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五分钟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7-05-26 17:17

每个人都不容易!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黄渤五分钟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黄渤五分钟励志故事

从路人甲到50亿影帝,黄渤励志的十五年!

众所周知,在黄渤还不是今日华语影坛最有票房号召力的男星时,也曾有过一段漫长的坎坷岁月。说老大是一枚骨灰级“路人甲”,似乎也不为过。

没做演员之前,黄渤的身份是一名歌手。他组过一支叫“蓝色风沙”的乐队,在家乡青岛串场;也曾支起大棚,每天12场连轴循环表演;更默默地为郭富城、张学友、王菲等巨星创作过许多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的曲子。这是他做歌手时的样子。

他还做过7年的兼职舞蹈教练。回过头看这个时期他拍的海报,其实还蛮有时尚滴赶脚。

1994年前后,黄渤来到北京,开始“北漂”生活。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并没有找到方向。直到2000年,管虎导演的电视电影《上车,走吧》为他带来了转机。

《上车,走吧》是黄渤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当时第一次做演员的老大,其实弄出过不少笑话:他忍不住要到监视器后面看自己的表现,好好的镜头常常因此作废;也因为没听到导演喊停,走出画了还浑然未觉……但这支仅仅拍摄了11天的短片,却让他在27岁那年萌生一念,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考试的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在一众帅哥美女中,黄渤太其貌不扬,以至于有人把他当做别人的经纪人,甚至直接劝他“回头是岸”。第一年,黄渤落榜了。

等到第二年再考,黄渤经过考虑报了两年制的配音系。他的想法是,没人找我演戏,总有人找我配音吧。果然,经过两年的奋斗,大学毕业后的他成了抢手的配音演员,央视的译制片、影视剧,最忙的时候他一天就配一部。

不过,表演的梦想仍旧深深扎根在黄渤心中,这让他不放过每一个可能的尝试机会。他演出了很多角色,都是那种看似不起眼儿,但却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路人甲”。

凭借一个又一个“路人甲”角色对演技的锤炼,黄渤终于在2005年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中大放异彩。那个随时拿着榔头准备来一下子的黑皮,至今仍是渤乐们心中最经典的形象之一。

2009年,当黄渤的演员生涯进入第十个年头,他迎来了命中注定的《斗牛》。又一部管虎执导的电影,这一次将黄渤送上了金马影帝的宝座。其实在评奖之前,没有人看好他的,因为竞争对手是《证人》中的张家辉。谁料金马奖在那年头一次开出了“双黄蛋”的最佳男主角,黄渤由此成为刘烨之后又一位内地金马影帝!

我记得,领奖的时候,老大是这么说的:“这就是传说中的‘影帝’耶!我当年考上电影学院的时候,就有人说,现在电影学院的招生条件也太松了吧。也有前辈对我说,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现在看来我选对了。”这对往昔苦痛一笑而过的淡然,让我真是爱呢!

从此之后,黄渤的演艺道路越走越宽。《杀生》、《泰?》、《西游•降魔篇》、《痞子英雄》、《无人区》、《心花路放》、《亲爱的》……一部又一部,黄渤出演影片的总票房已经突破了50亿大关!

所以我太理解为什么老大会帮助尔导为这支预告配音,也太理解为什么他的声音会让人这么有感触了。《我是路人甲》这部讲述群众演员奋斗故事的电影,说的其实就是黄渤,以及我们一个人自己的故事啊!在做演员这条道路上,即使是如今的50亿帝,不也曾经苦修过十五年路人甲的生涯!而面对梦想,又有谁不是从最底层开始做起,一次次在失败和无望中调整方向,再次寻找希望!预告片里的那句话说的太对了,成长也许就是成功、漂泊是为了拼搏。无论是黄渤、电影中的群众演员,还是我们自己或许都是一样,谁不曾被别人看做是生活中的路人甲?但谁又不是自己梦想的主角和主人。

把失败的路再走一遍

演艺这条路,他一直走得不顺。

他是有天赋的!初中毕业不久,他就签约了太平洋唱片公司。跟他一同签约的还有毛宁与杨钰莹。这两位后来都红了,只有他,一直默默无闻。后来,居然连歌也没得唱了,沦落为杨钰莹的伴舞。

1994年,他离开太平洋公司,来到北京,在酒吧里当驻唱歌手。住在郊区的农民房子里,大冬天的,每天蹬两个钟头自行车去酒吧唱歌。这期间,他认识了许多同他一样在酒吧里卖唱的朋友,例如周迅、满文军、满江、零点乐队、沙宝亮等。这些人相继大红大紫,又只有他,像一枚干枯的稻草,黯然地,被世界遗忘在一个阴暗的角落。

2000年,通过朋友的推荐,他开始演电影。虽然也演过主角,但大多是诸如土兵甲、路人乙的小角色。微薄的片酬,根本无法维持他在北京的生活。他睡过桥洞,吃过饭店的剩饭,捡过垃圾堆里的衣裤。他的内心充满了不甘与酸楚,就如暗夜里的一只狼,忍受着饥饿与凉寒,时不时对着苍天明月一声凄厉地嚎叫。

有朋友劝他:改行吧,演艺向来都是年轻人的天下,你不能再耗下去了。又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以后的路到底怎么走,是改行,还是继续耗?他的内心充满了彷徨。

不久他就想通了,继续在各大片场蹭一些小角色。朋友见了,不由感叹: “这是何苦呢?”他笑笑: “演艺这条路,我虽然一直都不顺,却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与人脉关系,若是改行,这一切还不都得从零开始!”

就这样,他又开始了艰难的尝试与坚持,事业终于慢慢有了起色。2009年,他在电影《斗牛》中饰演牛二。有一次拍摄在一座石头山上,三五百米高。场工上去一回都累得直喘,他却要一次又一次从山底跑到山顶,跑三四十趟。戏拍了3个月,鞋子磨破38双。

付出总有回报!凭借该剧,他一举夺得第46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从此,事业步人坦途。仅2009年,他就参与演出了十部电影。

他就是黄渤,一个朴实无华的山东汉子。

如果方向是正确的,失败的路不妨再走一遍。失败的路,虽然不好走,甚至还会勾起许多惨痛的回忆,但是哪里有沟,哪里有坎,早已了然于胸。相对于那些充满未知与风险的陌生之路,实在好走得多!

黄渤的成长经历

像个笑话

“以前饿惯了,现在摆这么多饭不吃说不过去。”黄渤这么解释他近两年密集的电影量。很多片子里他只参演,但无一例外都被放在演员表前列。有投资人只希望沾一沾他的彩头,他也常常出于仗义帮忙。年轻时在剧组跑龙套,他听大腕们说拍戏真没意思,“就想怎么可能呢?多好玩啊!”然而自己也到了节点。“厌倦,一想着还有几个戏债要偿……我什么时候开始对演戏皱眉头了?”所以,去年看到自己的戏一股脑上映,他觉得有点尴尬,自问:“我正经八百演的有几个?”

“饿”是他曾经的标签。他一脸泥大口咬着面包,在重庆环形立交桥上玩命飞奔,配乐是勃拉姆斯的激昂和壮烈,这个镜头结束了《疯狂的石头》。然而和所有的喜剧演员一样,固化的形象让他反感。他今年停止了所有片约。

黄渤并不是“一夜成名”,只是形象上人们容易误以为他是草根出身。宁浩早在他的北影求学阶段就认识他。管虎在他最穷时期也常吃他做的炸酱面。据说他现在演管虎、宁浩、徐峥的片子都是象征性片酬。饥饿感没有给他打上困顿和悲苦的烙印。有一种声音始终认为,黄渤创造这些极具典型意义的形象,农民、毛贼、流氓,并不完全真实。秘诀是变形和偏离构建的诙谐。“给人造成的错愕,这种和真实之间的若无其事,存在巨大的张力,直接后果就是笑。”他打破了单调逻辑,建立了一种自由奔放、充满意外和欢乐的表演。本来隐藏在底层人物身上常规的价值观、等级观,被他的表演释放了出来。

管虎用穷困潦倒形容黄渤作为演员的“北漂”时代。“十几年了,到今天有时候躺着还在想,我怎么可能干这个?还有人喜欢?”黄渤“触电”时25岁。他曾是个跑场子小歌手,跟周迅、朴树、杨坤、沙宝亮等人到处唱歌厅。“那时候一批人一起唱,别人全火了”,可他还住在北京郊外的农民房里,每天骑两个小时自行车去歌厅演出。“我那时年纪都挺大了。”他说他不愿意接受家里的资助。父母从甘肃支边回到原籍青岛,都是大学毕业,在机关单位是处级干部。家里人希望他能上清华北大,黄渤说:“我考十次加一块儿也不够。”宁浩曾经说黄渤和自己有某些共同点:小城市里的边缘少年,还有着单向思维的上一辈。

管虎第一次见没注意黄渤好看难看,反而觉得“他身上透露出一种特别用功的天性,眼神闪烁着,特好。”管虎说职业演员的眼睛没有这个“闪烁”。黄渤的第一个问题是“给多少钱?”一听5000块,他满意了,高虎才拿1万元。他一分钟电影没拍过,说着说着话就跑镜头外面去了,甚至还对着镜头喊“停”,管虎恼了,“告诉你一个规矩,这个地方只有我能喊停!”黄渤开工第一天,导演感觉他“简直是傻帽儿”,但第二天上手就特别快了,“第三天,真不夸张,就感觉他什么都会,什么都对了,全明白”。

2000年夏天,用12天时间管虎拍完《上车,走吧》,得了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黄渤借了套西服去走红地毯,回头一看,宁静在后面,赶紧猫腰低头,给人让开。他坐在伍佰、巩俐中间,紧张,“千万别给朋友丢面子了”。

第一部戏让黄渤找到了自信。“歪打正着。唱很多年歌出不来,演第一部戏就拿奖。”第二部戏一下子就把他扔到了低谷。管虎导演的电视剧《黑洞》,成为陈道明、孙红雷的代表作品,黄渤在里面演一个警察,“因为在青岛拍,天天和‘发小’一起玩,没认真演”。本来业内的制作人、导演发现出现了一个这样的演员,就开始拿着“照着他写”的剧本来了。“《黑洞》一出来,人家全蒙了。我被划入‘非职业演员’。”

“我得找个理由在北京待下去啊!”他参加北影培训班,“进学校保安都得拦着,找谁?”考了两年都没考上,“觉得老师的眼睛都没在我身上多停留一秒”,到第三年,他改到配音系。他的语言和声音是硬功夫,《杀生》的录音师说,有一次要拍一群人打一个麻袋里的东西,黄渤居然学出一种,既不像人,也不像动物的声音。那声音里细微的气息、情绪把大家都震住了。“多一个生存技巧”是他的真实需要。考上大学时黄渤已经28岁,终于成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一名表演配音专业的大专生。他总是跟着一堆同学试戏。有次到了杨亚洲导演的剧组,负责招演员的看了他一眼就急了,当面说“找了个什么东西”,黄渤硬是忍住没走。结果,剧组当时实在找不到人了,只好让他试,结果一条过,杨亚洲还挺满意。“我蹭过去说导演我还有别的演法,导演说不用挺好!”

我从没得到过别人的保证

黄渤的梦想本来是成为歌星。他初中得了唯一一张关于唱歌的奖状,是“龙城中学生歌手比赛”奖,这是他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15岁他就挣到了一天15块钱,很快涨到了60块钱。他每天在歌厅唱到很晚,对于怎么用钥匙开门不发出声音有秘诀,“不能慢,诀窍在于先对好眼,拧的时候小心,但拧完了得猛开”。结果父亲在门后等着呢。黄渤偷偷唱了一个月,挣了2000块钱。“那时候我妈月工资300元。”他全换成零钞,往桌上一扔,斜眼看父母的反应。“谁的?”“我的。”“什么?”“工资啊。”他特高兴,但会假装,“没事,天上扔的”。

黄渤说自己做演员之前已经被生活“捶打”过了。正是歌厅盛行的年代,“也不是不缺钱,但没到交不起房租的地步”。直到现在他还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张学友、郭富城、王菲,他也为他们分别写过歌曲。“完全按照人家那个路子写的,一听就是王菲。”出去演出,长辈总说他:“玩玩就行了。男的,这哪是你一辈子的营生啊!”后来时间长了,就说:“你也该长大了,脑子该开窍了,怎么还瘀在那儿呢?”他还真瘀。“广州火就去广州,好像跟你没关系,北京文化中心啊,去了也跟你没关系。”他录小样送去唱片公司,人家说“好好好,回头再说我跟你联系”。一出门,他看见仓库里堆着各种碟,包括自己的。

他把日子比作冲马桶,“哗一天过去了”。22岁时他终于禁不住姐姐劝说,回青岛开了与韩国做贸易的钢材工厂。他第一次去买零件还在柜台里看,也不好意思问,后来一问销售,人家给带到仓库一看,“好家伙那么大”。聊钢材、聊价格的日子很快让他成了“黄总”,喝多了有司机给他扛回家。他买东西从不赊欠,也不设流动资金,“我这脑袋不好用,赶紧给钱”。1997年以后金融危机来了,黄渤说现在很多表演和那时候要债、躲债有关系。“别人等了好几个小时我假装不在,人刚一走我赶紧出来上厕所就给碰上了。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这些东西,对黄渤是强刺激。

一个人存在得越彻底、越实际,就越会发现更多的喜剧因素。他发现底层人物身上有很多小机灵、小聪明。看别的歌手在歌厅被观众“哄下去”,那个歌手使劲硬着头皮讨好,观众都已经受不了了,喊着“下去吧!”骂什么的都有,结果歌手说“好,我下来”,只走了一阶台阶,又唱了一首。“唱四首才能领到工资啊!”

“东西南北中国四个地方的流氓怎么欺负人我都能学。”问他是不是被人欺负过,他摇着头说,“对苦难从理解、麻木、疼痛,到最后接受。我以前,天天在接受这些东西。一边受着,一边还得嘻嘻哈哈,还得笑。比如说我演出完了人家忽然不付钱,但是酒端上来,该喝还得喝,该叫大哥还得叫。”他觉得自己情商加强、潜能开发了。下意识记住了,演一个角色不需要太多想象。成名后有一段时间他参加活动老坐第一排正中,半年没出戏,再有活动就坐第三排了。黄渤说第一次住五星级酒店套房连马桶都想拍下来。

以前太苦太累了想歇一会儿,就会听到“歇什么歇呀”。出名以后他演一会儿就有人端过来凳子,说声:“黄老师休息一下吧!”长时间的磨炼,他的通情理大于了他的自我意识。很多年来他过的日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人给我保障。”这一场演出完了就得找下一场。现在投资业界对他的态度是:“能签赶紧签,他会越走越强,不用考虑商业回报,肯定非常好。”在主持人不够活跃的网络新片发布会上,他会主动但不过分地活跃气氛,给各种人递话,干根本不属于他的活儿,同场合比他年轻十几岁的小演员反倒端着架子。他的很多朋友对他来者不拒的性格有点不以为然,可是又喜欢他这一点,“老好人,黏糊,不会拒绝”。黄渤自己的话是“眼睛里揉得了沙子”。

宁浩说:“他有那种难得的真实。就是从里到外透着一种与生活、与现实特别相关的东西。”在《疯狂的石头》里他自己想了很多梗,比如让人踩肩膀上“哎你有脚气没有?”黄渤和宁浩的合作有点“处女座见处女座”惺惺相惜的意思。《疯狂的赛车》是宁浩完全按照自己认识的黄渤写的。“我们经历了差不多的东西,先接触港台,再接触欧美,然后经历了这样一个逐步开化的过程,所以从各个方面,心理结构、审美意识上比较相近,价值观比较类似。”

无名之徒

“小人物”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标签。他创造的,大多是凭空生长、没有依据的无名之徒。“我的大部分作品扣在时代上,所以很多人觉得我似曾相识,有存在感,没有危险感。小人物看跟谁比,这个社会有20%的人认为自己很不错,80%的人都有小人物心态。我喜欢这个中低层的基座,我也离这个群体最近。”养牛的浪人,顽劣的光棍,想发财的小坏蛋,都不是社会的阳面。他喜欢用上百种演法,诠释权力中心以外的人,不再是司空见惯的鸡零狗碎,被他赋予了欢快、惊愕和自由。“碰上的导演也是处在最有创作欲望的时候,施虐和受虐碰上了。”这一点导演们都抓到了,黄渤并不是无所畏惧的人。

“我有型吗?观众知道你是谁啊?”他很怀疑各种号称“量身打造”的剧本,“量的是什么身?”“但男一号谁不想演?”他说自己前几年可以“用努力或者贪婪”来形容。机会很重要,他希望更多人看到自己。“想不想出名?想。也没那么如鱼得水,就演了一些同类角色,因为我真是需要。可是剧本我实在看不下去的,也不能演。就是我可以时不时踩那根底线,但我不能跳进去。”

“疯狂”过后他依然继续和小众又意气相投的管虎合作。“跟村民住在一块体验生活,至少一个月以上。讨论剧本更久。”《斗牛》是一个山村故事,跟《杀生》一样,都是“个人剧”,基本戏就落在他一个人身上。每天得从山底到山头,大概景山那么高,跑三四十趟,鞋子穿坏几十双。那个造型已经脏出他的极限,天天跟牛一起演戏,一个镜头拍几十上百遍。村民蹲着看他们拍戏,蹲到晚上九十点,走了,早上六七点起来一看还在那儿拍呢。演之前他就憋着劲儿对管虎说:“你别说我不行,我从没给你掉过链子。”后来变成:“导演你就说能得奥斯卡我也不演了!”《斗牛》超出了黄渤体力的极限,每天坐面包车回住处,看着“线条往后飞,告诉自己,任何戏都有结束的一天”。直到有一天欢呼封镜,黄渤又坐在面包车上,哭了。“原来真的什么都能过去啊!”

《斗牛》为黄渤赢得金马奖。《泰囧》大卖时他接受采访,当时刚与“破亿”票房画等号,被称为“黄渤迎来了黄金时代”,但是他说“前几年的《斗牛》、《杀生》才是我的黄金时代”。他说想着去台湾“吃点小吃”,颁奖前一天晚上瞬间想了一下“要不要准备获奖感言?转念觉得黄渤你有点过吧”。

只有一次他演完戏回家突然对着镜子觉得“哥们儿可以呀”,然后立马就意识到“完了”,他根本不怎么照镜子。精神成熟使他很爱拿相貌做调味料,他的“幽默”姿态完整。“陈坤一转身观众就有好感了,我就得演十几二十分钟才行,能不卖力气吗?”但他后来也说,“找陈坤的可能转身去找黄晓明,但是找我的,绝对不会去找他们。”他希望自己技术剥离干净以后还能分出层次。“半瓶子乱晃的时候最幸福,说明你有上升空间呀!”黄渤知道观众挺过瘾,但自己离“满”远着呢。黄渤的大部分作品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从未改变,一是时代政治背景有意被淡化成单纯的叙事背景,二是人物的私人化生存占据故事的绝对空间。

喜剧演员很多都锋利敏感,得适应台上台下两种完全不同的自我,黄渤倒觉得自己“混沌”着,不是内心特别充足强大的人。“人都得傻一点,不切实际一点,才能乐此不疲、不够劲儿地往前走。”他开始“什么不行干什么,主持金马奖,拍微电影,出单曲,排话剧”。孟京辉骗他说话剧《活着》就是端杯茶,安静地思考人生,结果他得场场大体力演三个半小时没有中场休息,成就了一个又“侉”又奇异而轻盈的福贵。“不冒险,身上长不出新东西。”管虎惊讶于他的成长。“票房数字在某个阶段来看会让你兴奋,但真正留下来的一定不是数字。”

陈可辛在看《活着》的时候发现黄渤喜剧后面的“悲”。他让黄渤不要把《亲爱的》里失去孩子的父亲演成“苦情戏”。电影一出,再也没有人问黄渤“会不会怕观众笑出来”之类的问题。黄渤设计了孩子“吃桃子过敏”的细节,片头由他讲出,片尾赵薇再说一次。陈可辛第一次看就哭了,给剪成了预告片。据说他在片场一点也笑不出来,为了找感觉,把孩子的名字换成自己孩子的叫。但黄渤自己觉得没演好,愧对陈可辛。“萝卜是不是糠心只有自己知道。”直到后来针对拐卖儿童的法律法规做出改动,他才觉得心里好受了点。

戏是他轧戏最凶的时候20多天赶出来的,他已经知道怎么演能达到及格线。“我永远感受不了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刺扎在骨头里,我的扎在嗓子眼。”他说,做加法是一个偷懒的事,把以前演底层的经验都用上,可是内心知道还能更好。问他怎么更好,是不是觉得赵薇哭戏演得好,他说哭很难,笑更难。如果自己能再和那些家庭相处一段时间,想看看他们怎么笑——“那种假装没事、故作坚强、不让别人看出来难受的笑。”

黄渤五分钟励志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