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及原文

发布时间:2017-02-23 17:48

《阿房宫赋》这篇古文辞藻华美,语言流畅,结尾含蓄有味。高一的伙伴们学习《阿房宫赋》这篇课文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阿房宫赋》教学设计范文以及原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及原文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处理和分析。

在前面文言散文学习的基础上,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教学基本可以在课文注释和随堂练习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学完成,我觉得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两处:

教学重点:1、内容上:深刻体会作者撰写此赋的根本目的,即借揭露秦灭之因,阐述天下兴亡之理,暗中劝戒当时唐朝的皇帝应清明政治,爱民如子。

2、形式上:充分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即赋的体裁特点,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

教学难点:散文的精义在于“形散而神不散”,在本篇中,依然有着很典型的表现。怎样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形神之间的联系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1、品位文章语言:从具体描写中极尽华彩的形,影射出繁华背后荒淫、奢靡的神。

2、分析文章结构:从宫殿规模到宫中生活到秦的灭亡的形,得出族秦者秦也的神。

3、挖掘作者思路;从六国自灭秦自族的形,推出后人哀而不鉴必复使后人哀之的神。

二、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

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必然会导致覆灭的道理。教导学生以浪费为耻,以节约自律为荣。

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点,积累“爱”、“取”“族”“一”等文言实词,掌握“焉”“而”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方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美育目标:品位本文骈句散行,错落有致的语言美,鉴赏本文铺陈夸张的艺术手法和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阿房宫赋》的语言绚丽多姿,朗朗上口,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中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时期,鉴赏语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潜移默化积累语言知识,使有意而变为无意从而提高语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语文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审美基础,语文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所确定

三:教学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阿房宫赋》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探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是我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为此,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媒体教学法

21世纪的社会是全球信息化的社会,21世纪的课堂是属于多媒体的课堂。所以,利用网络优势搜集各种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给学生以最直观最生动最感性的认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

在本文中,我以幻灯片课件的形式,涵盖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各项内容。例如:引言用的就是一段电影“西楚霸王”中的剪辑,导出疑问,刺客为什么要刺杀秦始皇?后面习题考察,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结构分析,体裁特点,课外迁移等层次分明,结尾用一段仿阿房宫建筑的记录片剪辑谢幕,使文字想象转化成实际场景,打开联想,巩固记忆。整个课件生动,形象,连贯,完整。

(二)、提问法和归纳法

要真正将教学演绎成“引”和“导”,而不是“灌”和“填”,那么提问法和归纳法就显得犹为重要了。正如著名教育家波莉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本文教学有两个部分的提问最重要。

例如分析文章结构时,前三段所描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跟文章最后一段的关系是什么?,听完学生的回答,再归纳总结,让学生一步步自己靠近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写此文的良苦用心。

再例如讲述赋的特点的时候,先简介赋的发展历史,然后从课文中选出一些典型语句,按照类别分组,分别提问它们的修辞或者特点,听完学生的回答,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得出赋的艺术特色,深刻认识文章体裁,同时满足他们主动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比较阅读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可以与《过秦论》做一个比较。思考:

1、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

2、 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集思广益,从而提高他们鉴赏分析古代散文的兴趣和能力。

(四)、课外迁移法

如果教学仅仅只局限于文章本身,作者时代,就太狭窄了。在已经基本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外迁移训练,是很好的素质教育的理念。

结合本文,我所进行的课外迁移就是从阿房宫出发,用同朝代的屈辱和自豪并存的长城作比,以引出学生对于历史功过在时间发展上的纵向认识。让学生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对它进行思考、定位,得出观点和结论,教师要尽量以鼓励为主,多看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切忌“一棒子打死”的做法,扼杀了也许是天才的心灵。

这种能力拓展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潜力十分有益,是真正让教学走出书本,活起来的最佳手段。

四:学生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为此我安排学生的学法如下:

(一)、预习法

在前面一个文言散文单元学习的前提下,学生的熟悉程度和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都有适度的提高,为此,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难点,正式教学之前安排学生先自我预习,借助课文详细的注释,解决基本的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为后来在课堂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语文教学,朗读绝对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更何况是文言文呢?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一定是贯穿其中的。

另外,本赋极尽华彩的语言,琅琅上口的节奏,这些美感的真正体会不是靠师生理性的分析总结就可以得到的,于是,读就显得犹为重要。

所以在课文中穿插朗读,务必使用多种形式,比如泛读,精读,分段,分句,分组,分人等等,在朗读中迁移默化的感知本文。

最后,读熟之后还要要求学生背诵,积累感性认识,为日后文言文的学习铺一层坚实的台阶。背诵时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三)、练习法

运用恰当的时机,让练习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成为辅助手段,,对于教师验整篇文章的教学效果,学生肯定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果,都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练习中还能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提高其对集思广益的认知。

在本文中,课初对预习效果的检查,可以用练习考察学生对于实词的掌握,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和翻译。课中还可以用练习引出对文章艺术特色的思考,最后还可以用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如虚词和词语活用等等。(具体练习见课件展示)

《阿房宫赋》的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的译文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猜你感兴趣:

1.阿房宫赋教案

2.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注释

3.高一语文赤壁赋原文

4.高一语文过秦论原文

​5.文言文《师说》的原文及翻译

高一语文《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及原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