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武式太极拳的主要三个阶段

发布时间:2017-03-21 12:42

武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之后发展起的太极门派,武式太极拳的成立结合了古今文化及武术的精髓。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习练武式太极拳的主要三个阶段。

习练武式太极拳的主要三个阶段

习练武式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学习拳架

俗语说:“高楼万丈平地起”。习练太极拳就像盖高楼,基固方能楼高。学习拳架,是练习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初学拳架时,恰如初学写字一样,一笔一画要规规矩矩。

要着重把握动作姿势的端正、准确,掌握整套架子的动作姿势、运行路线和方向。在力求每一个动作姿势端正的基础上提高熟练程度,身体力求基本中正,将走架的基础打好。

习拳者一定要切忌拳架未学成就急于求其精妙,这样跳着学习方法是不科学的,要明白欲速而不达。

习练武式太极拳的主要三个阶段

习练武式太极拳的主要三个阶段

习练武式太极拳的第二阶段:学习身法

在练熟拳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身法的练习。

因为身法是内形的基础,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一环,所以它是武式太极拳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法则。如果脱离了身法的基础,获得太极拳艺便成了一句空话。

然而,要掌握好身法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先选择最基础的一两条身法进行练习,待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直至全部掌握并将它们联成一体。

学习太极拳一定要循序渐进的学习,把每个阶段都练扎实了,才能进一步的学习。

在身体中正的基础上,身法应从求尾闾正中练起,将含胸、拔背、裹档、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于腰间。脊骨之气能够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

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成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于灵活协调,进而再求掌握行气运劲的本领。

习练武式太极拳的第三阶段:学习内劲

太极拳艺的精湛,全在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人体力学。这种力学的产生,关键不在外面而在内,必须由内在的变化而产生奇妙的内劲。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求得内外的相合统一。

学习运用内劲,必须先学习掌握意气的变化和运用,实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用内形来指挥外形,使内外相互结合。

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气势须求饱满,神气鼓荡,并在八面支撑上下功夫。周身须求节节贯串,无有断续之处,才能达于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意气先要能分得开,然后才谈得到能以意行气。

气须存养涵蓄不便上浮,而腹尤须松开,脊骨之气必须通过脊骨根朝前运动,由丹田往上翻之,气势始能腾然。达此境界,就能以意行气,以气运劲而遍及周身。一举一动由意动,始而气动,既而形动,练成意、气、拳三者合一。

由外形至内形,由气粗至气精,渐至周身若气球一般,不论前进后退、左转右旋,皆无有凹凸。到此地步,内外合一而无内无外,无粗无精,说有即有,说无即无,浑然皆忘;一举一动自然已到臻圆融妙的境地,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延伸阅读:

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武士太极拳的历史具有悠久,发展至今,虽有很多的变化,但是人们仍然习惯性的将其称为郝式太极拳。

它是严格按照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处处遵循其理法原理而形成的一派太极拳,具有完整丰富而又邃密细腻的理法。其主要特点是:“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炼精、气、神三者合一。”

武禹襄、李亦畬所传下来的太极拳套路,本来有五十三势。先父郝少如根据先祖父郝为真的总结,将这五十三势的每一势均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穿始终,发展为现在的九十六势。

因此武式太极拳的每一势都分起、承、开、合四个字,所有的动作都是按起、承、开、合的节序来编排的。

武士太极拳不仅贯穿于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而且在身法、步法、手法上都是严格的遵循太极拳的原理而来。

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强调由内及外;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强调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除下蹲及跳跃动作外)来借力。

因而对腰腿的要求极高,运动量世颇大;手法则以竖掌为主,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臂各管半个身体而不可随便逾越。在整套动作中强调身法、步法、手法三者的有机配合与统一,强调内外一致,并以内形的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

武式太极拳艺的特点“因敌变化,借力打人”。以“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为原则,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形迹,变换而使人莫测,追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渐达“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习练武式太极拳的主要三个阶段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