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山影评3篇

发布时间:2017-03-19 13:50

盲山影评1

李扬导演的《盲山》用记录片的样式讲述出女大学生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的故事。本片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在国内上映的,结局是被拐卖的女大学生得到解救;另一个是海外版的,被拐卖的女大学生在最后挥刀砍向花了7000块钱买自己当老婆的‘丈夫’。影片的详细内容就不多做阐述了,我是看的第二版本的(有很短的露点镜头,可能国内版的没有)在我看来,第二种结局更让人震撼,至于第一种结局可能是导演为了通过国内的审查吧。总的来说,我认为本片算得上是近年来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优秀影片,影片中实在有几个地方让人感到震撼和愤怒,以下是本人的感受,欢迎大家指正。

第一次震撼: 在黄德贵的婚礼上,大家喝酒时说:干了,谁不干谁这辈子打光棍,下辈子还打光棍。 这算得上是当地最恶毒的诅咒吗?都忙打光棍可为什么还要一个劲儿地生儿子,也不怕自己的儿子将来打光棍?

第二次震撼: 花了7000块买来的媳妇却洞不成房,黄德贵被村里人笑话,连父亲都骂他还算个男人吗?最后在自己父母的帮助下终于洞房成功。事成之后老父亲投来那赞许的眼光,顺手给儿子递来一根烟。 居然能这样? 难道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第三次震撼: 跑出来向村主任求救,村主任要她的身份证,她说没有,被偷了,结果村主任冷漠地眼神和话语。不光是村主任,按影片中的说法,当地的派出所也是帮不上忙的。 导演在这里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第四次震撼: 几个男子来女子家受养猪费,即使没猪养,也要交费。其中一个男子还说,对那个女子,就得向我收费这样,就得强硬。看来,买来的媳妇在当地也成了一个公开的事情,大家都是有经验的。

第五次震撼: 女主角遇到了当地小学的老师,并寄希望于他,并由此发生了一段真真假假的爱情。结果那混蛋也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玩物,事情败露后选择了逃避。 也许他也无能为力,但是我看到最后也希望他能再次出现,可惜没有。

第六次震撼: 邮递员贪小便宜剥夺他人通信自由权。把女主角给她的信转手就给了她的男人。可怜女主角还一次又一次地写,自己不想想,连村主任都是一伙的,更何况一个小小的邮递员?

第七次震撼: 自己的父亲被自己的男人打,愤怒之下,女主角捡起菜刀砍向自己的男人。影片至此戛然而止,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我们也不得而知。

有人说是女大学生太笨了,逃了几次都逃不掉,我想这也是剧情的安排吧。话说回来,当你在那个情况下,你可能不如她,毕竟这是个要反应社会问题的影片,不是在拍中国的越狱。

有人说警察解救人的时候方法不对,怎么有人敢来围攻警察,我只想说,很多时候这是真的,我见过很多次警察处理问题就是片中这个样子,整个村子全上来了,拍得太准确了。怪不得原来有经验的警察在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时经常是悄悄地行动。

最后我想问问,上世纪90年代是经常听说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事情,但是我们现在是不是还存在有这样类似的地方,有这样类似的事情发生?还是说我们导演把这些东西极端化、戏剧化了?

盲山影评2

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观看了这部没有一点阳光的电影。说实话还没有来得及观摩导演的前一部力作《盲井》,也不想去过多了解未知,我一直认为等待最原始的电影呈现,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

《盲山》在没有看电影之前,知道的所有信息是:1、它代表中国去参加了嘎纳“一种关注”得到国内外的一致掌声;2、某位朋友告诉我,他欣赏的某位影评人称这是今年最好的中国电影;3、时光网推出电影的观影活动名额只有16个,一夜即满。

于是,周末顶着大风去了音像批发市场买回了《美丽密语》、《出埃及记》、《江北好人》和《盲山》。偶支持正版喔。。然后选择在这个平静的下午来刺激一点神经。

用“今年最好的一部电影”来形容,也许有些过高荣誉,因为前面《色戒》珠玉在前,实在难以超越。但说它排进前五,应该绝对没有问题。电影的力量来源于它的真实,导演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向大家呈现出这样一部现实意味的影片,是最明智的选择。

“盲”,很容易让人第一个想到“盲人”,但是电影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大脑完全被瞎的村民。买回来的老婆还那么理直气壮,还说娶媳妇都得花钱,城里人花钱更多,他们好像以为全天下的老婆都必定是用金钱买来的。用7000块换来一个大学生,还是很值的。整个电影就是讲述这样一个被拐卖到闭塞山村并企图逃脱的女孩的悲惨命运。整部电影都在陕北真实的农村实景拍摄,全片真实的还原故事环境,让我们觉得那就是一个处于“原始状态”的社会,影片里没有出现一样家用电器,连手电筒都没有,家里面也丝毫没有一点“电”的存在。好像那样的一个地方,就是这个世界的“盲点”,即便是电影开头字幕告诉我们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是这个时间概念其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换成“21世纪初期”它在中国一样存在。所以也不用为片中看是那么多的穿帮而嘘气。

村民“盲”,村政府“盲”,那个大山里好像之前只有一个老师有点高中文化,也只有他有过走出去的渴望,可现实的环境让他无法逃脱,他尝试了多次失败,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他。所以,他是最能理解她的感受,不仅仅只是想逃出去那么简单,那是他们对外面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他走了,我以为最终他会回来救女孩,因为她好像是那一刻唯一的希望所在。结果他一去不返,再也没有出现,试想如果真是他最后带领警察来解救了她们,他们会在一起吗?他们回相爱的走下去吗?我觉得不会。他们在特定的环境逼迫下,纵然走在了一起,但那其实是一种无奈,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如果他们一起走出去了,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他们还是会继续最原始的冲动吗?我不知道。。。

电影中有三处,对我的感受特别强烈,一是她第二次逃走,换来了40块钱,上了公路,上了汽车,真的以为她这次就成功了,心里也是那样去希望的。但是也知道这样走对电影的伤害,或者说电影的味道会全部变了,心里面那样去想,是真的希望她这次能成功逃出,因为越是以后的机会就越是渺茫,但同时心里也很清楚,绝不会是这样。否则它就没有这么多期待和赞誉的声音,自我挣扎与电影同时进行,交相辉映。

第二处是那把菜刀出现在镜头里时,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有那种想法,脖子就在眼前,还低着头,满脸的泡沫,绝佳的机会,但是如果那样了,后果是什么呢?她逃出去了,然后这一辈子开始另一场逃亡;或者她用另一种残酷的结果来解脱这次受难(比如因杀人而入狱等等)。还是挣扎,因电影而延续。

第三处出现电影的最后,同被拐卖来的姐妹临到最后决定回头。她是无奈的,被迫的,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上吊的老爷子,一辈子都在狱中,已经将他的心彻底消磨得无棱无角,他已经无法再次返回曾经的生活。她的姐妹也是如此,放不下自己的孩子,决定认命低头,命已经无法改变。。。

结局被大家讽刺,这样的和谐是因为在当前的和谐社会使然。字幕出来“ 中国公安机关一直严厉打击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解救出无数被拐卖的妇女,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很是和谐。很多人争议,挖出原版的结局:“他娘躺在面包车前,公安不得以停车,然后回到村长办公室,公安就走了,说一定回来营救,女孩的爹留下,结果第二天她爹要带她走,被男人们抓住,开始打她爹,她情急之下,拿刀把男人砍了,黑屏结束……”。显然后者的落笔更震撼,更有力,也因此把电影由高潮抬升上了顶峰。我却认为第一种结局也很好,一来得以顺利通过审查,让更多的大众看到这部好电影;二来,给野蛮的,原始的,低级的现实一剂强心针,一扫整部电影的阴霾,让我们感受到望眼欲穿的阳光。

最后要说,中国有这样的电影出现,是中国电影的福音,只是我们知道中国电影大有希望,尽管道路重重,但是前方总有光明在指引!

盲山影评3

在影评的诛心之论太多,让人看了几乎要产生这样的错觉:啊!我以前怎么没看出来呢?这样说来……某导演用心之歹毒,简直令人发指了。

针对《盲山》的评论就是这样,说是“贩卖中国苦难”“高高在上审视人间黑暗”“不合时宜的伪现实主义”如此等等。老实说,没看电影之前,我差一点就认同了这样的论调,还用看吗?肯定是这样,导演拿某地贩卖人口的事儿在电影中宣扬,以此换取国际名声,像这样拿苦难当大旗挥舞的中国式文艺家早该臭大街了吧。不过很遗憾,我看完电影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带有寓言性质的现实主义作品。这里应该说明,所谓现实主义作品应该集中体现一种现实意义上的矛盾冲突,并让人思考其背后的意义所在。

下面是我针对作品的解读

1.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山村社会

《盲山》中的女大学生白雪梅被贩卖至山乡农村,被强奸,被暴力施虐,然后不断逃跑被抓……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事每天都在现实中发生,但绝对是有的,影片开头的字幕特别标明事情发生在 90年代初西北某山村,连同白雪梅最后被公安解救的结尾处理,这应该是影片能够公映的最大原因吧,潜台词似乎是:贩卖妇女的事大约发生在十几年前,而且在警察部门的不断解救下,情况已经好很多了。但问题是,这样的事情现在就没有了吗?我持否定态度,别的不说,前不久曝光的西北小煤窑“黑工”事件,已足够令人震惊;另外,打工者拿不到工钱反而被企业主私自扣留强制工作;女人被贩卖强制卖淫;拐卖儿童事件……这些也都是新闻媒体正式报道过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些人在不知情或者无可奈何中,被骗子利用,像牲口那样被贩卖,从而身陷牢笼。

当白雪梅被骗到那个山村,山村对她来说就是一个牢笼,因为这个山村很多人都是通过这种渠道买得的“媳妇”,所以他们所有人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村中所有的成人都知道,如果说贩卖妇女是不合法,不道德的,那就等于否定了他们所有人都默认的生存观念:即拿钱买老婆,繁衍后代,天经地义!毫无疑问,白雪梅的逃跑触犯了这个山村的共同利益,不单单是买她的人(黄德贵)要抓她回来,所有人都会抓她回来。

这个山村的“小社会”是完善自足的,有当权者-村委主任,有管教育的-小学教师黄德诚,黄德成的角色非常有意思,他看上去和村委主任是一个阵营的,当领导来视察时,是他和村委主任陪同领导到处参观,他又是买白雪梅的人-黄德贵的表弟,他还是文明的传播者,他借着借书给“表嫂”白雪梅的机会,勾引白雪梅,并许诺帮她逃出去,然事发之后,他只好背起行李离开山村……我认为黄德成是一个尴尬的角色,他以为自己是当权者的心腹,实际亦是被利用,他不是农民,更回不到土地,欲望终于使他出轨,所以无形中触犯了山村的社会规则,只好卷铺盖走人。而村委主任当然是高高在上了,他就是那个靠高音喇叭把自己的话语放大到足以威慑众人的地步的家伙,当领导来视察时,他在喇叭里威胁道:“不该说的不要说,有谁敢损坏本村的形象……”村里还有一个连接外面世界的使者—乡邮员,当白雪梅一封封充满着血泪和希望的信交给他时,他却偷偷地交给了黄德贵,然后收下一些笑容和谢礼。村里亦有商业的代表,那个狡猾的商店店主,他更懂得“等价” 交换的原则,白雪梅为了逃出山村所需要的路费,就用身体跟商店店主换了40元钱。

2.乡村和农村

这个村里没有好人,然而更强烈的反差,或曰更绝妙的讽刺,就是电影中所反映出的山村景象是非常美的,而影片摄影也刻意强调了这种美,尤其是光线的营造,甚至不惜用人造光线来模仿阳光金黄厚重的色彩,群山,田野,云雾,大全景的摄影,一个苍凉的声音在吼着秦腔,仿佛地老天荒般,这一切似乎在哪里见到过。怪异的是,在这种美的氛围里我们并不能感到和谐和安宁,相反却一直感到非常紧张和惊悚,白雪梅一次次逃跑,一次次被抓,凌辱,虐待,欺骗,这山乡之美却如同牢狱般紧紧抓住白雪梅这个外来者,把她的美捏碎,用丑恶和暴力来使她屈服。

写到这里,我差不多同意了这个说法:中国没有乡村,只有农村,所谓农村,就是指一群靠土地吃饭的人的聚居地,它大部分指涉了生存,生存利益大于一切,对于贫穷的山村汉子来说,交配权,由交配权所带来的生育权其实是非常大的生存利益,当这个利益受到外来的侵犯,肯定会激起他们最大程度的暴力反击,这就是影片结尾那些来解救被拐卖妇女的警察所遇到愤怒的反击的原因,而外面的世界呢?所谓人类的文明,道德,法律呢,影片也透出非常悲观的心理,比如白雪梅,她父母借钱供她读书,但是大学毕业了又找不到工作,因为需要钱这种非常迫切的心情才使她上当受骗,也就是说,她正是被所谓文明世界骗到山村里面来的,而山村所呈现的恶,也把“人类原乡”的梦境击得粉碎,这就是农村,对照电影与真正的现实,我们对存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些从农村出来的人,或自觉,或不得已,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乡村包含了故乡的含义,它指向了人的心灵,对这个概念,我不想多说,也许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吧。

如果我们足够细心,会发觉电影中有个小细节非常耐人寻味,就是领导来到山村视察,村委主任和小学教师陪同参观,说这里要建个希望小学,然后一个明显北京口音的领导赞了一句:“这地方很美嘛”,请注意,他是用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农村,我想这也是很多有教养的大城市人对于农村的一般看法,他们实际上并不关心农村,他们也看不见农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山乡之美确实是盲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环境如果脱离了人的存在,根本无所谓美不美,《盲山》这部作品很大意义上就是一反这种美化农村的说法,使真相浮出水面。

3。关于越狱的寓言

《盲山》这部电影无疑是会令人非常不舒服的,因为它设定了人,尤其是像白雪梅这样一个美丽的人来到了一个非常恶意的世界中,她所受到的凌辱和欺骗直接刺激观众的心灵,因为我们仍然有向善、爱美的内心愿望,(这愿望是如何等脆弱,在现实面前很可能不堪一击)而影片却把美和善的表皮撕得粉碎,只剩下血淋淋的真,然希望何在?光明何在?难道艺术就只是呈现了毁灭的悲剧而不给人们以半点希望的光明?这样的艺术有价值吗?

我想这就是一部分观众提出异议的原因,但是他们忽略了白雪梅这个角色的人性价值,如果说《盲山》不盲,就在于白雪梅始终没有半点屈服地追求自由,她的自杀未遂,依然显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人的信念,影片结尾她被解救后说了一句:“这地方的人都是畜牲,今后屙屎都不朝这个方向。”大赞!她没有在暴力下屈服乃至麻木,她没有认同“生存第一”的原则,而与之相反的是,同样是被拐卖至山乡的陈姐和其他几个女人,都逐一认同了山村的生存规范,甚至在被警察解救后要开车走时,看到婆婆抱了孩子追来,又下了车,临别时陈姐说了一句:“哪里都一样,都是顾得了这个顾不了那个”,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说法,她说的并没有错,她认为自己逃脱不了牢狱的命运,所谓不能逃脱强奸,就闭目忍受强奸,但是如果我们都承认这种说法,这个世界才真正是一片黑暗的牢狱。

从白雪梅初到山村,被欺骗、强奸、暴力试图征服、铁链子锁、怀孕、生子,在这个程序中,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到一个本来是天生自由的人是怎样被套上枷锁的,当然,最终白雪梅没有屈服,但是她的经历给那些屈服的人提供了一个参照,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那是一种最为根本的人性基本,十月怀胎,母亲对于孩子的感情是维系整个世界的基础,影片中山村的那些母亲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当被贩卖的女人有了孩子,就不怕她们逃脱了,只要把孩子看住就等于看住了她们的命根子,同理,这些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花钱去买媳妇,甚至参与孩子强奸被拐卖妇女的行为之中去,难道她们就不想想,若被拐卖的孩子是她们自己的,又作何感想,但这对于她们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他人的孩子被拐卖与否,依然属于公共道德、法律、公正、良心这些“外来文明”上,而这一切在山村中都是不存在的,山村只认同利益共同体不受损害,也就是山村成员的私人利益不受损害,因利益结合的团体无疑也是很可怕的,可怕到连“国家机器”都其奈他何?

《盲山》之盲也就在于这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同白雪梅的越狱,越狱代表了一种反抗,以一己微弱的力量来对抗无比强大的古老秩序,这就是光明依然存在的例证。

关于“越狱”的意象一直存在于西方文艺之中,某种意义上说,人或多或少都在有形无形的牢笼中,不得解脱,其实,我一直忍到现在没说的是,《盲山》这部电影非常像拉斯冯特尔的《狗镇》,所不同的只有一点,狗镇中受尽折磨的格蕾丝,她的父亲是一个黑社会老大,影片结尾格蕾丝父亲带着一票人马血洗狗镇,把所有人都杀了,镇子烧了,仿佛一个超验的惩戒力量,他派女儿来到狗镇,而狗镇的世界只表现为恶,于是惩罚如暴风雨般来至。《盲山》中,那个遗留的村庄是无所谓惩戒的,它更像是余华的《活着》,活着啊!即使像狗一样。

盲山影评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