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1 07:48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它也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论文篇1

游戏心理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游戏,是人类最早的学习方式,在游戏中人类认识社会及自我。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更应该充分利用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在学习游戏中开发语言学习者的认知潜能,从声调韵律训练、字形画图训练、文化交际训练、学游体验训练等多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兴趣,综合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游戏心理学 对外汉语教学 应用

游戏不仅是一种消磨时间、自我放松的娱乐行为,游戏伴随着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而且是幼儿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它作为成人第二语言教学,与幼儿习得母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语言、文字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具体包含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训练。此外,汉语言教育更是一门艺术的教育,它包含了情操情感方面审美体验的教育。那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减少枯燥乏味的说教和机械呆板的操练,如何将艺术的审美训练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强化学习者愉悦的审美感受、激发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这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1.关于游戏理论的学说

心理学家分析,从两岁左右开始,人类的大脑开始进行分区,到十二岁左右,人类的语言能力在大脑的分工基本完成,这就足以说明人类的游戏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是任何一所学校不足以相提并论的。儿童为什么要进行游戏?儿童游戏的实质是什么?作为一种极为古老、极为普遍的活动,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游戏与宗教仪式、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自从康德把游戏带入理论思维视野之后,很多思想家都对这一现象作了研究。总体而言,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各个学派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游戏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调节,因为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结构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因此游戏是幼儿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方面,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及整个心理建构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儿童游戏理论在成人语言教学中也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游戏与教育的关系

在游戏过程中,人类延续着模仿―理解―思考―创造的模式,以认识、理解社会,寻找美的标准。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贯穿始终,婴儿的学习便是在与自我身体的游戏中开始的。比如:婴儿在四到六个月大时常会发出钢丝般的尖叫声,刺耳的声音让人难以理解,但婴儿却乐此不疲,他在自我声音的游戏中认识自己,也看到身边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便有了初次的认知经验,这便是最初的学习。此后,对语言的学习从音调开始,他慢慢地便发现音调、发音方式的变化会使身边人产生不同反映,正是在这种自我游戏与探索中,孩子的审美认知能力逐步成长起来。从这一点来看,幼儿的审美心理发展过程与人类社会从原始到现代的审美的发展过程有着相似性。

柏拉图认为,儿童的心灵还不能接受书本的教育,为了对他们进行教育,人们就创造了一些真正“引人入胜的歌调”,这些歌调就叫作游戏和歌唱,以游戏来演奏。儿童时期的游戏是对儿童潜在审美灵性的一种激活。激活的程度如何,对儿童理性地、逻辑地与审美地、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尤其是后者)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么游戏的特征是什么呢?从语言的学习过程看,游戏就是在自由的愿望下自发的好奇心与欲望的探索过程的表达,社会化的教育与审美标准的形成也是在游戏者自发的模拟交往的游戏练习中形成。因此,好的游戏参与者必然遵循自主、自愿、自由的三个特性,成人的语言教学也应遵循这个模式,合理设计的游戏教育模式将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游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汉语是有声语言,音节音调都有区分意义的作用,四声奠定了汉语音乐审美的基础。作为一种精确的有声语言,诵读具有不可或缺的教化作用,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特点正如同美国的说唱艺术,人类总是对节奏感韵律感强的事物非常敏感,所以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散文,诵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忆理解知识,更在于体会语言美感,并将对这种语言韵律美感的审美体验内化到自己的情感表达中,从而进一步将语言的表达模式固化下来,养成一种表达习惯。因此从直觉的角度出发,诵读可以作为一种游戏进行设计,甚至可以配上舞蹈动作与配景音乐,通过这种游戏化节奏的训练,让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

(2)汉字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作为一种图形化的艺术,汉字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规范化练习之余,可以发挥人类喜欢创造的天赋。从感觉角度出发,可以让学生画出对汉字符号的理解,让汉语的语义美、符号美通过自我表现的方式、视觉或造型的设计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自我的表达中感受到学习乐趣。

(3)在跨文化交际中,融入深层次的人格审美,在课堂语言环境的体验和模拟中,扮演不同角色,让学习者隐含的心理情感在这种对人际社会关系的模拟过程中释放出来,并通过这种体验和模拟进行审美价值标准的判断。在碰撞和点评中,学习者会更好地发现语言与思维的差异,并由此焕发出深层次语言学习的动力。

(4)中国是一个崇尚自然的国家,从孔孟之道中,我们了解了处事之道;从老庄哲学中,我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让学生在自然景物的审美中理解汉语的哲学基础,在对神秘事物的探索中,感受中国语言的丰富。对自然的审美与尊重,不仅仅在于环保、低碳,更在于人类关系观念的和谐,让学生在自然的赏析中表达自己,深入理解中国语言文学艺术的奥妙。

总而言之,对人类而言,游戏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教师应当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4.7.

[2]肖洋梅.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5:94-95.

[3]徐子良,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论文篇2

教育心理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正常学生群里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但其具体的研究范畴是围绕着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一般来说,这一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分别从教育心理学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中包含的五个重要要素来分析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成果的进步。

关键词:教育心理;对外汉语;要素;成果;进步

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它也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它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教学过程和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还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它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正常学生群里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但其具体的研究范畴是围绕着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展开而展开的,那么,如果我们想发挥出教与学的有利相互作用就必须搞清楚这一过程包含的要素。一般来说,这一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基本上将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这三大过程交织在一起。

再来看外语教育心理学,显然是教育心理学中语言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方面。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清几个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基本概念。首先,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一组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首先接触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其次,我们来区分一下母语与外语,这是一组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两个概念。母语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一般是指外国的语言。通过对比分析这四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母语不一定是第一语言,外语也不一定是第二语言,我们不能将它们互相等同。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再来思考,本文是想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心理,首先要对对外汉语教学做出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讲,这里指的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并且是一种针对外国人进行的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在语言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强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接下来就分别从教育心理学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中包含的五个重要要素来分析,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成果的进步。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的教育心理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个人因素体现出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生理、认知、情感三大方面。下面来分别看一下它们是怎样影响学生学习的。

(一)从生理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跟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就是年龄,我们都知道目前比较受学术界认可的语言习得“关键期”也叫“临界期”假说,是由伦尼伯格提出的。他的理论认为,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此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这一假说现在也被广泛运用到第二语言学习中,所以,一般认为,2-12岁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所以,这就启发我们,在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角色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具有不同优势。但是每个学习者都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也都不一样,我们不能认为所有人的学习语言最佳年龄段是固定的,也不是学习语言越早越好,还要看后天的学习时间长短和努力程度。我们一定要分析教学对象,根据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从认知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一般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

1.智力因素

大体来说,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人的智力水平多用智商来表示。尽管智力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有所了解,要特别鼓励智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培养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2.语言学能因素

如果教师发现某些学生其他科目成绩都不错,但学习外语却十分吃力,这就说明其缺少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即语言学能,它包括对语音编码解码的能力、语法敏感性、强记能力和归纳能力等。语言学能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老师要了解学生哪部分的语言学能不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强化记忆,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

3.学习策略因素

学习策略主要是指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我们可以看学习者是否有求解的意识,首先,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汉语知识的求知欲;其次,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很容易自己推理,造成母语的负迁移等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另外;实践和记忆是学习语言比较重要的环节,教师一定要带领大家进行大量的练习,从模仿、重复到记忆,以达到学习效果。

4.交际策略因素

交际策略是指学生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初级汉语学习者,他们掌握的词汇量还不是很多,在遇到自己无法用汉语表达的时候一般会采取以下几种交际策略:回避、简化、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语义替代、描述、造词、重复、使用交际套语、利用交际环境、等待、体势语等。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