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桃花源记》和《入蜀记》的比较阅读题答案

发布时间:2017-03-16 17:26

在做《桃花源记》和《入蜀记》这两个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的时候,你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记》和《入蜀记》的比较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文言文《桃花源记》和《入蜀记》的比较阅读题答案

《桃花源记》和《入蜀记》的比较阅读题原文: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幽。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桃花源记》和《入蜀记》的比较###阅读题目: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或王命急宣 (2)属引凄异 (3)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1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你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理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和《入蜀记》的比较阅读答案:

17.(1)有时;(2)连接;(3)全,都。(每小题1分,共3分)

18.(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2)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每小题2分,共4分)

19.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神女峰具有局、奇、秀等特点。(2分,各1分)

20.略(2分,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简析:

《桃花源记》写于晋、宋交替之际,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接,民不聊生。作者虚构了一个渔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借以描绘了_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安乐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残酷剥削和贫困境遇的意愿。这样的理想国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固然仅是一个乌托邦,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的丑恶和黑暗,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又像一座灯塔,激励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艺术创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辉照彻中古时代,并成为后代作家的传统题材,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序展开记叙,从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开头结尾略写,因为这些只作为引起和余韵,中间渔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霞是主体,就写得很详尽。有渔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风貌,他与桃花源中人的对话,桃花源中人对他们款待,他们的来历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这样写,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详略得宜。《桃花源记》总的构思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这表现在故事是虚构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产物,人间并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细节描绘又是现实主义的,不论是山外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还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现实生活中都不难找到,这就给人以亲切逼真之感,相信这是人间乐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宁愿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特别是借助于当时的真实人物──南阳刘子骥的规往,更增添其真实感,使读者也为之神往。归根结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现实的沃土之中的。但渔人重寻又迷了路,“后遂无问津者”,又带有神密色彩。又实又虚,似真似幻,表明桃源虽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仅用了三百二十字,叙述得扣人心弦。“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二十二个极常壳的字眼,便勾画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难忘怀。至于桃源风貌的描绘,人物活动,对答的记叙,也是着墨不多而内含丰富,令人味之不尽。“美好而淳朴”,这是桃花源和这篇散文给我们的共同印象。

文言文《桃花源记》和《入蜀记》的比较阅读题答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