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
每一个正在成长路上的年轻人,都应该多看看那些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那么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不是人人靠“拼爹”
作者:白岩松
我一直在讲两个笑话。
第一个,我说我很小就失去了“拼爹”的机会。别人“拼爹”,他首先得有爹。父亲在我8岁的时候——1976年,就去世了。母亲把我们哥俩养大。我哥哥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我是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我考大学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第二志愿是武汉大学,第三志愿是北京大学。考上北京广播学院以后,我妈的一个同事问她:“孩子考哪儿了?”“北京广播学院。”那个同事略微有些尴尬地说:“念电大也得去北京吗?”
我是1989年毕业的。那一年开始我很幸福,因为我之前几个月的实习已经结出了硕果。我在国际电台华侨部实习,到进入1989年的1月份,老师就告诉我:“你没问题了,我们要你,留下吧。”那时候看着其他还在找工作的同学,我就觉得我定了,幸福啊。
我回家过了一个很圆满的春节,回来了。3月份,我突然接到国际台的通知,广电部下了政策,今年国际台不招中文编辑,我的工作吹了。于是,到手的幸福破灭了。没隔两天,我就买了去广州的硬座火车票,一个人去广州的珠江广播电台应聘。
但是,莫名其妙的是,出发头一天下午,系里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话,说你们还有没有没来我们这儿实习的实习生,我们想见一见。系里知道我在国际台的工作已经吹了,但失败挫折孕育了新的机会。当初我没有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习的原因是,我评估了一下,我去国际台留下的可能性较高,所以,我选择了国际台,但是没有想到最后国际台这儿也告吹了。我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谈了不到两个小时,我谁都不认识,他们也不认识我。回去第2天我就接到了电话,“我们要你了”。
大家可能说那是你怀念的20世纪80年代,现在不可能了。生活中不要去相信大家都在那儿“拼爹”,要去相信更多的正向的东西。我就是一个例子:从大学毕业一直到今天,一路走来,我没有为求职和工作的变动送过一分钱的礼。我遇到了很多贵人,要去相信生活当中这样的人更多,大家不是都在那儿“拼爹”。
第二个是我曾经拥有一次当“富二代”的机会,但是我父亲没有珍惜,因此,我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富一代”,当“富二代”有什么意思?那天我去广播学院捐款。每年捐款资助新生的时候,我就跟那些新生说:“恭喜你们,你们拥有了别的同学所没有的一份履历,表面上是由挫折、痛苦、贫穷造成的,但是将来它会成为你的亮点。你可以在简历里写你是某某基金资助的,我相信很多老总看到这个都会眼前一亮。因为现在很多单位招人都要招家境贫寒的,他们觉得这样的孩子韧性更强。”
因此,反过来说,我为我经历过这样的青春感到骄傲,它能让我今天在面对任何事的时候都心平气和。“富二代”可以继承大笔财产,一进社会可以不租房子,也有女孩追你,我祝福你。有人说我夫人怎么怎么样,我说:“那是!人家买的原始股,她认识我的时候,是我最悲惨的时候。”但是人生如果没有一些落差做比较,就没有那么多趣味了。
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蔡元培的富贵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
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满清、北洋、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多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这样的国士或说“国之重臣”,确实有着传统中国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那就是以国事天下事为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念兹在兹。
蔡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蔡元培先生发布了褒扬令,称赞他,“道德文章,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千金散尽
蔡元培的做官机会太多,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甚至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事。但蔡先生属于那种对钱没有概念,大手大脚之人。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蔡先生生性豪放,不拘小节,爱花钱,爱请客。据说他第一个妻子王昭为此非常不满,丈夫乱花钱,根本不是过日子的态度。两人经常吵架。蔡先生的儿子蔡怀新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生。
一生受惠于蔡元培先生的人太多了。我们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毛泽东、刘开渠、王云五这些人,还有众多的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元培先生。甚至到晚年,仍然如此,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人名叫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廖平子时常将他写的诗作呈蔡元培。蔡元培知道廖平子生活清贫,即赠廖法币拾元,每月皆然,历数年而不断……
可见蔡先生的豪情出于至诚。
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他们习惯了当官做吏后,再难以回归平实,再难以自食其力。这方面,蔡元培先生的自信自足是包括官吏在内的中国人中少有的。1907年5月,40岁的蔡元培放弃国内的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前往德国,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再次学习了4年之久。
因为公派留学机会搁浅,蔡元培没有放弃,决定自费。当时他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银子30两,让他在驻德使馆中做兼职,但使馆只应允照顾食宿,不提供职务和薪金。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兄弟四人做家庭教师,为他们讲授国学,每月报酬100马克。他还通过同年同乡挚友张元济先生向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特约蔡元培在欧洲为该馆著文或编译,按照千字3元(编译)和5元(著述)的标准,每月稿酬100元(约合今人民币7000元左右),如此保证留学所需,并维持国内妻子儿女的生活。
辞职,辞职
他自称“好好先生”,但其实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他终生都涉足官场,辞职之烦扰于他几乎是家常便饭。
1890年,24岁的蔡元培应邀出任上虞县志总纂。他所定的编写条例得不到各分纂的赞同,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辞职。
1898年,32岁的蔡元培时任翰林院编修。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后,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更意味着身系国之重望参与写史的行列。但当年戊戌政变后,蔡元培仍选择了辞职。
1900年,34岁的蔡元培已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一年多,学堂新旧势力争执不断,他支持新派,遭到出资人的干涉。蔡元培断然辞职,后勉强留任。次年,因办学经费的事再起矛盾,蔡元培就辞职离开。
1902年,36岁的蔡元培时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一年多,学校发生学潮,蔡元培支持学生退学,他自己则是辞职。
1912年,46岁的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7月2日,为抵制袁世凯专制独裁,蔡向袁当面坚辞教育总长。
1917年,51岁的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7月3日,因抗议张勋复辟,向总统黎元洪提出辞职。后复任校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部分学生被捕,蔡元培四处奔波救助被捕学生,7日上午10时,被捕学生终于悉数获释。8日蔡元培向总统徐世昌递送辞北大校长信,并发表《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当晚离京。后放弃辞职。
同年12月31日,北京市小学以上各学校教职工要求政府以现金发薪而罢课,教育部未能及时应对,蔡元培与北京其他各大专院校校长联名辞职。1920年1月8日,蔡元培再度辞职,直至1月12日教育部及北京政府对教职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认,才又复职。
1922年,56岁的蔡元培痛感对北大学生“平日训练无方,良深愧惭”,愤请辞职。后经多方挽留而复职。
1923年,57岁的蔡元培为抗议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司法独立,向总统府提出辞去北大校长职,并发表《关于不合作宣言》。
1928、1929那两年,蔡元培几乎月月在写辞职信: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请辞代理司法部长,坚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坚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坚辞国民政府委员……有人统计,蔡元培先生一生辞职有24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7次。
我们由蔡元培的生计及态度可以试图接近这样一位圣贤的心地。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蔡先生的贡献可谓大哉。恩格斯曾称赞但丁,“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我们看蔡元培先生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转折中的位置,庶几近之。
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最有钱的民国文人
作者:吴安宁 康有为
民国年间,康有为在文坛上的地位显然不比在晚清那会儿。虽然后起之秀们对这位顽固的保皇派精神领袖多有批判,却也丝毫影响不了他发大财。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慈禧软禁,康有为流亡海外,组织“保皇党”。当时康有为怀着一腔热血,声称奉有光绪帝的“衣带诏”,外结强援,内交豪杰,伺机助皇帝再掌大权。其时“六君子”被弑,全国有识之士无不扼腕,海外华侨对维新志士多有同情,故而康有为筹措经费,收获颇丰。
手中握着大把资金,康老夫子的个人生活过得丰富多彩。1906年春,康有为访问墨西哥,向华侨宣传他的政治理念。当时墨西哥城正筹款修建有轨电车,他发现商机,买下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大片房产。不久之后,这些房产价格上扬好几倍,他赚了10多万墨西哥鹰洋。1907年,49岁的康有为在美国西部演讲,既发展了一批党员,又募集了不少资金,还娶了第三房姨太太——年仅17岁的何旃理。何旃理是美国华侨,懂四国文字,熟悉中国文化。当时,何被康之演讲所迷,以为遇到了大英雄,不顾父母反对,执意以身相许。1911年6月,康有为移居日本。次年春,康又把一个家境贫寒的16岁神户少女市冈鹤子纳为四姨太。
保皇党本就组织涣散,党魁康有为怎么支出,有哪些支出,大家都不知道,故而这个账在清末绝对是糊涂的。
1913年,康有为刚一回国就发了笔横财——他的祖宅曾被清政府抄了,民国政府接收后,为了修建马路,又将其拆毁。精明的康有为,自然不依,联名十几个广东缙绅,找广东政府谈赔偿。当局无奈,将广州永汉路(今北京路)附近的一座深宅大院赔给了康有为,还补偿其一大笔钱。
1914年春,康有为携全家迁居上海,他预测到上海的地皮肯定会涨,就迅速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了大片地皮。此后,上海地价连续飞涨,康有为一点儿一点儿地卖,大赚特赚。
到上海之初,康有为并没买房子,而是租了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此处占地10亩,花木扶疏、曲径通幽、楼台交错、亭阁辉映,既有洋楼,又有平房,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得一拼。此园的主人本是犹太人辛溪,他在破产后将房子卖给了清末大买办盛宣怀。康有为从盛家后人手上租来,每月租金120银圆,一住就是8年。每月的租金就相当于上海寻常人家一年的收入。
1921年,63岁的康有为在英租界内的愚园路购地10亩,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后世称为“康公馆”。游存庐的装修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豪奢。几栋房子的装修姑且不谈,仅看庭院布置,就得花不少钱。一个曲折的大池塘,能在里面划船,上架两处木桥,池内放养了500条大金鱼。院内种有1200多株树,有从日本买来的樱花400株、从苏州买来的红梅数十株,还有开绿色花的梨树等。菊花、玫瑰、牡丹等花草更是不必说。更厉害的是,园内还养了孔雀、麋鹿、猴子等动物。
除了“游存庐”,康有为还修建了3处别墅——杭州西湖的“一天园”、上海杨树浦的“莹园”和青岛会泉的“天游园”。
“一天园”占地30余亩,位于西湖的丁家山,康有为到杭州时看中此处,花钱买了下来。从1920年起开始建设,前后分11期,4年后才完工。此处山花烂漫,能俯瞰整个西湖,水天一色、赏心悦目。康家直到抗战爆发后才将其出售。
杨树浦的“莹园”毗邻吴淞江,属于短期投资,筑成仅一年多时间,就卖给了日本人。
青岛的“天游园”原是德国在青岛设租界时建筑的提督署,当地称之为“提督楼”。“一战”德国战败,撤出青岛,此提督署成为官产,1924年康有为将其买下,改名“天游园”并加以扩建,用于夏日避暑。
除了投资房地产,康有为一年卖字也能赚不少钱。康夫子的字,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并不忌讳将此当作生意,明码实价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在上海、北京各大书店还放置“康南海先生鬻书润例告白”,中堂、楹联、条幅、横额、碑文等,有求必应、无所不写,官僚军阀、富商地主趋之若鹜。据有关统计,此项收入,每月就能为康夫子进账1000银圆。
康有为超级会赚钱,但是开支也惊人。此公好美人,六房妻妾生了12个子女(长大成人的有2子4女)。大小老婆的脂粉钱、公子小姐的零花钱,每月马马虎虎计都得上千。家中女佣男仆就有40多个,加上管家账房、司机厨子、园丁保镖,以及负责守门的几个印度人,雇人的工资又花去了好几百。
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