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20 15:12

当代中国处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经验性文化模式向理性文化模式迈进的文化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也是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三个阶段即文化危机、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同步的演进过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意蕴在于透过对文化危机现象的反思,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对当代多元文化批判的基础上,以文化(整合)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推进民族文化模式的现代转型,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双重使命。 以下是小编为打击精心准备的:试论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试论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全文如下:

摘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依托这一时代背景,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文化视域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价值以及文化视域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路径三个方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到关乎国家民族兴亡的战略高度,提出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自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概念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有了众说纷纭的认识。笔者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为背景,从文化视角中阐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

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特征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课题。”[1]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概念展开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以下三种观点,曹泳鑫从领导者的角度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充满时代气息,不因时代的发展而丧失生命力。[2]同时,袁银传从发展的层面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说“新话”、“实话”,而不是说“旧话”、“老话”、“假话”、“大话”、“空话”,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规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的实践。[3]最后,刘新如从时代的角度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引领时代潮流。[4]

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我认为从文化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两个层面的内涵。

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实践的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带有民族特色。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5]94时代化是一个普遍的、全球的概念,它是超越国家地域的。但是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在发展进程中又存在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化的过程中,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时代的潮流中向前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二是用时代文化、时代精神指导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精神财富,它是时代精神、时代特征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更新。用时代精神指导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更加紧密,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环境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文化相互融合,以开放的眼光吸收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及先进的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使社会发展的底蕴增强,发展的环境优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

二、文化视域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不可动摇的根基,也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的价值更为重要。

(一)适应全球化发展,在文化视野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的了。”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而时代化就“要对世界发展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解释,并揭示发展的大趋势和规律,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强大生命。” [7]但是,时代化作为一个过程,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国家民族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可能会有所差异,因而不可避免的会与其它民族的文化产生冲突或受到不同国家民族的影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化中受到层次不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国情。对于一些超越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社会管理制度等,如果贸然加快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必然脱离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相反,对于那些滞后与我国发展进程的技术、方法及管理制度,如果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放慢自己的步伐来适应其发展,也必然会阻碍我国的发展进程。这些都是导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和谐发展。

(二)强化主流价值观,在文化视野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长远发展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发展的理论,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是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当前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功力主义等社会思潮,直接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使主流社会形态边缘化。实际上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危机。据2009年12月,《人民论坛》“千人调查组”特别策划的题为“未来10年10大挑战”的大型社会调查,经过对8128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被列为中国未来10年的10大严峻挑战之一。[8]

按照调查策划者的意图,主流价值观边缘化是指由党和国家倡导和执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西方价值观念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而使其丧失主流地位的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至今已经有160多年了,虽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一直存在,但至今马克思主义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时代紧密结合,实现时代化。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赋予民族文化科学内涵,也使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使整个民族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永续发展。

(三)深化以人为本,在文化视野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平衡发展

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在诞生之日起就以以人本思想为其奋斗目标,虽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初期也曾出现过以物为本,比如近代中国长期的战争使经济建设成为仅次与战争的重要任务之一,但这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并且为我国取得战争胜利、战后经济恢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然而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一直保持着以物为本,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转为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思潮不断泛滥,与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产生冲突。在目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许多人盲目的崇尚金钱以物为本,以自我价值实现为目标,把以人为本视为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这些是没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没有透彻的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优秀的传统的文化相融合,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坚实基础,从而给那些以物为本的拜金主义可乘之机。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中深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必须要强化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人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充当着不同历史角色,但是随着马克思诞生及其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人本思想以共同的契机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文化视域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路径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发展的“软实力”,它以坚实的基础、不竭的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并不断丰富、完善其内涵。

(一)秉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基础

任何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源泉。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强化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更要秉承民族文化。要把民族文化贯穿到当代生活中,使广大人民把对传统文化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同。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把文化发展提上日程,而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最为主要的就是通过多渠道弘扬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认同提高广大人民的政治认同,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奠定好基础。

一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因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会有面临各种挑战,而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历史性,所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筛选机制,要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优秀文化,以规范的方式传承,增强认同感,提高凝聚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基础。

二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有延续性;因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必须是一个过程,这样可以保持传统文化的有序发展,在无形中形成强大的思想基础,也将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当前多远化思想的影响中,以牢固的基础保持正确的方向。三是要积极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浮躁已成为当代人民的典型心理特征,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邃的文化积淀,其理解和运用难度大,因而经常被人们所忽视或遗忘,或是被人们所误解其现实价值,但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巨大的,所以要准确宣传传统文化价值和品位传统文化的方式。

(二)创新先进时代文化,增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动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既是党不断完善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为了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提出的新要求,必须丰富和发展文化。徐宗华在《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维度》中指出文化的意义与目的是“化人”,即是人的本质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即人的现代化。[5]104在时代文化的视域中增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一是拓宽文化内涵。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仅仅局限与精神层面,其实物质财富也是文化。物质财富可以之间或间接的丰富文化和反应文化。只有正确认识文化内涵,才能博采众长,并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以创新文化、发展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二是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只要我们以正确的文化思想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定会在创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不竭的动力;三是要过大文化投入。国家的支持将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定会激起全国人民进行文化创新的热潮。我认为在文化的投入中尤其要增加教育的拖入,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创新者,而受教育者将是时代的引领者,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拖入定能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文化的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迎着文化发展的春风驶向未来。

(三)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完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内涵

全球化把世界紧密联系到一起,而各民族文化也相互影响。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中,文化全球化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各民族具有特殊性,但是只要把握我们发展的主流,对世界文化择其善者而用之,定能丰富我们民族文化主体,拓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的内涵。对世界文化的兼容,一是要秉持张弛有度、为我所用的原则。我们要抛开意识形态差异的偏见,理性的对待世界优秀文化,把文化吸收上升到一定高度,只要能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丰富人民生活的都可以为我所用,但是我们也要防止急功近利、盲目的照搬其他民族的文化。二是要寻求联系、把握不同文化的结合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多样文化中我们要善于发掘不同文化的精髓,把握他们的联系,寻求适合本民族发展的文化两点。并要把握时机推动世界优秀文化转化为适合本民族发展的优秀文化。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要始终保持动态的过程,把完善文化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时代不变的主题。三是要创造环境、共创繁荣。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既可以“走出去”,在世界开创一个适合中国文化发展的环境,比如今年来中国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先后成功举办了文化年;也可以“引进来”,在国内为世界文化开创一个具有中国风格的舞台,比如2011年2月10日在中国驻澳使馆举办的“中国文化年”等等,这些文化的交流虽然有差异,但是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而言,为吸收、学习了世界优秀文化创造了条件。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不断演化、不断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每一次发展都是对当时的时代精神、时代特征的深化。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价值以及其发展路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充分利用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的作用将会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开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4.

[2] 曹泳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思想研究,2010,(1).

[3] 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解析[J].思想理论研究,2010,(11).

[4] 刘新如: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札记[N].解放军报, 2010-11-10.

[5] 徐宗华:现代化的马克思文化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4).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7] 顾钰民: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

[8] 李德顺:价值观的“主流”与“边缘”[J].人民论坛,2010-03-01.

相关文章:

1.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论文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文化认同的几点看法论文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论文

4.浅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强国建设

5.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浅析论文

6.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论文

试论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