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s的论文页脚怎么设置页码

发布时间:2017-06-12 21:05

毕业论文具有议论文所共有的一般属性特征,即论点、论据、论证是文章构成的三大要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wps的论文页脚怎么设置页码的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wps的论文页脚设置页码

1、在菜单栏选择插入,进入页脚选项,在弹出的窗口点击编辑页脚

2、接着在菜单栏会出现设计这一选项,点击页码,在弹出的窗口选择页面底端,然后出现底端各种样式,一般选择居中的页码也就是选择普通数字2

3、点击普通数字2选项后,出现页脚

4、 有时我们的毕业论文需要用到其他的页码,而非普通的阿拉伯数字,这时就需要在页码选项点击设置页码格式选项

5、在页码格式窗口,选择编号格式,起始页码,点击确定

6、 最后在页脚就出现数字

关于生命的论文

生命的追问

摘 要 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见之于诸多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一般所选为前两节,主要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对母爱的体悟,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其作品的生命主题,在教学中要能够引导学生理清脉络、鉴赏语言、体会情感。

关键字 《我与地坛》;生命;母爱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史铁生是一位特别的作家,也是一个难以归类的作家,甚至我们都很难判断他是不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他的作品不是向外的体察,而是向内的求索,他并不关注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变化,而是去关注生命的本真、生命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能够超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而具备了一种普世的意义: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地域,都会有人像史铁生一样发出人为什么出生,为什么活着,如何活着的疑问,而他作品中所试图给我们的提出的解答,也堪称经典。

史铁生是一位身体残疾的作家,一直觉得,他残疾的双腿是上帝吻过的痕迹,这是一个痛苦的恩赐,给了他不幸的源头,也给了他走向幸福彼岸的船桨。同时这也是一个契机,只有它发生后,史铁生有了迥异于人的人生经历,他的视角开始变得独到,他的触觉变得敏锐,他才开始沉淀认知、开始自己个性化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这是一个不可逃避的背景,必须结合他的经历来解读作品。

本课的主题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应第一节,通过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的探讨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理解;第二部分对应第二节,主题是母爱。这里我们只探讨其作品中的生命主题。

第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如何理解“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难找到回答角度的问题,如果直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会产生畏难心理,我们可以把它简化为,作者为什么要到地坛去,他和地坛有什么共同点,这两个问题就比较好回答了。

当年,史铁生的祖母带着是他的父亲来到北京,就住在了地坛附近,之后又经历了多次搬家,可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越近了。这让作者觉得这中间有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他,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年。

四百年间,地坛“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栏杆”,地坛曾经辉煌过,曾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祗神”之场所,而今不可避免地荒颓下去了,这正和在最狂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作者暗暗相合,都是在最得意的时候突然失去风光,变成了残损的躯体,这样,作者在心理上就愿意更加亲近地坛,觉得自己与地坛有了共性。

同时,地坛“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在地坛的怀抱中,作者有了大把的时间调整心情、感悟生命,他用自己的诗心慧眼去仔细观察,他看到万物都生机勃勃地自在生长着,它们都是那么的渺小,却又是那么的忙碌有滋味,从而得出了地坛“荒芜并不衰败”的结论,这个结论对作者认识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再回到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与地坛到底是什么关系?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找一个运用的非常广泛的、最近比较热门的一个概念来回答,是同构关系,如果学生以前听说过这个概念,并且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的话,“我”与地坛的关系就容易理解了,但是同构这个概念对高中生来说,略显深奥,最重要的是,在现阶段,它不太可能作为参考答案出现在高考中,所以,这个问题的答题要点,我们可以换成通俗的两点来回答:(1)“我”与地坛有着相似点;(2)地坛是“我”探索生命的一个契机。参考历年高考参考答案都非常简单,我们也应该给学生一个简单的答案——答案越短,学生的发挥空间就越大。

接下来,老师可以继续追问:“作者在地坛中明白了什么?作者对生命有了那些看法呢?”原文中就有一些相关的文字: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先生在对地坛的描述和感悟中完成了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他认识到死是一种必然,是我们必须坦然面对的一个终点,因为它有着不可改变、不可逆转性,所以我们不必担惊受怕,也无需急于求成,只要从容不迫的走下去就可以。至此,他完成了对生命与死亡的了悟,认知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一般对学生点到即止,不会进一步的挖掘。我们仔细看史铁生先生对生命的感悟,会发现一些比较特殊的词语,如“宿命”、“上帝”等,他的语言与思想,也给我一种感觉,就是他对生命的感悟是介乎于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在哲学以上、宗教以下,这些东西,别说讲给学生听,教师本身也很难把握,而且讲出来也很难归类,所以我会把余下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去想,至于能悟到哪一步,就看各自的缘法了。

同样,第一节的最后一段,“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只此一句话,剩下的就都是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似乎无序,但仔细看又与四季相关,偏偏还不是简单的四季轮回,所传达的是一些细碎的思维片段,仔细体味,又有作者独特的人生哲学,都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请学生仔细体味即可,不可做系统的指导,否则就将文字的文脉破坏掉了。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因为每次在讲解的过程中,我都能发现学生内心世界的美好。不过遗憾的是,在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中,《我与地坛》已经被删除,在粤教版和苏教版的高中教材中仍然保有。我很希望,人教版的编者能够再重新考虑这篇文章的存在价值,慎重决定它的去留,毕竟,在高中课本中,鲜有文章,能够收获如此多的眼泪。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史铁生作品精编》,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206页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余秋雨:《行者的闲谈》,《中国妇女报》1999-12-5

[4]李冰:《感动中国的作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wps的论文页脚怎么设置页码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