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十八大指出,要深进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3篇,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篇1
12日,中央各报都在报眼处显着位置,刊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全文只有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虽然仅有短短24字,但稍微品味一下,就觉得看似简单明了的12个词汇,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甚至有些深奥的内涵,看似垂手可得,又似乎遥不可及,人人似乎都能做到,但却很难始终如一,笔者大致分类了一下,认为其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其一是国家社会方面,国家和社会自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富民强国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富强”位居首位,既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也对各级政府部门和从政者指出了明确的核心价值理念,核心价值观的前8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各级政府同时又是公民个人应当保持和恪守的价值判断,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国为执政理念,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文明的基础上不断走向新的现代文明,政府文明行政、文明执法、城市文明发展、文明进步,公民做文明人、行文明事,进而实现社会文明和谐。而在“文明”这一核心价值观中,更是包罗万象,不只是对于具体事务的价值判断,更包括发展观念,执政理念,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获取经济增长,同样属于文明发展的范畴。
其二是法律保障方面,其实,自由、平等、公平最终都需要由健全完善的法治来实现,既要保证公民依法享有各方面充分的“自由”,又不能超越法律范畴,以牺牲他人利益的代价来换取自身的所谓“自由”,将“自由”归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依法保障和维护公民合法自由权利的同时,公民个人也应当将遵纪守法作为自己充分享受自由的核心价值。而公平、正义,则更体现在每一司法案件之中,习总书记曾说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今年1月8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更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法律保障方面“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八字”核心价值观,既“相辅相成”,如果我们人人都能依法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把平等、公平作为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核心价值”,必然也能促进真正的法治实现,而实现真正的法治也必然能够保障人人都能享有自由平等和公平,以“法治”来“兜底”,也正体现出这“最后一道防线”的深刻内涵。
其三是道德品质方面,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充分显示出传统道德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力,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法规制度都是在这个国家和民族传统道德基础之上发展形成,并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我们国家的各项法规制度自然也不例外,但某些够不上法律制约的行为仍需要人们以最基本的道德价值来进行衡量,尤其是这其中的“爱国”,抵御外来侵略,金戈铁马战死沙场是英雄史诗般的爱国,但在和平时期,有爱国的情感和理念支撑,爱国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在消费选择中,性价比一致的前提下优先选择民族品牌是爱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与人友善同样也是爱国,将“爱国”放在道德核心价值之首,足以显示在爱国理念的支撑下,所形成的凝聚力,足以让每个人更敬业、更诚信,与人更友善,现实中所出现的某些敬业指数下降,诚信缺失,人与人彼此“戒备”,其实与爱国无关,而是在长期和平环境下,是市场经济成长阶段的“烦恼”.但在涉及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国人所表现的爱国热情,以及在大灾大难面前国人所拥有的万众一心更是“兴邦”之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个字,字面简明,内容却异常厚重,从三个方面,十二个具体层面给出了最精准的浓缩,既是我们国家社会、法制保障、道德文化方面所追求和实现的最高目标,又是作为具体人而需要恪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表面看起来都非常简单,甚至从某一个人身上都能找出符合这种核心价值观在诸多具体行为上有所表现,但要每个人都完全以这24字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并能始终保持却绝非易事,尽管如此,只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出行、处事等言行中,时刻铭记这24个字,相信我们的心里都会豁然开朗,目标都会异常明确。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也必然会对我们现实社会产生非常积极的重要影响,这一点相信任何人都不会有任何怀疑。
古人云,“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实干直行,是做人之本,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响亮的语言。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只要坚持以知行合一为原则,坚持以真章实效为目标,坚持用制度强化约束,核心价值观一定能挺立起支撑伟大事业、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脊梁!
关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篇2
当今中国,价值观念日益多元,行为选择日益多样,核心价值观担负的祛恶扬善、激浊扬清任务更显艰巨。方此之际,更需以实干实行论英雄,坚决避免坐而论道、凌空蹈虚的误区。试想,如果干部一边畅言法治,一边却在具体工作中罔顾民意,法治中国岂不是空中楼阁?如果有人一边高谈诚信,一边却依然制假售假,诚信中国如何建立?如果热衷于夸夸其谈、沉迷于作秀表演,说一套做一套,核心价值观就会在花架子、摆样子中散落迷失。
“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愈是抽象理念,愈加需要具体落实,愈是知易行难,愈加需要踏实践行。在这个意义上,只有知行合一,才有核心价值观的发扬光大。“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之不易,践之尤难。惟孜孜体认、不懈躬行,核心价值观才能于深厚的社会基础中植根,于人人践行的良好风气中勃发。大到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时代精神,小到扶起“摔倒的道德”、纾解广场舞困境,行动是最好的落实。人人认同,付诸行动,整个社会才能畅享核心价值观带来的风气之变。
有什么样的价值认知,就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积极的价值认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价值认同,不管是道德至上,还是群体至上,无不显示出对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强烈作用力和影响力,左右着社会和人民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追求。正是这样的社会价值观,指引着中华民族不管是在何种境况下都能战胜危难,不断前行,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团结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国家形象的塑造、社会力量的凝聚、个人价值的实现,都需要社会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做引领。这样的价值观,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良好形象,是全社会共同的追求、根本的目标。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走到今天,面对社会转型、利益调整、认知分化的新格局,面对实现梦想、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新诉求,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进一步凝聚力量、赢得共识、产生认同具有积极作用。而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所产生的强烈共鸣已可见一斑。
一个没有精神追求和价值信仰的国度,无以立国。国家如此,社会如此,个人也如此。人无信而无立,信就是符合道德的精神追求,就是符合主导的价值判断,一个失信之人就不会被社会认同,不会被群体认可,不会被亲友接受,又怎能立业、立人?由此,从国家层面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个体精神价值需求,这对于树立价值追求,强化精神认同,纾解内心焦虑,排遣精神空虚,可以有效起到规范群体和个人行为的作用。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价值精神,又彰显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精神面貌,是知与行、继承与创新、目标与结果、倡导与规范的有效统一。这里既有传统的家国情怀、故土情结的体现,也有仁信、义利的美德,既有民主法意的彰显,也有幸福富强的追求,无不是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的反映,无不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
精神之纲已经确立,价值之帆已经张扬。如何使精神之纲更具战斗力,价值之帆更具凝聚力,关键在你我的具体言行,在于自觉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言、立行、立业。
关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篇3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考察北京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寄语全国青年要从自身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情真意切、思想深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殷切期望,为广大青年如何正确选择人生指明了奋斗方向。
认同民族文化、坚定价值观自信
历史已经证明,对传统文化的割裂,只会严重戕害一个民族的进步。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就是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国道路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赞扬当代大学生可爱、可信、可贵、可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民族的价值追求,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可爱”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广大青年可亲、可近,广大青年可以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刻苦学习、敬业奉献来实现;“可信”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也值得青年学生用一生去践行;“可贵”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内容和要求是经过反复提炼和论证的价值精华,具有引领当代青年人生方向的珍贵性;“可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各个价值目标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值得青年学生用一生去开拓创造。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自信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同志在北大的讲话中阐明了中国道路是有历史依据的、中国制度是有文化基因的、中国理论是开放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现代化的。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的内涵。中华民族延绵不绝,战胜一次次内忧外患,并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激烈碰撞中崛起,其中的核心要素,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内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习近平同志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当代青年应该认同民族文化、坚定价值观自信,用一生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导,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可靠保证。
坚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同志对青年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要求,则是青年充满朝气、实现理想的重要推动力量。
勤学,就是要珍惜国家繁荣发展创造的优良学习条件,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更加勤勉、开放的姿态迎接知识时代的挑战。习近平同志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说明“勤学”对成长成才之重要,并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表达了对勤学的高度重视。
修德,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克服各种利益诱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习近平同志引北大原校长蔡元培的话“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来论述“修德”之必要。
明辨,就是面对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中的深刻矛盾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境外意识形态的冲击,如何做到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习近平同志引刘禹锡的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了“明辨”之要义。
笃实,就是要做到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也只有深入基层群众,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意,才能真正增长才干、为国奉献。习近平同志引用《礼记》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述“笃实”之重要。
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激励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召下,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谈话,激发着广大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青春的意义在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于以天下为己任。广大青年学子应用实际行动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练就过硬本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走在时代改革前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有序社会,是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的环境下推进的,需要青年始终走在时代改革的前列,成为弘扬创新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率先垂范者,需要青年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自由、公正的价值理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殊的历史、民族、文化和制度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和改革进程的推进,会产生大量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需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青年学子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一代的人生目标就是国家、民族未来的状态。习近平同志在北大的重要讲话,为青年学生的人生道路指明了航向,广大青年应该在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中始终走在时代和改革的前列,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看完“关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的人还看:
1.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4篇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传递正能量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6篇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500字3篇
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3篇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800字3篇
关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