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祁门脱险的故事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千百年来在民间代代相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曾国藩祁门脱险》的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曾国藩祁门脱险》
1861年底,曾国藩设大营于安徽祁门,作为组织湘军围攻安庆的指挥部。突然消息传来,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领大军逼进祁门。这时的曾国藩己经把主要的兵将都派到前线作战,身边所剩无几。
祁门名为湘军屯兵重地,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座空营。所以曾国藩手下的幕僚属员十分惊慌,有人还把自己的行李放在船上,准备随时逃走。
曾国藩心中也很恐慌,但他意识到,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如果军心一乱,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为了稳定手下人的情绪,他不动声色,故作镇静,并立下遗书表明自己决一死战的决心。
对于幕僚属员,他还釆取了这样一个笼络的办法。他听说有人作了逃走的准备,于是传出一令:“现在敌人势大,有想暂时离幵大营者,可以支给三个月的薪水;事后如果还想来营供事,我将•如既往地接纳。”属员们接到这个命令后很受感动,觉得曾大帅对自己太宽厚了,于是全都抱定了死战的决心。军心得到了稳定。
李秀成率大军来到后,曾经派兵攻打祁门。守备的湘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挡住了太平军的攻击。李秀成见攻打无效.不想恋战,便急忙撤军西去了。
李秀成撤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他率军前来并不是专门为了攻打祁门,而是应陈玉成之约前去会攻武昌。他在出发时就比陈玉成晚了许多时候,一路上又招兵买马,行动迟缓,生怕误了会约日期,不想再在祁门拖延;二是由于祁门的敌人抵抗非常顽强,他怀疑有敌人重兵驻扎在这里,既然如此,祁门不是短期内卩丨以夺取的,所以不想继续攻打。这样一来,反倒使曾国藩绝处逢生,躲过了一场兵败身亡的灾祸。
曾氏手下的一些幕僚属员听说李秀成大军来攻,作了逃跑的打算,按照常规,在这种情况下稳定军心,应该处罚这些动摇者,以威服众。
然而曾国藩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处分这些人,反而允许他们暂时离开。这种做法表而看来与稳定军心的目的背道而驰,实际上是对部下的一种笼络,用道德-亡的信任感来换取他们对自己的忠诚,从而达到稳定军心的目的。他运用的就是“将欲取之,必姑子之”的政治策略。
小编寄语: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祁门脱险的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