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6 13:30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本科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本科教育论文篇1

“难忘教育” 教育难忘

摘 要:“难忘教育”是江苏省南通中学新世纪以来创立的教育品牌。通过对“难忘教育”源头及其发轫与创新过程的剖析可以发现,学校应该循着自身的文化根脉,发现并与时俱进地拓展和丰富文化内涵;在学校教育实践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的理性梳理,是学校以及学校文化获得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更高境界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由此透射出的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才是全体成员的精神纽带。

关键词:难忘教育;活的教育;学校文化;文化传承

学校文化是由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而来的,对所有成员的言行举止和行事风格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多重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能滋养师生的心灵,促进师生的发展,而师生共同努力下的文化创新又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学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学校及其师生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本文拟以江苏省南通中学“难忘教育”为例,通过对“难忘教育”的剖析,阐释学校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一、溯源:“难忘教育”之根脉

新世纪之初,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新旧交替的胶着状态致使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点,所有这些社会现状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南通中学从学校的文化传承出发,针对道德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而学校德育缺乏实效的现状,确立了“实施‘难忘教育’,达到‘教育难忘’,让校园成为学生辉煌人生的起点”[1]的德育实践目标,宗旨是“通过科学选题,精心设计,亲身实践,让每一次活动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终身受益”[2]。2004年9月,全国首届公民道德论坛在南通举行,南通中学作为论坛现场,迎来了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以及新闻媒体,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有关领导实地考察南通中学的德育实践之后,给予了“辉煌人生从这里起步”的高度评价。随后,2004年11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赴南通中学作专题采访,并先后报道了“难忘教育”的德育实践。从此,“难忘教育”逐渐受到了教育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有学者认为,南通中学“以‘难忘教育’作为对时代和社会的回应,表现出了高度的教育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精神”[3]。

“难忘教育”之所以在南通中学的校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学校的百年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学校创办伊始,主要创建者――南通籍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亲自为学校题写了“诚恒”校训。“诚”者,诚实、诚信、忠实不欺,是为人道德之本;“恒”者,恒定、恒稳、始终如一,是读书做学问之道。现代的解释是“诚于做人,恒于学问”。简洁明了的“诚恒”二字,涵盖了教育之要义和本质,也是学校教育“立人治学”之起点和师生崇德修业之价值追求[4]。1917年,曾在美国师从杜威的陶行知先生回国,他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分析当时国内的教育现状,针对国情进行了实践和探索。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活的教育”的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活”为核心,向丰富多彩的外部生活拓展空间,教育如果没有“活”的灵魂,就培养不出“活”的学生,创造不出“活”的生活,建设不成“活”的社会[5]。此后,张謇先生多次邀请陶行知先生及其老师杜威先生到南通讲演,以杜威为名誉会长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教育专家、美国科学教育家推士博士也亲莅南通中学作演讲报告[6],南通中学还曾响应陶行知先生的倡导进行“在劳力上劳心”和“手脑同训练”的教育实验[7],并获得陶行知的赞许。

因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通的教育直接受到了张謇及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影响,南通中学的教育实践也与这些名家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也为实践中提炼形成的“难忘教育”传承“活的教育”的血脉提供了可能。在长期实践中,南通中学师生秉承“诚恒”校训,执著坚定“德育为首”……最终通过“难忘教育”,达到了“教育难忘”,从而在学生一生的历程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积极影响[8]。这些既是“难忘教育”的人文基础,也是“难忘教育”的文化路径。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特质,而身在其中的师生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学校文化的力量。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校文化已经内化为师生的生活方式,支配着师生的日常行为。

二、发轫:展开“难忘教育”之画卷

随着“难忘教育”见诸媒体并逐渐被教育同行所关注和认同,学校开始了对“难忘教育”思想特征和实践路径的理性梳理。学校认为,“教育能不能产生效用……与教育的特质、色彩、力度……密切相关”,因为“教育必得经由受教育者的感受、体验,才能进而产生悟解,最终使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教育的目的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难忘教育”是“感受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和“情境的”教育等特征,以及包括“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震撼心灵的活动体验”和“润物无声的环境熏陶”[9](而后又将“感悟人生的自主实践”增补为实践路径的第3点[10])等在内的实践路径。

对于“难忘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的阐释,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如果远离生活,也就远离了儿童、远离了真实、远离了时代与社会,成为与儿童格格不入的东西;教育如果贴近生活、表现生活,将生活的鲜活气息传递到儿童的心中,那么就会牵引着儿童的心灵,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感悟、体验、享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他对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那种‘死的教育’深恶痛绝。让学校德育充满生活的气息,让生活充满教育的阳光,是学校德育应该遵循的原则”[11]。 “活的教育”认为,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活的学生”,他们“不但有需要,并且还有能力”,教育儿童“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12]“难忘教育”实践路径中的“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感悟人生的自主实践”又恰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塑造。其中,“在训练学生的礼仪言行上,坚持滴水穿石的原则”,能让持续的刺激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上留下深刻的印记,从而实现习惯成自然的文明言行,以符合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因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记忆分析器(听觉、感知觉、运动觉、思维等)同时参与的学习效果,比一种分析器参与的效果要好”,学校便逐渐建成了军训、社区和法制等多个“难忘教育”基地,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记忆分析器的参与,促进他们通过自主实践和自我体验,实现自主或自我的灵魂净化和境界提升。

“震撼心灵的活动体验”和“润物无声的环境熏陶”等实践路径,也都将教育对象视作“活的学生”,他们对事物都会有自己的知觉和感受,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循循诱导之下,学生面对相关的“活动”和“环境”都会做出积极的反应。所以,“难忘教育”设计了成长仪式、明星评选和校园节日等“层层递进系列化,块块相连一体化”的活动,同时设计建造了雕塑、画廊和小品等人文景观,并编撰了校友英烈传、院士录和群星谱等校本教材,以营造“让每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育人”的环境。这一方面期望以盛大的场面、肃穆的气氛或澎湃的激情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另一方面希冀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能潜移默化、悄无声息地使学生的道德信念得到滋润,道德习惯得以养成。在“难忘教育”的理论框架下,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此出版了《辉煌人生从这里起步》系列丛书,包括理念卷、活动卷、感悟卷和资源卷,这不仅促进了人们对“难忘教育”的理解,也促进了“难忘教育”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实施。

学校的发展就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其中,既要深入理解学校的历史,做忠实的学校文化的“薪火传递者”;又要不断领悟现代教育理念,吸收当代文化营养,大力创新学校的文化内涵,具体包括思想层面的适度挖掘和实践层面的相应拓展。这样才能保障学校文化的时代性,以及内涵的连续性和操作的迁移性。所以,在学校教育实践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的理性梳理,是学校以及学校文化获得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创新:书写“难忘教育”新篇章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难忘教育”也因此不断趋于完善。世纪之初,在“难忘教育”崭露头角之时,学校曾自谦“难忘教育”是德育园地的一株新苗,同时又雄心勃勃,认为“它虽幼小年轻,只展露出一点儿动人的身姿,但它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必能长成一棵伟岸的大树”[13]。近年来,随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难忘教育研究”的结题,以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难忘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以下简称“难忘课堂研究”)的深入推进,“难忘教育”已经从狭义的德育实践逐渐走向课堂教学以及学校全域。

首先,学校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了“难忘”,认为“难忘”是“人的一种体验状态,指人受到外界讯息的强烈刺激后,在大脑皮质留下‘深痕’,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讯息―反应机制长时间地作用于人的脑神经系统,便会积淀为挥之不去的恒久记忆,也就会产生“难忘”的效果。同时,还将“难忘教育”的实践路径调整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导学精进的课堂教学、震撼心灵的活动体验和润物无声的环境熏陶”[14]。一方面,将原有的“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和“感悟人生的自主实践”分别并入了“润物无声的环境熏陶”和“震撼心灵的活动体验”之中,因为“规范训练”可以在“环境”中完成,“自主实践”可以在“活动”中体现;另一方面,新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导学精进的课堂教学”,这两条新增的实践路径分别指向整个教育和课堂教学,表明了“难忘教育”所涉领域的变化。

相继的“难忘课堂研究”,主张从组织记忆的角度理解“难忘”,认为与“难忘课堂”相对应的记忆是一种组织记忆,是学校形态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状态时的组织记忆,主要包括对课堂“场域”中通过自主探索、同学合作、师生互动等行为方式获得个体成长体验的铭记;同时,认为“难忘课堂”是“优质高效的课堂、自主学习的课堂、生命成长的课堂和智慧迸发的课堂”,实践路径包括“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共同成长的教学取向、预设生成的教学过程和记忆深远的教学效果”[15]。该实践路径从教学思想、教学取向、教学过程到教学效果,涵盖了教学的全部关键要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难忘课堂”的理论框架下,学校教师又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

“难忘教育”还准备在德育突破、课堂深入的基础上,构建包涵全部教育要素和环境因素的“难忘校园”,让校园真正成为全体学生难以忘怀的、快乐成长的乐园。其中,“难忘教育”从德育范畴到“难忘课堂”的转变,以及将“难忘校园”(也即全域的“难忘教育”)作为终极目标,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发展变化,而且其实质都是围绕“诚恒”校训的核心作内涵发展的新“文章”。

牛津、剑桥、哈佛、北大、清华等中外名校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矢志不渝地坚持和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最终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由此透射出的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才是全体成员的精神纽带。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从自身的学校文化积淀中提炼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并使其不断发扬光大。“难忘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就是中学层面构建“学校精神”的一个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龚永泉,申琳.辉煌人生从这里起步――江苏南通中学德育工作纪实[N].人民日报,2004-11-20(02).

[2]郑晋鸣,董迅石.德育从细微之处入手――江苏省南通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扫描[N].光明日报,2004-11-10(01).

[3]陈小娅.南通中学印象――兼评"难忘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9(8).

[4]陆军.海峡两岸品德教育的共同路径――基于南通中学和复兴中学的比较[J].中小学德育,2014(2).

[5]王文岭.活――生活教育的灵魂[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1).

[6]缪建新.南通中学百年发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0.

[7]朱培元.试论陶行知"活的教育"的重要价值[EB/OL].[2013-12-03].

[8]缪建新主编.南通中学教育思想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45-246.

[9]缪建新."难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5(10).

[10][13]缪建新."难忘教育":一种新的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06(3).

[11]缪建新.理解"难忘教育"[J].人民教育,2005(20).

[12]陶行知.活的教育[C]//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40-350.

[14]姚天勇.难忘教育:意蕴、特征与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11(3).

[15]姚天勇,陆军.难忘课堂:内涵、特征与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B).

本科教育论文篇2

民族教育中基础教育的不足

一、前言

者米拉祜族乡未成年人早婚一般在12岁左右,男女一般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中女性结婚年龄最低处于小学教育阶段,普遍处于中学(初中)阶段。现在者米乡的生活水平相当高,家长们普遍认为读书无用,孩子们读书“刚好”就好,即能够识字、读书、记账和认账等就。现在的生活水平,孩子们不需要通过读书来改变他们的命运。对于早婚的女性来说,很多人在家里就是做家务、睡觉、看电视,没有太多其他生活。她们中很多人几年后就选择离了婚,并不需要法律认证二人的婚姻效力问题,提出分开的一方需要支付一笔钱给另一方,离婚后,双方商量孩子跟谁在一起。

金平县政府在抑制早婚现象扩散上,做出了努力。比如管控、劝返、报告制度等;每学期召开专题报告会议,乡镇府和村委会还要签订责任书,并实施“三包”责任制,即:乡镇干部包村,村委会干部包组,村民小组干部包户,督促家长按时送子女入学的责任落实到责任人。另外,还要求建立健全0-20周岁人口花名册,为监控和掌控适龄儿童、少年和青年按时入学提供依据,建立辍学学生花名册。

红河州金平县因为存在普遍的早婚现象引起了全国的普遍关注。学者关注问题的中心在于当地如何有效执行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和民族教育,以及少数民族的教育及其政策。笔者认为,对于当地民族教育还存在一定研究空间。

二、金平县者米乡早婚现象原因

造成金平县者米乡的早婚现象,背后有着深远的现实和历史的原因。通过早婚现象的现实和历史的分析,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解决的有效办法。笔者以为,者米乡早婚现象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这里地形复杂,村庄分布不均,99.7%面积是山地生,产方式传统,交通不便。

第二,村民思想较为封闭落后。张艾力指出“如果我们考察民族地区贫困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不难发现都与受教育的低水平有着直接关系。一些传统观念比较强的家庭,在教育负担过重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中断女孩子的学业”。

①第三,这里曾是老战区,经济发展缓慢,早婚、跨国婚姻的现象都存在,解决起来很困难。

第四,贫困导致辍学。加上道路的远、险,这造成有的贫困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给孩子生活费和其他费用,于是干脆让他们辍学,或者孩子也有了辍学了念头。

第五,富裕导致辍学。很多家庭生活水平富裕了,孩子产生了不读书的念头,家长也不会强烈反对和制止,并且家长还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

第六,家庭教育的缺失。早婚现象突出了该地区的家庭教育问题严重缺失,父母在监督孩子学习上严重不到位。因此,家长教育意识的缺失是严重的失职。

三、早婚现象的解决对策

早婚现象不仅耽误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耽误了当地发展。钟海青认为,民族教育承担着“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谐民族关系、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使命”。②因此,如何解决当地早婚现象,办好当地民族教育,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早婚现象的建议。

(一)加大教育重要性宣传。

政府部门、学校要营造出一种社会尊重知识的氛围;宣传早婚可耻、晚婚光荣,在社会上营造一种道德风气,使得当地居民对早婚有一种情形认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当地人法律意识;当地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二)鼓励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动。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学校应该和家庭联动,从学校领导到每个班级的教师,应该积极和学生家庭相互联动起来,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要鼓励教师关爱学生,同时,学校应该把家庭教育纳入考核目标。

(三)加快当地民族教育发展。

满忠坤、孙振东认为“忽视民族群众民生改善的现实需要文化境遇,是民族地区‘读书无用论’的蔓延以及教育放弃的深层根源”。③当地需要加快当地经济自身发展,增加当地创业、就业机会;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发掘、发扬、发展民族特色文化。王锡宏认为“少数民族教育在各方面既要考虑和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环境,考虑和适应本民族的发展与需要……又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需要”。④第三,大力发展双语教育,完善优惠政策。优惠性政策应该按照特殊需要的地区、特殊需要的人进行补助,进行“精准扶贫”。

四、结语

民族教育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说到底,民族地区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民族地区的群众智慧,发挥民族地区群众的自主精神。无论是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还是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或社会进步,都要求对早婚现象进行必要的干预。这样需要依靠当地政府、教育组织、家庭和当地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关爱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本科教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