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和高等教育的特殊对象,她们的心理健康遭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威胁。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关系到女大学生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更加影响着新时代社会女性人才的培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一:浅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诱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 心理障碍 诱因 分析与探讨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女大学生在高校中比例逐年上升,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因心理障碍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深入了解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根据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指导和帮助女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女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比例已逐年上升,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中日益显得突出。中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有心理问题,且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而这类学生中女性占70% 。拐有数据显示,2007年5月7日—16日10天时间里,全国就有11名大学生因学业压力、恋爱失败、就业无望等原因而跳楼身亡,这其中女大学生接近一半。冈由此可见,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仅对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构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深人了解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认真研究和掌握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根据女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其走出心理困境,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二、女大学生日常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就是因心理因素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对来自外部环境刺激不能在最佳状况下做出正常的应答反应。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女大学生心理状况尚不稳定,心理表现比成年人更为敏感复杂,情绪状态较为紊乱,却又因其女性自身特有的细腻、羞怯的心理特质而更具内隐性;同时,她们又肩负着学习文化知识的任务,且又出现大量成年人的新需求,如渴望社会交往、需求经济上的独立性、渴望与异性的交往以获得爱情,以及面临走向社会就业择业等问题,现实与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受其影响,诸如失望、焦虑、优郁、悲伤等消极情绪就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观察和发现常见的女大学生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
1.学习障碍。学习是一个全面、系统化的过程,会受到社会环境、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家庭背景、身体状况、学校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任何一方面的缺陷或不足都需要来自其他方面的补充,以期达到整个结构的平衡,否则就会形成学习障碍。闷女大学生因为学业压力、考试压力、同学竞争压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压力、教师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以及自身自卑强、耐挫低等因素而造成学习上急功近利、浮躁畏难、焦虑厌倦的心理问题。许多女大学生是以中学的尖子生、佼佼者考入大学的,但入学后又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产生自卑情绪,学习压力很大;有的女生则因未能进人理想的大学或理想的专业心情难以舒畅,同时有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从而导致其后悔、焦虑等不良情绪,继而产生学习障碍。
2.认知障碍。认知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输人的信息,不能够正确加工,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到了大学,这里人才荟萃,高手如林。然而,许多女大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恰当的判断,无法接受现有事实,因而产生认知偏差。有些女大学生因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有些女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还有些女大学生则因真正的大学生活与自己想像和设计的相差甚远,现实与梦想产生巨大冲突,从而导致其对现实、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甚至对自己的强烈不满;也有些女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后目标失落和低成就期望,能够顺利毕业、求份好工作、找个好丈夫、建个好家庭是这类女生的志向所在。因此,她们变得胸无大志、行为懒散、淡薄进取、意志薄弱、情绪易被他人左右。
3.交际障碍。人际交往是新世纪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rn但是,由于对友谊的理解、朋友的选择、交往的期待有着不成熟和非理性的一面,因此,女大学生交往中普遍存在自卑、封闭、孤僻心理障碍。害羞、猜疑、恐惧、孤独、倦怠、文饰、偏执、虚荣、嫉妒是女大学生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位女生,因其与校外男生交往密切,经常无故旷课,受到辅导员的批评与教育。她同宿舍的一位女生恰好是班长,学习成绩又好,但因工作要求对其旷课做如实纪录和上报。这就使得该女生对班长产生嫉妒和不满,多次对班长恶语相加,联合宿舍其他同学打击、孤立、设计圈套陷害班长。
4.就业障碍。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就业中性别歧视严重制约着女大学生就业择业的自主权。有研究显示,某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下发了1300份调查问卷,在回馈的1100多份答卷中,有80%的女大学生表示自己曾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对于少数女大学生来说,毕业甚至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人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女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5.适应障碍。女大学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再建立、升学既定目标的未实现、对新学校失望感、情感的无归属、原有优势的丧失、城乡文化的差异、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等均会使刚进校门的女大学生们产生心理落差,如果调节不当,不能及时排解内心的不良情绪,便会产生心理偏差,继之则会形成心理问题。考上大学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但有些同学进人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生活和新的老师同学,不仅没有产生自豪感、愉悦感,反而内心郁闷,情绪低落,无所适从,甚至会出现躯体上的不适症状,进而导致学习及生活能力减退,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这便是常见于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障碍。
6.情感障碍。所谓情感障碍是指情感活动的规律受到破坏,人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某种态度上的紊乱。情感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持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其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情感寄托对象主要有家庭、同辈群体、恋人以及网络。大学生情感都是基于现实而产生的,而一旦当他们不能从一种理性的角度来对自我情感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时,矛盾和冲突就会增多。就恋爱而言,进人大学,由于身处思想活跃的骄子之间,生理的成熟,周边环境的影响,对爱的渴求使得女大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女大学生常会为感情纠葛而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有些女大学生可能陷人单恋或三角恋的感情漩涡中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毁容、他杀或自杀等高心理危机。
三、心理障碍的诱因分析
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形成既非一朝一夕,也非单一原因所致,更非偶然。这里既有社会客体原因,也有学生主体原因。了解分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1.社会客体原因
(1)社会现实的影响。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形成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女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女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学校非真空地带,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联系过程中,形形色色的社会不良现象不断冲击着、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心理。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包袱,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大女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2)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重集体、轻个体的社会取向性,它导致了“非个性化”的自我结构,自我往往被压抑、受歧视。这种文化取向性造成了个体人格的从众性、依赖性,窒息了个性的张扬和独立人格的成就,迫使自我萎缩,甚至产生自卑自怜、自轻自贱意识。在培养个体的从众性、依赖性的同时,又使个体形成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和戒备心理。在这种实质为男权文化的传统文化中,女性没有自我独立的价值系统,女性生命意义的标准就是男性的需求。男尊女卑、男强女弱、三从四德、男主女从等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世代压迫抑制着女性,女性的自尊、个性和人格深受践踏,被严重扭曲。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容易诱发强迫、抑郁、焦虑、社交恐惧等神经症倾向,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偏狭心理,敌视同性心理以及怀疑心理。
2.学生主体原因
(1)女性心理特质的差异。从男女性差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年男性自尊、自信、独立意识较强,自我评价较高,而女性则不同,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自卑感、依赖性强,在传统的自卑感里又蕴藏着强烈而脆弱的自尊心,极易为外界刺激所伤害,也更有极力维护自尊的需要,对任何破坏自尊需要满足的外因,常报以非理性的发泄,行为的情绪化表现强烈。作为女性的大学生,程度不同地具有这些心理特质,虽然她们接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囿于应试教育的某些弊端,缺乏对自身心理特质的了解和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加之肤浅的社会阅历,狭小的三点一线(寝室、教室、餐室)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极易为其固有的心理特质的弱点所左右,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2)自我认知与评价的差异。自我认知与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态度的统一。自我认知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的个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人大学后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提高,对人生、社会的探索精神在加强,喜欢辩论,提出自己的“高见”。
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也不够成熟,因此,容易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自以为了不起,或低估自我,产生自卑感。于是表现出自我认知与评价的两极性:高枯自我和低估自我。自我评价偏高,会使大学生产生骄傲情绪,无根据地高估自己的能力。结果是认识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偏激和固执;评价他人往往求全责备;观察社会易于简单化;行动目标往往力不能及。因此不可避免地引起实际行动中的失败和冲突,引起情感损伤。严重者还可能丧失自知之明而导致自我扩张的变态心理。而过低的自我评价则会使女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低估自己的能力。这不仅对自己的发展和完善不利,对社会也无益。因为过低的自我评价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在学习与工作上也就不可能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四、对策探讨
调查了解和分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以及形成原因,其目的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女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平衡,使其健康成长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不论其表现如何,都与其心理素质直接相关。闷因此,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其提升自己的未来成就的期望值和个体的自尊需要,通过人际交往以及获得课业和活动任务的成功经验来增强它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帮助女大学生学会悦纳自我,不苛求自己,不用“理想自我”去苛求“现实自我”;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巧,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个性障碍;正确对待挫折归因,减少受挫。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构建符合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效地开展女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3.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人的身心健康与周围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干净卫生、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女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植和心理间题的消除。因此,一方面,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加大校园环境的硬件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为女大学生自由交流、相互学习、平等竞争、团结协作、展示自我提供一个广阔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女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增强女大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爱;消除女大学生内心优愁、舒缓紧张情绪、排解孤独寂寞,使其逐步形成健康快乐的心理。
4.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针对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工作的一系列问题的担优,国家应出台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两性平等就业政策。企事业单位不愿聘用女大学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女性特有的生育责任和家庭责任。政府一方面应当将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实行社会统筹,另一方面则要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家庭服务,使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工作上,从而提高其在就业上的竞争力和切实保障用人单位的利益。也可借鉴国外有关女性就业的相关政策和经验,即:通过立法对女性从业者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从而鼓励企业吸纳女性就业,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复杂而有艰巨的系统工程,无论国家和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应该为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惟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德才兼备的一代女性新人。
有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二:关于女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及预防措施
[论文摘要]女大学生是大学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心和维护女大学生这一重要而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无论是对女大学生自身,还是对社会整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女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应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预防为主,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有效地帮助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
[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 不良心理状态 预防措施
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也是高校学生群体中重要的群体之一。高校女大学生的共同的特点是:学习刻苦、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吃苦耐劳、有韧性,遇到困难尽最大努力去克服。但也有部分女大学生,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她们不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因失恋、就业等问题上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甚至是心理疾病。
一、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一)人际关系失调
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尤其在大学一年级时出问题的比较多。她们面临着重新认识别人,确立新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她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变化。她们虽然充满青春和活力,但是因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方法,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产生孤独感,缺少安全感,出现焦虑不安、寂寞失落和注意力分散等症状。这使得她们中的一些人感到空虚无聊,内心困惑,学习、生活失去了动力,整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她们在教室、寝室等场所与同性交往时,在面对有不同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的同学时,往往不如同异性群体相处时处理得那么完好。在与同性同学交往时,经常发生摩擦、冲突,使她们感到无所适从,增加了孤独感。有些女大学生是独生女,性格内向,自我为中心,她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往往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更不能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他人严格要求,对自己放松要求,心胸狭窄,不能正确审视自己,逐步暴露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弱点。
(二)情绪化比较突出
很多女大学生学习刻苦,她们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所以,女大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在每年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学校勤学奖等各类奖学金的评定中,所有奖项的获得者几乎全是她们。因此,她们之间敌对性较强,部分女大学生情绪不够稳定,时常出现与他人争名夺利的情况。女大学生多愁善感、胆小、娇弱,遇到困难时会退缩、恐慌,表现出心理意志上的不健全。
(三)攀比心理严重
在这个女大学生群体中,还有很多女大学生来自农村,其中,一部分女大学生来自贫困山区。由于家境贫寒,很多女大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卑感,这些女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强烈的自卑心理使她们希望与人平等,不被别人轻视。有的女大学生看到别人穿名牌服装、使用高档手机、笔记本电脑,不顾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千方百计地向家里索取,甚至不惜让家里变卖家用物品来满足个人的物质欲望。物质上的贫乏,使她们感到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没面子,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当前这种虚荣心和攀比心理是造成高校女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情感方面的困惑
大学生在校园里谈恋爱司空见惯。有些学生是因为心里空虚,以此为消遣;有些学生是迫于心理对异性交往的需要而谈恋爱,但在恋爱中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当有的女大学生接二连三地接到男生的邀请约会时,因不知道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之中;有的女大学生因看到周围的人纷纷交友结伴而自惭形秽;有的女大学生因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情感方面的困惑是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五)择业的自卑心理
自2003年以来,扩招以后的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2008年下半年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又对她们的就业产生了一次很大的冲击,使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残酷的现实打破了她们原来对就业的美好憧憬。很多女大学生认为,作为一个大学生找个理想单位就业应该不成问题。但随着年级升高、社交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之间在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一些用人单位偏重男生等情况,有的女大学生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同时,当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时,她们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出现失衡,从不同侧面流露出悲观情绪。以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比较容易,但在当前的情况下,普通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比较困难。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由于竞争负担加重或因求职屡次受挫,所以,女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显得特别焦虑,使得她们尚未成熟的心理很容易因心理脆弱而感到自卑。
二、预防措施
当前,女大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已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对女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一)正确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大学生也会受到市场经 济所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将会乘虚而入。高校历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女大学生。洛阳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依靠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我院就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同时,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在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管理队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贫困家庭的女大学生,及时编入学校贫困库,鼓励她们努力学习,必要时给她们安排勤工俭学岗位,减轻她们的经济负担,使她们顺利完成学业。另外,帮助她们做好贫困助学贷款的申请、评定、发放工作。
在每年的国家助学金评定中,我们对贫困库里的女大学生也给予倾斜。此外,我们还正确引导贫困女大学生把贫困当成一种财富,真正做到自信、自尊、自强,“穷而不坠青云之志”。我院还积极为她们创造就业机会,给她们创造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向用人单位介绍女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用自己真正的实力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二)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讲座,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院注重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控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女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类人际交往的游戏、活动,包括每年春季的“洛阳牡丹花会”和秋季的“关林庙朝圣大典”等。同时,还组织她们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龙门石窟志愿者服务,担当白云山、小浪底水库等景区的外语导游等。针对女大学生在情绪方面的诸多问题,我院组织了各类团体活动,如合唱队、英语协会、日本语学会、舞蹈队、外语演讲等,让她们在身心愉悦的活动中加深与同学的情感,力图帮助女大学生加强与他人的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调节心理。使女大学生能够成为一个人格更加完美、人际关系和谐的人。
(三)适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根据我院小班上课、多媒体教学和女生多等特点,我们选用以精读课为主的任课教师来担任班主任,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培训。让班主任在与女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着她们。若班主任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也会影响着人格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但反过来班主任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女大学生的消极心理,激发起她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动力。我院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从河南大学引进了一名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来做辅导员工作。通过给学生开办心理健康讲座的形式,告诉他们青年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同时,我院还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卫生常识,以便让大学生们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情况以及学会各种心理自我应对与求助的能力。
(四)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
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院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对新生进行生活、学习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调查;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主要了解他们在适应大学的环境后,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对大四学生调查的侧重点放在适应社会、加强对未来职业适应方面等问题上。就性别而言,男生性格比较坚强、冲动,女生相对温和、性格内向。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高校不仅应该研究男女学生心理特点的差异,而且要加院系之间的信息交流,预防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院系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的交流,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五)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以及其他心理疾病,以帮助她们走出心理困境。通过面对面、电话、手机短信和书信等形式的交流更加直接、亲切和有针对性。为了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我院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
聘请我院毕业于河南大学心理学专业的一名辅导员教师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利用PPT教学课件,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我们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如档案柜、电脑、打印机、电话、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和有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壮大了我院的心理咨询队伍。
如果发现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心理咨询人员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咨询指导,对她们在生活上关心、心理上指导,对她们在各方面做出的成绩予以肯定,帮助她们树立自信心。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社会求助热线帮助学生尽快解决心理问题。若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咨询人员应做到:一是早判断,判断其是否人格有部分受损、是否处在泛化边缘。二是早报告,心理咨询人员向本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报告心理问题异常的学生情况,使其能够得到学校心理咨询专家更好地心理咨询和指导。三是早干预,在学校心理咨询专家的建议下,通知其家长劝其休学,到当地医院进行药物治疗。
为了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我院还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及时发现学生中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患者,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总之,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除了采取多种预防措施帮助女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外,还应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陶冶性情。要用更多的关爱与尊重,坚定她们的信心,鼓励她们,引导她们在心理上、品质上发扬优势,克服不足,使她们在大学校园中健康成长。
有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2.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心理健康
3.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4.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5.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6.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有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