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文章故事_抒发正能量的文章

发布时间:2017-03-10 17:27

正能量虽然是网络名词,但是当它横空入世时候,得到人民群众的热捧。当下不少励志的文章就是一些有正能量的文章。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正能量文章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正能量文章故事_抒发正能量的文章

正能量文章故事篇1:积聚正能量,笑对人生坎坷路

几年前,我朋友的丈夫去世了。从那时起,她就像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一样染上了一种叫孤独的疾病。

她丈夫去世的一个月后,在一天晚上,她追问我:“找该怎么办?我应该住在哪里呢?我还会幸福吗?”

我向她解释到,女人五十几岁失去了丈夫当然是人生的一种不幸。既然她的丈夫已经去世了,她又担心自己不会幸福,就应该趁自己仍旧能活动自如之时,从悲伤和忧虑中走出来。我告诉她说,她应该重新规划自己的新生活,在过往的基础上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

她忧郁地说:“不,我相信我再也不会有幸福了。我已经老了,孩子们都成家了,没有谁再需要我了。”

可怜的女人承受着双重打击:一方面是自卑地不能面对现实;另一方面是对于如何同疾病作斗争,一无所知。

年复一年,我观察着我的这位病人,她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她听我的话,但没有付诸行动。她一直在自怨自艾。后来,她决定让孩子们给她幸福,于是,她就搬到一个女儿家去了。

那段经历无论对谁来说都是十分恐怖的,冲突最严重的时候,她居然毫无顾忌地对别人大肆辱骂和欺侮。结果,女儿跟她闹僵了。她又搬到儿子家,结果也一样。

后来,她住进自己的一套公寓里,但还是不行。有天下午,她哭着对我说,她的家人都烦她。

一直以来,她都不能让自己开心起来,都在期待别人同情她、怜悯她。她是一个自私的、悲剧性人物的典型,即使她已经61岁了,可从情感上来看,她跟一个小孩儿似的。

许多孤独的人都不明白:友爱不会像包装精美的礼物一样送上门来。想得到别人的欢迎,也不像接到邀请信那样容易。

你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欢迎。人们不会像履行合同一样给你爱,给你友情,让你开心地去玩。

让我们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吧。配偶死了,对于生者,并没有法律限制不能追求幸福。他们必须明白,他们要自己去争取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坐等别人的施舍或救济。你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让别人喜欢和需要你。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艘游船从蔚蓝色的地中海的海面上掠过。船上满载着前来度假的人们,有甜蜜夫妻,也有独身的年轻人。在这群快乐的游客中,有一个性格开朗、笑容满面的60多岁的老太太是独自一个人旅行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她就是如此再次紧紧抓住了幸福的铜环。她的丈夫也去世了,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样的悲伤。但是,她在某个清晨醒来经过深思熟虑后,她决定摆脱忧伤的情绪,重新踏上新的征程。

一直以来,她的丈夫都是她的最爱,是她生命的全部。但如今,一切都结束了。她爱画画,爱水彩,她让自己沉浸在追求这种艺术的乐趣中。从前的小兴趣到现在变成了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水彩画不仅帮她度过了那些难熬的漫漫长夜,而且最终给了她回报,让她有勇气独立去生活。

有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很难与别人相处。长期以来,丈夫都是她忠实的伴侣,是她的力量所在。她不漂亮,也不富有,在那些满是彷徨与绝望的日子里,她问自己该如何做才能让别人接受自己,她渴望拥有自己的友情。

她明白了答案,她应该让别人喜欢上自己;她应该主动走出去,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别人送上门来。

她擦掉泪水,让微笑布满脸庞。她努力画画,打电话给老朋友,努力以乐观的态度去生活。她开心地笑,同别人开着不过分的玩笑。过了不长时间,当她自己还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她已经成为派对上大受欢迎的客人,社区还邀请她办画展。

时光流逝,在地中海游船上的那个晚上,她成了整个船上最受欢迎的客人。她对任何人都十分友善。但从不恭维别人,她不参与任何纠纷。

在游船靠岸前的那个晚上,她在自己的房舱里举行了一个最开心的船上派对。她以自己谦逊的方式感谢着人们在旅途中给予她的种种邀请。

从此以后,这位妇女经常参加类似的旅游活动。她深深地懂得,只有她走进生活,奉献自己,她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无论她在什么地方,她都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人愿意与她接近。

不幸的遭遇并非就让我们走到了世界的尽头。相反地,它有时还能促使我们努力改变自己,这对于改善自己的状况是很有必要的。

生命之旅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生命的旅途中,时时暗含着幸与不幸、光明与黑暗。

当我们面对不幸时。首先要做到:接受现实。当我们的生活因遭遇不幸而支离破碎时,我们只能让时间抚平我们的创伤。在不幸刚刚降临之时,似乎整个世界都停止运行了,而我们的苦难也似乎会永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总得生话,我们要继续完成我们生活的使命。而一旦我们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痛楚也会逐渐减轻。总有那样的一天,我们又能重新快乐起来,我们会觉得自己是被保护的而不是被伤害的。时间是我们克服不幸的最好的朋友,我们要敞开自己的心灵,接受那不可避免的命运,我们才不会在痛苦的深渊里苦苦地挣扎。

其次,接受自己。当糟糕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常常会责备自己,隔离自己,我们感到羞愧自责:“如果我没那么做就好了。”或者“为什么倒霉的是我?”痛苦的感情,如羞愧、愤怒、孤独、恐惧、绝望和困惑等,总能准时找上门来,我们无法抗拒。我们只有接受自己,停止对自己的责备,敞开心灵,对自己施以理解与关怀。当别人遭受痛苦时。我们总是给予关怀和温暖,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又有什么理由拒绝自我关怀呢?只有排除掉内心潜藏的负能量,你才能找回自己的正能量,重新踏上寻找幸福之路。

正能量文章故事篇2:做回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伟大的不妥协主义者拉尔夫爱默生说过:“想成为一个成熟而有魅力的人,就不能妥协。正直的心是世界卜最神圣的东西……我犯了错误是因为我对自己产生了动摇,我过于看重别人的评价了。”

这番话无疑会深探地震撼一些人,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要想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爱默生的话:“我们可以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但是一定要以自已的观点作为行动的依据。”

在这里,如果说成熟可以带来一些好处的话,那么,成熟的人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信念,无论结果如何。他都有根据信念行事的勇气,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年轻而没有经验的人在穿衣、玩乐、说话办事等各个方面都害怕脱离自己的圈子,一切都得按圈子里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这些孩子就会同人到中年的父母不时地发生冲突,而只是为了那几个令人难堪的问题:“莎丽的妈妈都同意她涂口红,为什么你就不允许?”“像我这么大的女孩子跟男孩子出去约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为了皮特,您能别让我打扮得像个怪物一样吗?”“有谁规定晚上十一点就得必须回家的?”等。

对生活在同龄人的世界里的孩子来说,他的朋友、他的玩伴怎么看他、是否接受他是最重要的交际问题。他那个世界的行为标准和他父母的标准不同,这种冲突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大的障碍。这令他们双方都很头痛。

当处在陌生的环境中,又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时,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公众所能接受的标准。直到我们有十足的经验和信心时,才去按自己的标准和信念去生活。明智的人不会去挑战他根本不明白的事物,只有傻瓜才会做这种冒失的事情。

总有一天,我们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念,比如说,诚信。我们发现,最明智的行为就是诚信了,这来自于别人的指点,也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经验、观察与智慧,我们通过这些也证实了没有诚信就没有回报的道理。幸运的是,在我们的社会里,大家对生活中的几个最基本的原则问题的意见还是大致相同的。不然,我们就将生活在永无宁日的混乱里。

有时候,人们也会对基本的原则问题产生一些分歧。这时,坚持信念的人就将肩负着推动文明发展的重任。几百年来,奴隶制度一直被权威的意见说成是合理而必要的,没有人反对这种意见;直到某天,有几个激进分子站出来大声反对。面对严刑逼供、使用童工、体罚、劣质产品这一系列伤害,众人曾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切,直到一小群决不妥协的人站出来,反复强调说:人们所做的是错的。

通常悄况下,不妥协既不舒服,也不愉快,甚至还会遭遇危险。所以,大部分人宁愿温顺如绵羊般地活着。在他们看来,隐藏在人群中才更安全,他们从不质疑“牧羊人”的指令,那种离谱的事他们想想都恐惧得发抖。

妥协的结局就是被人奴役。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有主动去迎接生活的挑战,我们要跳入生活的大海里,努力奋斗,为自己开拓道路。埃德加·莫尔是著名的战地记者和作家,他曾说过:“如果消极的态度,比如圆滑、稳妥,或者是逃避困难等因素左右了我们的个性,那么,无论我们是什么人,我们都不能算是一个正直的人。人只有在接受了重任时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那时,我们才拥有了最大的幸福。我们的祖先说过,在困苦中成长的人才是健康的。”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成熟的人格,我们就不应该妥协。我们不应该躲在人群中,也不应该不加审视地、盲目地接受别人的思想这样,才能从心中挖掘出正能量。

一个人肩负着某种使命会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必要时,他不用别人游说,自己就会不假思索她站出来,大声疾呼,挑战整个世界。神圣的热情鼓舞着他,他别无选择,他内心的激情驱使他要不做任何妥协地面对各种障碍。

但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却和墙头草没什么区别。我们总是在想:那么多的人不认可我,我肯定错了。于是,我们就轻易地妥协了。大众的观点压制着我们自己的信念,我们在如此重压下室息。面对强大的习惯势力,我们丧失了自信。

在有些人眼里,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就和怪人一样,或者就认为他们是企图出风头的浅薄的人。而那些留着一脸胡子、光着脚丫满街走的人,那些参加正式会议时故意穿着T恤衫的人,那些在公共场合里吸烟的时尚女郎,他们并没有独立而自由的灵魂;相反地,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幼稚的,从精神层面上来讲,他们和动物园中的动物是一样的。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人生的信念和理想,成熟了的我们按照自己的信念生活。我们对任何人都保证我们会认真工作,以既利己又利他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这方面,我十分欣赏爱默生的坚定。在他生前,别人一直劝他参加反对奴隶制度的运动,游说他去支持当时的一些重要活动。他都没有答应。因为他相信自己肩负着一种特殊的使命,他一直坚持就可以对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更大的贡献。他对那些运动十分同情,他衷心地祝愿那些运动能顺利地发展下去,但他始终认为自己不能分散精力去做那些事。他宁愿使自己失去声名鹊起的机会,只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生活准则。

人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支持一种非主流事业,或是站在潮流的对立面。在这种时候,如果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站起来大声疾呼。那将是最勇敢的壮举。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集会,集会偏离了主题,转到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上去了。除了一个人之外,所有客人的观点都是一致的。而这个人始终客气地回避可能发生的争执,直到有人正面地问他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时,他笑着说:“我希望您没有问过我这个问题,这是公共场合,而我和在座的各位的意见是根本不一样的,可您既然问到了,我就说几句。”接着,他依次亮出了他的观点。他在与人们的辩论中被各种反对声音包围着,他是孤立无援的,但他寸步不让,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服不了别人,但因为他的毫不妥协,他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对他来说,附和别人的观点似乎更容易一些,可他没有那样做。

过去,人们还要靠自己的判断、靠自己的双手生存下去呢。比如,对于那些到西部拓荒的人来说,没有专家可以咨询,没有人可以商量。遇到紧急的事情或者危机,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生病的时候没有医生,他们只能依据医疗常识或者用一些土方治疗;印第安人来打劫时也没有警察来帮助他们,他们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这些灾难;那里没有建筑商给他们盖房子,如果他们想给家人一个家,也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缺乏食物时,他们自己去种地或者去采集。他们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重大事件都独自做着决定,而且,他们做得相当不错。

如今,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专家,我们一有什么事情就希望找个专家给个所谓权威的意见,渐渐地,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不相信自己有做判断的能力,不敢在某个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信念,专家在我们的授意下替我们做决定。当我们的生活条件开始优越时,我们就放弃了做决定的权力,失去了做决定的信心。

似乎自己主宰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已经不能主宰自己。在我看来,仅仅因为“专家”的同意或者因为流行便去做某件事,完全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埃德加·莫厄尔常常告诫我们,我们必须警惕这种被剥夺了个人的祟高价值的状态。

莫厄尔在《星期六文学周报》上说:“这种剥夺是可怕的纳粹主义的核心。在它的刺激下,会产生冷酷、灭绝人性的行为,促进法西斯专制行为的发展。它完全背叛了‘自由精神’。”

美国在建国初期,就在致力于维护国家独立的同时,保护个人的一切权利不受侵犯。可是,只要人们受到“专家”的摆布,或继续接受这种教育,或继续放弃个人的权利,那么,想号召人们站出来向多数人支持的政府表达他们的不同意见就会十分困难了。

在文章的结尾处,莫厄尔说:“人们不能做天使,但这决不意味着他们就必须要去做一群蚂蚁。”

我们必须承认:“做回自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难完成的指令。

了解自己固然很难,可在这个到处都充斥着批量生产、大众传播和流水线式的社会里,想要做回自己则更是难上加难。我们惯于把人们分成各个阶层: "他是哪个工会的人”,“她在某个公司”,“他是民主党人”,或“他是保守党人”,等等。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标签,也不会提出任何异议地给别人挂上某种标签。看起来,我们和小孩子一样,正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

“妥协与不妥协”所引发的冲突让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罗德·多德兹很是关注。1955年夏,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士学位授予仪式上,他发表了题为“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的演说。

他告诫毕业生们:“你们在压力下妥协,改变不符合所谓常理的东西。可是,无论压力有多重,如果你有一个真正独立的灵魂,你就会发现,妥协只会给你带来失落感。你为了让自己的让步更有理由而做了许多努力,事实证明:那一切都是徒劳的。除了丧失自尊以外,你没有任何收获。即使妥协可以给你带来短暂的满足,但是,你没能主宰自己。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你的那些被放弃的愿望以及对随波逐流做法的抵制情绪会不时地让你的内心无法平静。”

多德兹校长还说道:“人们早晚会明白他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他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做些什么,今后,他应该朝着哪个目标奋进。”

《圣经》的《诗篇》第八篇是我想说的话的最好的诠释。在那里,诗篇的作者问神说,人在上帝的眼中是不是像茫茫宇宙里的一粒沙一样渺小?人是否没什么大意义?

我活着你指头所造的天空,

还有你陈设的明月和灿星,

便说:你凭什么要眷顾人?

世人算什么,你凭什么要眷顾他?

你使他比天使徽小一点,

赐他荣耀尊贵的冠冕。

你派他替你管理你手所造的,

你让万物都臣服于他。

只有拥有正能量的人才有能力去欣赏别人潜在的力量。只有拥有成熟心智的人才会自豪地说,他只比天使低一点儿,而不会说自己比猴子高很多。对这样的人来说,妥协不会成为一种现实,它只是一个词。因为像他这种人始终坚信:心灵是完整无缺的,独立的灵魂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正能量潜伏在独立人格的深处。

正能量文章故事篇3:活在当下,脚踏实地地做好今天的事

1871年的春天,一位年轻人随意拾起一本书,仅读了21个字。他的一生就因此而改变了。作为一名加拿大蒙特利尔医院的医科学生,他正担心着如何通过期末考试,担心未来何去何从,担心如何营业谋生。

就是1871年他读到的那21个字,使这名医科学生成为他那代人中杰出的名医。他后来创办了约翰霍普希金斯学院,成为牛津大学钦定的医学教授——大英帝国与医学界杰出人士的最高荣誉。他是英国国王授予的爵士。在他去逝之后,他的故事用了1466页的卷本才讲完。

他就是威廉·奥斯勒爵士。1871年春,他所看到的那二十一字箴言,也就是苏格兰史学家卡莱尔所说的,内容大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井非触及遥远的地方,而是处理眼前的工作”。

42年后,在一个郁金香盛开的柔和春夜,奥斯勒爵士在校园里向耶鲁大学的学生发表演说,像他这样同任四所大学的教授,又是畅销书的作者,大家会认为他理所当然地天赋超常,可他却说这不是真的。他说他最体己的朋友知道,其实他资质平庸。

那么,他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他认为完全取决于所谓的“活在当下”。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耶鲁演说前的几个月,奥斯勒搭乘一艘轮船横渡大西洋,他注意到船长按下一个按钮,船上所有的舱门立即封闭,彼此隔绝防水。奥斯勒爵士对学生们说:“你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拥有一副比轮船精密得多的组织构成,而且航程更长久。我要说的是,你们要学会像控制机器一样控制自己的每一部分,以保证在航程中的安全。站在舰桥上,看看隔舱壁是否工作正常。按下按钮,注意聆听,你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关上铁门,与过去隔绝——已逝的过去。再按下一个按钮,关上金属门,与未来隔绝——未知的未来。然后你就安全了,至少今天是安全的!……与过去断绝!让该死的过去见鬼去吧……明天的重担加上昨日的负荷,都要在今天承受,再坚强的人也会被压垮。把未来也忘记吧,就像与过去断绝那样……今天就是未来……没有所谓的明天,人类的救赎就是趁现在。浪费精力,头脑紧张,精神抑郁,为未来担优,这些只会拖垮一个人……紧闭你的舱门吧!练习养成活在当下的习惯吧!‘’

你是否以为奥斯勒爵士的意思是我们不用为明天努力了?不!根本不是那个意思。他的演说中确实提到,为明天所能做的最佳准备,就是将所有的智慧、热忱积极地投注于今天的工作中。这是唯一能为未来做的准备工作,这也是让正能量发挥作用的唯一途径。

奥斯勒爵士劝导耶鲁的学生以耶稣的祷词作为每天的开始:“请赐予我们今天的粮食吧。”

记住这句祷词,只祈求得到今天的粮食,这并不是要抱怨我们昨天剩的面包,也不是说“噢!天啊!最近田地干旱,可能又有旱灾了——明天我的面包可从哪儿来呀?说不定我失业呢。噢!主啊!到时候我吃什么呢?”

是的!这句话教我们学会祈求得到今天的粮食,今天的面包可能是你能吃到的唯一的面包。

为明天审慎计划一番可以,但是不要为明天忧虑。这就是耶稣所说的“不要去想明天的事”的真正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的军事领袖们时刻都在为明天做准备,但是他们忙得没时间担忧。“我已派出了最精干的人员与最精良的装备。”海军上将金曾指挥了美国海战,他说,“而且还配备了最精明的智囊团,那都是我能做的。”

金继续说:“如果舰船沉没了,我就不能捞起它了,如果它注定要沉没,我也不能阻止。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更好地解决明天的问题,而不是处理昨天的事情。再说,如果为这些事情操心,那我一定会折寿。”

无论战争时代还是和平时代,思维方式优劣的主要差别是:好的思维方式利用前因处理后果,提出逻辑性强而有建设性的计划;坏的思维方式常导致压力与精神崩溃。

最近,我有幸采访了世界的报业巨头之一的纽约时报出版者阿瑟·海丝·索尔兹伯格。他告诉我,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横扫欧洲时,他惊慌恐惧,忧虑未来,彻夜难眠。他常半夜起来,拿着画布与颜料,对着镜子给自己画像。他对画画并不精通,可他还是画了,只是想借此消忧。索尔兹伯格跟我说,他一直未能从画画中把忧虑赶走,更没寻求到精神上的平和,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段教堂的赞美诗:

恳请祥光引我前行,

照亮我的前程;

不求看清远方,

但求眼前清醒。

就在同时,一位在欧洲前线服役的年轻人也得到了同样的教训。他是来自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泰德,忧虑已使他精神衰弱。

“1945年春,我成天忧虑。终于得了被医生称为‘横结肠痉挛症’的疾病——这是一种产生扩散性疼痛的疾病。要不是战争及时结束,我大概早就崩溃了。

“我几乎整个人都处于虚脱状态,我隶属步兵九十四师死亡登记处。我的工作是记录作战死亡、失踪及人院治疗的士兵。我也帮忙挖掘草堆中随意埋在战场上盟国及敌国士兵的尸体。我还要收集这些士兵的遗物,送给他们的父母或者亲属,因为这些物品对他们而言是极其珍贵的宝物。我总是担心出差错,造成尴尬的局面。我真担心自己撑不下去了。我怕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拥抱我的独子——他已16个月大,而我还从来没有见过他。我心力交瘁以至于体重连续下降34磅。我总是心不在焉,看看自己的手,完全是骨瘦如柴。想到可能不能活着回去,我就精神恍惚,像孩子似的抽泣,甚至一独处就忍不住流泪。从布格战争开始的那段时期,我常这样啜泣,那时候我几乎快放弃做一个正常人的希望了。

“我终于住进了陆军诊疗站,一名书军医给了我足可以改变一生的忠告。他给我进行了全身检查后。告诉表毛病全都出在精神上。‘泰德,’他说,‘我要你把人生想成一个沙漏,你知道沙漏堆满了成千上万的沙粒,但它们永远只能一粒一粒地缓慢平静地通过中间的瓶颈,你我都无法让一粒以上的沙粒同时通过瓶颈。每一个人都是沙漏。从每天早晨开始,我们都有数不尽该办的事情,如果不一件一件地按顺序处理它们,像一粒一粒沙粒通过沙漏,那么就可能对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系统造成伤害。’

“从那之后,我就谨记于心并每天练习着医生教的这种处世哲学。‘一次一粒沙,一次完成一项任务。’那段时期,这话挽救了我的身心,甚至对我目前从事的职业也大有帮助。目前,我是公关广告部主任,我发现工作与战争期间的问题类似,工作繁重却时间紧迫,我们存货不够,要填新表格、安排订新货事宜、更改地址、开张或打烊,等等。为了避免紧张。我谨记医嘱:一次一粒沙,一次完成项任务。将其反复默记在心,我可以提高效率,完成工作,不至于像战时般凄惨。”

目前,医院内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因为精神问题引起的疾病,过去的负担和明日的担忧都压在他们的身体上和心理上,使他们透不过气来。其实大多数人根本不必住院,本该可以过着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只要他们相信耶稣的话“不要为明天担优。”或是相信奥斯勒爵士说的“活在当下”。

你我同站在过去与永恒未来的交会点上。我们不可能活在过去与未来的任何一种永恒中——即使一瞬间也不可能。但是,真要这样做的话,我们会身心俱损。还是让我们充分运用今天的时间吧:从现在到今晚入眠。“如果只是一天,不论多重的负担,人都能承受。”美国政治家史蒂文森说:“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只要努力一天就够了。只在这一天内,每个人都能活得甜蜜,有恒心、仁爱、纯真。其实这些也就是生命的真谛。”

猜猜看谁写了下面的句子:

能掌握今天的人,

永享今日之乐,

别管明天多糟糕,

只因我活在当下。

这些话听起来挺时髦的,是吧?其实这是罗马诗人荷瑞斯在耶稣诞生前30年写出来的。

我知道人性中最悲哀的一点是:我们都希望延长生命,但我们却忽略了当下的生命。我们总是梦想看看天边地平线那里的神奇玫瑰园,却忽视了眼前盛开在花园里的朵朵娇艳的玫瑰。

正能量文章故事_抒发正能量的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