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效阅读教学实施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7-03-13 14:28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效率低下,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在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过程上,仍然存在着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教师放任自流,教师只管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则不管不问;二是教师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由此,合作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 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回答。这样,使交流局限于师生的单项交流,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教师往往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中的预想答案,而容易忽视学生的表达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使课堂上许多精彩的生成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开拓。

3. 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不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过程。这样一来,由于缺乏基本的指导,学生不会写作文。长久以后,学生作文的兴趣一点点被抹,而且学生写出的作文也毫无创新可言,千篇一律。

有效阅读教学实施的策略,一是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讨论,有利于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阅读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加深了学生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为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应该注意:一是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任务;二是教师要把握好合适的时间和适当的时机;三是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适时点拨非常重要。

二是引导想象,丰富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在“大语文”教育观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生受文本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学生又不应该是简单的接受文本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思维,特别是对文本内容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的更会做出种种补充和拓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做合理的续想,从而开拓学生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是转换角色,平等宽容,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1) 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教师角色应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把学生学习的课堂“放心”地交给学生。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2) 转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3) 转换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

小学有效阅读教学实施的策略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