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的食用方法
红豆健脾利水,解毒消痈,清利湿热。红豆煮粥食之,有健脾胃、利水湿的作用。除此,红豆还有哪些食法呢?今小编天就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吧!
红豆的食用方法:
1.红豆粥
赤小豆120g,粳米30g。加水适量,煮稀粥。分2次食。源于《妇人良方》。本方能益脾胃而通乳汁。用于妇女气血不足,乳汁不下。
2.苦酒红豆散
赤小豆100g,用醋1茶盅,煮豆至熟,取出晒干,再入适量米酒中浸渍至酒尽,经干燥后研为细末。分3次服,每次3-6g,用米酒送服。源于《肘后方》。赤小豆等三者均能散血,醋又用止血之效,故本方有散血消肿和止血作用。用于痔疮瘀肿疼痛,大便带血。
3.红豆桑白皮汤
赤小豆60g,桑白皮15g。加水煎煮,去桑白皮,饮汤食豆。源于《本草拾遗》。本方用赤小豆健脾利湿,而以桑白皮专于利尿消肿。用于脾虚水肿或脚气,小便不利。
4.茅根煮红豆
白茅根250g,赤小豆120g。加水煮至水干,除去白茅根,将豆分数次嚼食。源于《肘后补缺方》。白茅根为凉性利尿药,其味甘甜,用以煮豆,既可增强利尿作用,又较适口,故颇为得法。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现用于肾炎或营养不良性水肿。
5赤小豆鲤鱼汤
原料:赤小豆500克,活鲤鱼1条,葱、姜、盐适量。 制法:将赤小豆洗净,活鲤鱼宰杀干净,加水、葱、姜、盐炖熟。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补虚消肿。适宜肾性水肿患者食用。
红豆的药用价值:
基本信息
功效 健脾止泻,利水消肿。
《食疗本草》:“和鲤鱼煮烂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 食性本草》:“赤小豆坚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产书方》:“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饮。”《 本草纲目》:“通乳汁,和鲤鱼、鲫鱼、黄雌鸡煮食。”
忌食: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之人忌食。
陶弘景云:“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瘦。”《食性本草》:“久食瘦人。”《本草新编》:“赤小豆,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 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 瘦身重也。” 《随息居饮食谱》:“赤小豆,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按语:赤小豆的营养成分不如大豆,除含蛋白质、脂肪外,并含有 维生素A、B、C和植物 皂素以及铝、铜等微量元素。另据元代贾铭《饮食须知》中介绍,赤小豆的花叫“腐婢”,能解酒毒,食之令人多饮不醉。
*警告* 赤小豆与相思子二者外形相似(见上图),均有“红豆”之别名。 相思子产于广东,外形特征是半粒红半粒黑,过去曾有误把相思子当做赤小豆服用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食用千万不可混淆。
别名:红豆、野红豆。
来源:为豆科植物红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的种子。
采制:秋季荚果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
性状:种子矩圆形,两端较平截,长5~7mm,直径4~6mm。表面暗红色,有光泽,侧面有白色线性种脐,长约4mm,不突起。子叶两片肥厚,乳白色。
化学成分:含α-、β-球朊(α, β-globulin)、脂肪酸、烟酸、糖类,维生素A1.B1.B2,植物甾醇、三萜皂甙等。
性味: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利水消种,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附注:同属植物赤小豆P. calcaratus Roxb.的种子亦作赤小豆使用。
赤小豆
(《本经》)
【异名】亦豆(《日华子本草》),红豆(《纲目》),红小豆(《本草原始》),小红 绿豆、虱拇豆(《陆川本草》),朱红豆(《中药材手册》),金红小豆、朱小豆(《药材学》)。
【来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红豆的种子。
【采集】夏、秋分批采摘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药材】
①赤小豆:干燥种子略呈圆柱形而稍扁,长5~7毫米,直径约3毫米,种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泽,种脐线形,白色,约为全长的2/3,中间凹陷成一纵沟,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条不明显的棱脊。质坚硬,不易破碎,除去种皮,可见两瓣乳白色于仁。气微,嚼之有豆腥味。以身干,颗粒饱满,色赤红发暗者为佳。
主产广东、广西、江西等地。
②红豆:又名饭红豆。干燥种子,呈矩圆形,两端圆钝或平截,长5~8毫米,直径约4~6毫米,种皮赤褐色或稍淡,平滑有光泽,种脐位于侧缘上端,白色,不显著突出,亦不凹陷;其他性状与亦小豆相似。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药材以赤小豆品质为好,但货源不多,渐为红豆所代替。
【化学成分】
每百克含蛋白质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物58克、粗纤维4.9克、灰分3.3克、钙67毫克、磷305毫克、铁5.2毫克、硫胺素0.31毫克、核黄素0.11毫克、尼克酸2.7毫克。
性味归经
甘酸,平。
①《养生要集》:"味苦,温。"
②《别录》:"甘酸,平,无毒。"
③《千金·食治》:"甘咸,平,无毒。"
④《食性本草》:"微寒。"
⑤《汤液本草》:"气温,味辛甘酸,无毒。"
【归经】入心、小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经。"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阳经。"
④《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功用主治
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①《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②《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③《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④《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⑤《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⑥《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⑦《日华子本草》:"赤 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⑧《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⑨《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散剂。外用:生研调敷。
【宜忌】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②《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③《随息居饮食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红豆的食用方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