的这个图像化功能却被激活了,使得我们能够真正像看电影那样看到图像在我们眼前展开。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大脑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调动,阅读速度、理解率、记忆力都比普通的速读有更大的提高,当然阅读的效率也就比普通速读要高了,可以达到每分钟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甚至可以过目不忘,一本厚厚几十万字的书用不了几分钟就能看完,不但能够毫无困难地理解其中的内容,而且还能够清晰地记得书上的内容。

这种状态也被称为照相式记忆。

然而,由于这种大脑的功能对于成年人来说开发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真正能够通过训练而获得这种照相式记忆力的人是不多的。而未成年的儿童,特别是12岁以下的小孩,这种大脑功能的激活相对比较容易,所以小孩进行这种训练的成功率就会比较高。

速读的本质和原理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