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与传统套路的对比
孙式太极拳是众多太极拳流派中的一支,孙式太极拳经过多年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从而形成了新的套路,不过传统的套路与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之间又有哪些区别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与传统套路的对比。欢迎阅读!
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与传统套路的对比
一、 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与传统套路的来历
孙式太极拳97式是孙禄堂宗师为了适应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需要而创编的。孙禄堂( 1861-1932)(一说为1860-1933),我国著名武术家,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誉。名福全,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人。他曾从李魁元(一作“垣”)、郭云深学形意拳,从程廷华学八卦拳,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后来他以郝太极为基础,融会互合形意、八卦之精髓而创孙式太极拳。
1919年孙禄堂先生出版《太极拳学》一书,共97式。在江苏省国术馆向露天班学员传授的太极拳就是这97式。1957年,孙剑云整理出版了孙禄堂原著的《孙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年9月第一版)。在孙剑云写的《前言》中说:“为了推广这趟太极拳,我大胆地根据先父的原书改编,内容解说力求通俗,以便初学者练习参考。其中部分动作是按先父晚年的练法编写的,因此与原书稍有不同。”又说:“在我改写这本书时,胡席圃师兄给了我很多帮助,谨致辞谢意。”由此可见,现在我们见到的孙式太极拳传统套路97式,是孙剑云在师兄胡席圃帮助下根据乃父《太极拳学》一书改编而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孙剑云定型的。这一套孙式太极拳就是目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套路,被称为孙式太极拳传统套路。
而孙式三十六手太极拳则由孙禄堂先生秘传给陈健侯先生的。大致经过是:孙禄堂先生被任命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1928--1931),他结识了江苏史学大师陈庆年的次子、著名中医、少林高手陈健侯先生。陈精通易经,又治好了孙禄堂多年不愈的内伤,孙就把真传三十六手秘传给他。该套路,后由陈健侯的再传弟子周德良、孔小安、陈九皋整理后发表在《精武》(1985年第3期)。
孙式太极拳的传授,分两条途径:一是公开传授,所传授的即流传的孙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另一条途径是孙禄堂按照严格的师承规则择徒而教,所传授的即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前者是大众化的普及式,易教学,易传承,易发扬光大;后者是高难度的技击式,难教学,难传承,难发扬光大。“三十六手” 是孙禄堂的自练拳,不轻易授人,对他的子女也不例外。
二、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与传统套路的不同点
手型不同:孙式三十六手太极拳有卍字手,而孙式传统套路无卍字手。所谓卍字手,五个手指分别成平、直、横、环、钩形,像一个卍字。
掌型不同:传统套路的掌型是,五指自然分开,掌心内凹程度较小。三十六手套路的掌型一般为竖掌,手掌与小手臂成90度,掌型为窝型掌:五指自然并拢,掌心内凹稍大,拇指内扣。
拳型不同:传统套路的拳型是,四指自然卷屈,拇指扣于食指第二节上,并且大拇指够中指第二节,使拳面略呈螺旋面(《太极拳全书》第42页)。而孙式三十六手太极拳不是略呈螺旋面,而是完全成一螺旋形。即拇指压住食指第一节,而中指又压住拇指第一节,无名指和小指紧握,成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食指第二节明显突出,像一个锥子,打在对方身上,轻则伤筋动骨,重则毙命。这种拳型用于搬拦捶、栽捶、撇身捶等。还有一种拳型是:四指的第二节突出,拇指扣紧,这种拳型用于双撞捶、双碰捶。
在架式上,孙式三十六手太极拳套路中的“车轮手”、“鹞子钻林”、“黑虎出洞”、“双按掌(按万斤)”、“双托掌(托千斤)”、“风轮手”、“退步对捶”、“双峰贯耳”、“跟步对捶”、“抱球”、“撇身捶”、“盘掌”、“提膝分掌”、“膝底搓臂”、“朝天蹬”、“双碰捶”等式,传统套路是没有的。
在架式的名称上即使相同,但在具体动作上或要求上也明显不同。即使在外表架式上似乎相同,要求也不相同。下面举几个例子:
起式:二者都要八字静立,全身放松,舌顶上颚,但传统套路要求:“全身像立在沙漠之地,有向下松沉感,和一人立于广袤沙漠,独立守神,寂静自然之态,又有唯恐身体陷下之精神集中状态。”(《太极拳全书》第539页)而“三十六手”要求:全身像立在水波上,随波上下,似达摩“一苇过江”。意守丹田,任身上真气在全身自然流动。二者在意思上是相同的,但在文字表述是有差异的,意蕴也是不同的。
开合手:传统套路的开手动作为两手相对,指尖向上,分别向左右分开,开到两虎口与两肩相对而止,两手与肩同宽。微停,目视前方。合手为两手心相对慢慢向里相合,合至与脸同宽,稍停,目视两手中间(《太极拳全书》第542页)。而“三十六手”为升降开合:开时两小臂成水平直线,合掌成一垂线。开的时候,指尖先开,掌根后开,开至两个乳根处止(如果开大了,就是“散”了),两手成一个太极;同时左足往下踩劲,右足微虚,身体上升,两小臂仍为一水平直线,掌与小臂垂直。合的时候,掌根先合,指尖后合,成虚心合掌,两个手心微凹,合成一个太极;同时,身体向下降(低架子要蹲下来蹲到底;高架子身体微向下即可)。升降开合时脊柱与地面成一垂线,直上直下,不前俯后仰,不左右摇摆(据陈健侯的再传弟子说,他当初练成开合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传统套路为明手而“三十六手”为暗手。例如懒扎衣,三十手非但有卍字手,而一手要从另一手手臂下穿出,两手成卍字手;并两手以手腕为轴划一个立圆(一个圆卍字),化手后随即发出。其难度是较大的,用的是抹劲合并螺旋劲,力量巨大,而且变化无穷,对手往往防不胜防,故有“王手”之称。
“三十六手”处处要求“平、直、圆”,而传统套路无此要求
“三十六手”中有盖面掌,如“如封似闭”,用手掌把对方封住后,即以手腕为轴,画一个立圆,一个盖面掌打过去。众所周知,八卦打人一般不用手心面,而是多用手背的。又如立掌,本来是形意拳的掌法,要求从对面看不到手心,这一点在“三十六手”中体现得很明显的。“三十六手”中的鹞子钻林、黑虎出洞、披身伏虎、白鹤亮翅等等,还有在形成动作过程中出现的“猫洗脸”等,更具有形意的特点。所以我认为,“三十六手”更好地体现了太极、八卦、形意相结合的特点
三、 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与传统套路的相同点
1、两套套路都具有孙式太极拳的特点:上下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换势以“开合式”相接,所以又有“开合活步太极”之称。 “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八卦拳步法的特点,而“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根本特点。两套套路都具有这些特点。
2、两套套路都具有郝太极(武氏太极)的特点:二者的架式与郝太极不仅名称上基本相同,而且在要领上也是相同的,在打拳时要求做到:头顶虚领,涵胸拔背,沉肩坠肘,舌顶上颚,谷道上提,气沉丹田等。在走架打手时,都要做到手不离肘,肘不离手,做到“三直”“四顺”“六合”,处处中正平稳;在交手时都要以客为主,舍己从人。
孙式传统套路是97式,而孙式三十六手是114式。从名称上说,约有43式是相同的。在流程上,二者也是大致相同的。
3、在具体架式上:二者都分低、中、高三种架式,且“手挥瑟琶”一式是基本相同的,不过单练该式时,“三十六手”要求能站桩半个小时,才算合格。
4、从时间上来说:演练一套的时间以不徐不疾的速度为准,孙式传统套路是七分钟,而孙式三十六手是七分多钟,二者时间大致相同。
四、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与传统套路各自的作用
二者的目的同中有异。传统套路的目的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三十六手”的目的是:强身、克敌、祛病、延年。二者都把强身健体放在首位,但“三十六手”把“克敌”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它在演练时,强调外示安逸,内里“上弦”,似在与野兽搏斗。而传统套路更强调的是修身养性。我
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与传统套路的对比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