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农村人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故事
现在做农村创业的朋友越来越多了,农村创业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创业故事呢?最新的农村创业故事有什么?现在请看小编为您精心推荐的真实农村人创业故事,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真实农村人创业故事:养猪场怪招,给猪纹身赚大钱
求职太难,大学生无亲当猪倌
25岁的文平出生在江西赣州会昌县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酷爱美术的她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匆匆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参加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一场综合招聘会。文平绕着会场走了半圈,看到前方赫然悬挂着一面条幅:“招聘饲养员,包食宿,月薪800元。”想到自己租住的房子马上就要到期,下月的房租还没有着落,文平想都没想就凑了上去,先找个落脚的地方再说吧!她把简历和学历证书通通藏在包里,跟其他的应聘者一样在桌前填了一张表交了上去。当天下午,文平就接到了顺义养猪场的上班通知。
文平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养猪的工作并不难,无非就是扫扫猪圈、配一配饲料。最让文平感到难以忍受的是生活的单调,养猪场远离市区,平常也难得遇到几个新面孔,一天到晚见的,除了十几个饲养员就是几百头的肥猪。有一次,一头种猪刚生下了8个小猪仔,文平看着几只小猪粉嫩嫩的可爱样子,一时玩性大发,找出压在箱底好几个月的画笔和颜料,为几只新生的小猪“打扮”了一番,不一会儿,几只彩色的小猪就出现在了猪栏里,憨态可掬。
没想到,被文平画上图案的几只小猪,几天后就被一个住在顺义别墅的法国人以一千元一只的高价买走了,很多动物爱好者也慕名前来购买这些造型可爱的小猪,但是用颜料画上去的图案用水一冲就没了,过不了多久就要“卸妆”再重新设计一个新的“妆容”,整个养猪场里面只有文平一个人能够画画,可把她忙坏了。
给猪画彩绘说不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自己何不赌一把单干?经过再三考虑,文平决定辞职。
大胆设想,纹身猪蕴藏着巨大商机
文平买了三头小白猪,开始给小猪娃画画。一天,文平去买彩色颜料,看到一个小伙子,左胳膊上纹着一条青龙,右胳膊纹了一只老虎,栩栩如生,文平滋生了给猪娃纹身的念头。
第二天,她买了一只纹身笔,在小猪身上纹画,画的是“嫦娥奔月”,还在猪的屁股两边纹上绿草和五彩斑斓的蝴蝶。第二只小猪纹的是“美人鱼”,第三只小猪是“圣母玛利亚”。她吃住在猪舍,像呵护小孩一样伺候三头小猪,天气炎热,她买了,10根雪糕,自己一根也不舍得吃,全给了三头小猪。这样可以给猪败火。
一般农村的猪,养到5个月,长到1 50斤左右就要出栏了。而文平的纹身猪养到一年多,猪长大了,身上的图案也变大了,能有300多斤,特别招人喜欢。她用棒子撵猪,让纹身猪围着草地跑,来增加猪的肺活量,增进食欲。
2007年10月的某一天,文平的猪场来了几个法国人,她们对文平的纹身猪指指点点,然后用生硬的汉语说:我们想买你的猪,出价2万,买这头最大的纹身猪“嫦娥奔月”。文平惊呆了,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一头猪能卖2万的,真是天价。法国人笑笑解释道:“我们并不是要买猪肉吃,只要纹身猪的猪皮,把猪皮保养好,送给上流社会收藏。”
文平看到了猪皮的价值,立刻与北京的一家手工作坊合作,用一头纹身猪,做了几个猪皮包,猪皮包上的图案特别漂亮,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展览,引起了订货商的关注,定货单像雪片一样飞向作坊。
小试牛刀大获成功,文平开始考虑给纹身猪增补什么图案。如果是普通猪皮包,剪裁比较随意,可是纹身猪皮不一样,在剪裁过程中,肯定要考虑图案的完整性。这就要求在纹身的时候,设计图案的位置。这个部位以后能做成包的哪个部分,都要想得比较周全,否则很多猪皮就会浪费。文平早考虑了这个因素,节省了原材料,赚了个盆满钵溢。
真实农村人创业故事:赶鸭子上架年赚千万
在福建、江浙一带都有煲鸭汤、吃卤鸭的习惯,永安市的林珠平在做倒卖肉食的生意中发现,南方所使用的鸭子很大一部分并不产自本地,而是来自北方。他看到有利可图,于是在2005年开始从北方引进种鸭,进行北鸭南养,谁知接下来,这些远方来的“客人”,把他折腾到了心力憔悴的地步。
2007年2月6日,养鸭大户林珠平家里来了一位贵客。永安市委书记江兴禄的突然到访林珠平显得很不自然,然而意外的好消息又让他很是兴奋,他申请的肉鸭加工场址已经正式通过审批,而且还得到了银行的贴息贷款,用于他扩大鸭子的养殖和加工规模,一个普通的鸭子养殖户为什么会得到市里这么重视呢?
永安市委书记 江兴禄:“他让老百姓农民实实在在尝到了养一只鸭子在40天左右能赚到1元到1.5元钱,从这几年情况看应该说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养鸭子尝到了甜头。”
林珠平养的鸭子在当地人看来不是一般的鸭子,是他2005年从河南省引进的一个新品种,这些是种鸭,每年向农民提供500万只鸭苗,靠这些鸭子林珠,他说:已经赚了一千多万元,当地人看红了眼,每天都有人到他这养鸭场看个究竟,可是2005年林珠平从河南省引进鸭子的时候,当初并没有人看好,原因是当地从来没人养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林珠平兄弟几人做贩卖鸭肉鸡肉生意,2005年春节前,他在河南省一家肉鸭养殖场采购鸭肉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在福建省永安市从未见过的鸭子,叫樱桃谷鸭,这种鸭子生长期只有40天,相对永安本地的番鸭、麻鸭,生长周期缩短了一个月,这使他产生了把这种鸭子引种到永安大量繁殖,替代当地土鸭的想法,可是他的这一想法引起了永安市有关部门的担心。
永安市畜牧水产局高级兽医师 吴景央:“这个品种原来我们这面也没养过,对它的生活习性也不太了解,因为我们南方比较潮湿,一般都在北方饲养的。”
永安市委书记 江兴禄:“这种鸭子从北方到南方能适应吗?这是第一个疑问,再一个料肉比过程当中能这么节省吗?”
养鸭子林珠平没有经验,但是经济帐他算的清楚,永安市每天大约要吃掉4000多只鸭子,50%的鸭子是来自北方,这中间巨大的市场商机终于让林珠平决定背水一战,2005年3月16日,林珠平不顾别人的反对,执意从河南省引进了6000多只产品鸭,一个月后果然不出人们所料,他刚刚引进的鸭子就病了。
林珠平:“地下养殖鸭子的羽毛很脏很乱,第二个鸭子的皮肤会长疤,40天出栏后会有疤痕。”
永安市畜牧水产局高级兽医师 吴景央:“因为北方比较干燥,我们南方比较潮湿,我们如果这样高密度饲养的话,,他说:想发财就去万通商联找优质礼品供货商!,地面比较潮湿,鸭子容易得病。”
这种鸭子主要长在我国的北方,南方地面湿气大直接养在地上的鸭子很不适应,皮肤容易得病,这是林珠平最初没想到的,继续养下去气候问题解决不了,不养了吧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林珠平有些骑虎难下。
鸭子身上结疤痕,直接影响鸭子的品质,鸭毛的价格也会大打折扣,就在林珠平急得束手无策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以前贩卖海鲜干品的时候,为了防止受潮,往往凉晒在用凉席搭起的架子上,这让他受些启发,他照着样子用毛竹给鸭子搭起了架子。
林珠平:“这就是网床,它是用当地的毛竹搭起来的,铺成一片片的,离地面60到80公分的地方,通分而且透气,对整个饲养起到关键的作用。”
林珠平把这些北方的鸭子全部赶上架子,虽然习惯生活在地上的鸭子还有些不适应网床上的生活,但是鸭子从出生到出栏不再与地面接触,环境变得通风干燥,鸭子的病情逐渐好转,就这样林珠平巧妙的利用网床养殖的办法解决了北鸭南养的关键问题。
林珠平:“你看这鸭子多健康多漂亮,多干燥,多漂亮,这鸭子又干净又不会生病,因为在网床上改变了那种传统的养殖模式。”
解决了养殖中的技术问题,林珠平开始利用引进的种鸭大量繁育产品鸭,按照市场价格每斤鸭子卖到7、9元钱,去掉成本费每只鸭子有1、5元的利润,可是林珠平不甘心把这些活鸭子就这样卖掉了,2005年6月,他与几个朋友合伙建了鸭肉加工厂,加工成半成品的鸭肉利润又增加了两倍多。生产鸭产品,牵扯到产品的质量、销售问题,摊子铺大了林珠平有些顾不过来,那么多的鸭子谁来管呢?
这个叫上官克新的农民很早就有养鸭子的想法,林珠平主动找到他帮建了网床,赊欠了一万只鸭苗,鸭子出栏后林珠平全部回收,一个月后,上官克新就见到了效益。
养殖户 上官克新:“平均一只可以赚1、5到2元,如果一年养10来万只那就赚10万元钱。”
大家:“你一年养多少?”
养殖户 上官克新:“我这一批一万多。”
大家:“你一年出多少批?
养殖户 上官克新:“一年差不多10来批。”
上官克新养北方鸭子的事很多人都在看结果,见到了效益大家都很感兴趣,林珠平借着这个机会和几百户农民签订了供销合同,鸭子原料有了保障,林珠平一门心思做他的鸭肉加工生意。
林珠平做了十几年的鸭肉贸易生意,朋友多路子广,但是他的鸭产品一般人不卖,而是专门供应那些以前和他一起做贸易的老朋友。
经销商 林水平:“他们厂里对我们有很大的照顾,几乎等于我们有优先权,可以先拉到货,一大部分可以先拉到我们这,别人订不到的货我们有办法拉到这货。”
虽然林珠平鸭产品价格并不比市场上的低,但是到他这采购的那些老朋友们却省去了北方采购的费用,大家的关系也就越走越近。
朋友的相互关照林珠平的生意也越做越好,2005年下半年他已经与800多农户签订了养殖供销合同,建立了30多个养殖基地,实实在在的效益和辐射功能不但打消了当地政府的顾虑,而且还把林珠平的养鸭场扶持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就在林珠平加快发展的时侯,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2005年8月16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卷了永安市,仅仅是两个多小时给永安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林珠平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林珠平:“总共才两个钟头,水满金山,整个厂没掉,全部冲的一塌糊涂,鸭子飞的到处都是,这边抓几只捡回来,那边抓几只捡回来,都不一样,那心情无法形容。”
一万多平米的网床全部被摧毁,种鸭场的鸭子所剩无几,这场洪水让林珠平和股东损失了500多万元,一夜之间林珠平几乎又回到了起点,这场残酷的自然灾害给林珠平最大的打击,还不只是自己遭受的经济损失,那些与他签订了养殖合同的农户也是这场洪水的受害者,他心里明白这事不能就这样完了。
林珠平:“没有退路,没有选择了,只有往前进迈步再往前走。”
大家:“为什么?”
林珠平:“因为牵涉到这么多农民的效益问题,牵涉到很多东西,牵涉到社会问题,投资很多钱,不但我们投资了养殖户也投资了,养殖基地也投资了。”
带动农户养鸭子本来是件好事,没想到一场洪水让那么多人因为这鸭子而遭受了经济损失,重新再建养鸭场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林珠平实在是拿不出那么多钱,正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一直关照的那些做贸易的朋友们鼎力相助,很快帮助他凑足了启动资金,林珠平的企业起死回生。
经销商 于少春:“既然做生意就得合作,我们就以朋友关系来讲,朋友关系就得互相帮忙互相体谅。”
在与这些客户来往中,林珠平逐渐筛选出一些会经营重情谊的大客户,在生意中建立朋友关系,林珠平的弟弟专门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条件,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客户的利润空间,为此林珠平与这些朋友的关系变得更加牢固。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手里抓了大约几十个象样的大的客户。”
大家:“这些客户都分布在什么地方?”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分布在长江以南,主要在长江以南。”
林珠平从农户那收购回来的鸭子全部进行加工分解,形成鸭翅、鸭脚、鸭头、鸭舌等40多个品种,每天屠宰2万只鸭子,每个月的纯利润50多万,产品占领了福建、广州、浙江市场。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这个行业就是价格波动的比较厉害,产品价格波动的厉害,但是我们这块稳住长江以南,江南的老客户,我们的产品把好质量关,价格相对稳定。”
林珠平:“有这么一大推的客户,减轻了企业销售这块的困难,人家企业是考虑销售,我们企业是不考虑销售,现在还是怎么样抓住生产为主。”
就在林珠平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忙着生产的时候,2005年9月,禽流感爆发了,林珠平的鸭子加工场又一次面临生死抉择。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禽流感疫情产品卖不出去,每天农民手上收的鸭子放在库里面,一年多的产品销售的量基本没有达到20—30%,今天收20万才卖7万元,资金转都转不过来。”
因为禽流感疫情,价值一千多万元的鸭产品全部积压,而农民们养大出栏的鸭子还得照常回收,加工车间也停不下来,销售基本为零,资金只出不入,林珠平有些支撑不住了。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农民的鸭子他一交马上就给他结帐,农民的钱不能拖欠,工人的钱不能拖欠,天天都要吵这钱。”
林珠平:“不做是不行的,就是赶鸭子上架,逼上梁山,你非得做不行,因为带动方方面面的影响面非常大。”
就在所有股东情绪即将崩溃的时候,2006年7月禽流感疫情解除了,但是大家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轻松,因为受疫情影响,库存的400多吨产品短时间内也销售不出去,为了资金能够快速回笼,林珠平和弟弟迅速与以前得到了他们关照过的朋友们取得了联系。
经销商 于少春:“像禽流感的时候鸭产品是比较难销的,林老板也会叫我们搞一些什么活动,搞一些特价我们慢慢把这货促销掉,赚多赚少自己能做得到的,既然是朋友就要相互帮忙,合作十多年了。”
因为以前得到过林珠平的关照,现在听说林珠平遇到了难事,一下来了几十个客商帮助他销售积压在库里的鸭产品。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包括武汉的、长沙的、成都的,贵阳的老客户,一个人拉一点货回去,一个多月之内就把这货全部拉走。”
大家:“一天出多少货?”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一天出100多吨。”
大家:“一个多月资金回来多少?”
林珠平的弟弟 林珍水:“回来一千多万,缓和了企业的压力。”
林珠平利用朋友关系不但稳定了鸭子的销路,还规避了市场风险。2007年林珠平的鸭子加工厂每年的屠宰量达到了600万只,鸭子的养殖和加工全部实现订单生产,林珠平在鸭子身上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真实农村人创业故事:一个普通80后农村人的创业故事
从一文不名到业内闻名,从打工仔到“小老板”,卢龙镇董家峪村的董春凯用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而这一切也离不开“贤内助”张静的全力支持,夫妻俩相濡以沫、互敬互爱,携手描绘小家庭的“幸福画卷”。
董春凯今年34岁,浓眉大眼、皮肤黝黑、身型健壮,经历了岁月历练的他显得更加成熟稳重。董春凯告诉记者,由于家境贫困,他初中毕业之后就没再上学,才17岁就独自出门打工了。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秦皇岛做煤炭装卸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装卸几吨煤。稚嫩的肩膀难以扛下这么重的负担,刚开始的时候累得头昏眼花,吃不好睡不好,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累成这样,工资也不高,还不如回家种地呢。”但是,天生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坚持了下来,他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为自己创造出崭新的未来。这份辛苦的工作没给他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却锤炼了他坚毅的品格,练就了他强壮的体魄,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男大当婚,这样过了几年,董春凯也到了成家的年纪,经人介绍,他结识了比自己小两岁的女孩张静。这个女孩美丽大方、温柔贤淑,让董春凯一见倾心,同时,张静也对这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心生爱慕。随着二人相知相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张静的父母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董家峪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少地多,女儿要是嫁过去,既受穷又挨累。老人的反对给这门亲事蒙上了阴影,但董春凯、张静二人却意志坚定,坚持要走到一起,董春凯向老人表达决心,一定要努力奋斗,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就这样,两个人最终走到一起,组建了美满的小家庭。“当时,如果我们俩有一点儿动摇,婚事可能就吹了,我媳妇在最关键的时候支持了我,就凭这个我也得对她好。”董春凯说。
那时,董春凯已经换了一份工作,在一家门窗厂打工,负责制作、安装塑钢门窗。在工作中,董春凯勤学苦练,在别人休息的时候钻研业务,不懂的地方虚心向师傅请教。经过不懈努力,他从一名普通的工人转变成技术员,让老板大为赞赏,也逐渐成长为这家企业的负责人。
2006年,董春凯迎来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大女儿降生了,他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了父亲,女儿的出生让他喜出望外,但是新的角色也让他倍感压力。“当时一个月才挣1000多块钱,三口人过日子的开销不够用啊,考虑再三还是回家创业吧,要让她们娘俩过上好日子。”董春凯辞去工作,返乡创业,制作门窗的技艺派上了用场,他在自己家里建起了一个小作坊,专门制作、安装塑钢门窗。
创业之路,夫妻并肩而行,来了订单,总是两个人一起忙活。除此之外,家里还种了30亩地甘薯,小两口还要起早贪晚下地干活,生活虽辛苦,却充满甜蜜。“肯定非常辛苦,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现在腰疼的毛病就是那时候落下的,但还是感到很高兴,为自己的家庭奔忙,再苦也值得。”张静笑着说。在这种忙碌充实的家庭氛围里,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结婚10年,两人从没吵过架,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有时候也忍不住要发出来,但是我们总有一方是克制的,在对方生气的时候,另一方就忍让一下,这样架就打不起来了。”董春凯对记者说。
家和万事兴,和睦的家庭是董春凯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度过了艰难的起步阶段,董春凯逐渐在我县的门窗制造行业中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尤其是2011年以后,国家政策的转变,让隐形纱窗迎来发展良机,董春凯牢牢把握这个机会,凭借扎实的技术、诚实的品格赢得市场的肯定。几年来,县城大多数住宅小区的隐形纱窗都是他制作、安装的,实现了从打工仔到小老板的“华丽转身”。“如果说我事业上有些成就的话,那都是老婆的功劳,她一边要干活,一边要照顾家庭,我父母生病了她细心照料,是她的支持让我全心全意投入在事业上,真心感谢她。”董春凯如是说。
“我觉得我没找错人,虽然辛苦一点但是从来没后悔过,春凯事业心强,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家,而且对我非常关心,我有病了他比我还着急,忙前忙后地照顾我,这些都让我感动。”张静对记者说。
幸福没有终点,生活仍将继续。近日,董春凯正谋划着依托周边的甘薯资源,开发甘薯深加工项目,实现事业的转型升级,还可以解决甘薯生产加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村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1.80后草根农村创业故事-80后草根创业故事
2.80后农村女创业故事
3.农村人创业故事
4.80后农村创业故事
5.真实农村人创业故事
真实农村人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