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01 16:32

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民俗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

陕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一:浅析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

摘要:民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且具有民族性。作为文化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翻译应注重其文化身份、地域性特点、准确理解及措辞等方面问题研究。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文化身份;地域性;准确理解;措辞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1]而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赖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俗的民间文化。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递、交谈和融会的过程[2]。文化具有民族性,地方民俗文化更彰显地域性特征,但这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文化翻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等宏观领域,如Eugene A. Nida(2000)的《语言、文化与翻译》[3],Susan Bassnett 和 Lelevere(2005)的《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4],以及Gutt, E. A.(2004) 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5]。具体涉及到每种理论的应用情况,国外翻译理论家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尤其是针对汉译外这一特殊情况。关于具体文学作品的译介,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目前主要是请外国翻译家或汉学家从事翻译工作,如葛浩文等。很少有学者对翻译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涉及到某个具体领域更是少有人问津。

国内关于民俗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民俗学领域国外学者著作的汉译翻译错误研究;中西民俗文化对比;对外宣传翻译;以古典文学《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不同角度探讨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很少有学者关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陕西当代作家文学作品中有关民俗描写与翻译方面的研究。就个案研究而言,目前关于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翻译还主要集中像《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地方民俗文化翻译研究只有青海、浙江等少数几个地区。

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大部分作品以反映陕西地方文化为主,其中《浮躁》《鸡窝洼人家》《黑氏》《五魁》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其民俗文化翻译不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对具有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拟以贾平凹英译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陕西地方民俗文化与翻译问题。

三、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

民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目前关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已经从过去单纯的英译汉为主过渡到汉译英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因素是中译外的核心问题,而民俗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翻译成为重要课题之一,因为与那些纯粹介绍东方文化,无论是对外宣传资料,还是民俗文化书籍相比,文学作品通过真实描述社会变革以及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可以让西方人看到中国人的生活细节和基本情感。

1.文化身份问题

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文化身份主要诉诸文化研究中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6]。而价值观念是文化身份特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此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身份的构成要件。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是民俗文化固有的文化身份。由于各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 语言各异, 各有其丰富而迥异的精神世界, 表现在外在形式、 生活方式上就各不相同, 所以,各个民族必有其各不相同的文化身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地方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首先应该具有该民族文化个性或民俗特性。中华民俗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特有的民俗文化。陕西关中民俗属于中华民俗大家庭的一分子,理所当然,它首先应具有中华民俗的共同文化身份。因此,在汉英地方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特征,保持中华文化中所固有的个性与特征,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陕西地方文化。

2.地域性问题

由于地域差异,中国各地方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以睡觉习俗为例。中国人的睡觉习俗南北不同,南方人睡的是木床,北方人睡的是炕。炕在北方农村用途很广,既可以睡觉,又可以吃饭、会客、议事。同时天冷时,将炕与厨房灶台之间的隔墙打通,烧火做饭时的余热就可以把炕烧热,晚上睡觉时既暖和又舒适,别具特色。因此在翻译中应该尽量避免将“炕”简单地翻译成“bed”,否则“炕”一词的文化地域特性就会荡然无存。例如,在《浮躁》英译本中,译者将“炕沿”、“炕席”、“四六大席的大炕”分别译为“against the kang ”、“the straw mat of the kang”和“a four-by-six kang”,其中“炕”均直译为“kang”。同样,《黑氏》英译本中共出现20处“炕”,除了第一处“炕”被译为“the mud-brick bed”以外,其余均直译为“kang ”,由此可见,无论《浮躁》英译本的美国译者还是《黑氏》英译本的中国译者,他们都认为,外国读者根据上下文很容易理解“kang”从睡眠功能上讲就相当于西方的“bed”,不会造成歧义。同时“kang”的译文凸显了“炕”在西方文化中所不具有的浓厚地域文化特色。

民俗文化不仅具有文化所具有的共核,即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而且拥有其个性,即民俗是通俗的民间文化和说话文化。“人类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文字文化,一种是说话文化,民俗是说话文化”[7]。文学作品中的民俗词汇、民俗描写既属于文字文化,又属于说话文化,尤其表现在作品人物之间的对话中,而俗语设计表现人物特点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据《辞海》定义,“俗语也叫‘俗话、俗言’,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包括谚语、俚语、惯用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8]在文学作品中使用俗语非常普遍,这些俗语反映了当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中文“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浮躁》英译本中对应的译文为“A dragon’s son is a dragon, a phoenix’s son is a phoenix, and a rat’s son knows how to dig a hole in the ground.”。又如,“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英译本为“An official who doesn’t help his people out of jams, might as well go home and plant some yams.”译者充分注意到该汉语俗语中“主”和“薯”的押韵关系,为了表现汉语俗语的这一特点,译者在英译本中相应地运用“jams”和“yams”,韵脚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 3.准确理解问题

理解是意义获得的关键步骤。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A. Nida)认为“翻译即译意”[13]。即翻译是一种意义传达与创造的过程。译者是担当此任的核心任务,如何翻译,关键取决于译者对文本意义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因此,如何准确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

地方民俗文化首先表现为文化,由于人类所处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宗教文化环境的不尽相同,各自产生的语言文化不尽相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不同的文化里,即使相同的词语也可以有不同的文化涵义,以我们比较熟知的“龙”为例,在英语文化中“龙”是邪恶的象征,而在汉语中恰恰相反,“龙”是吉祥的象征。因此,要求译者深刻领会不同文化差异下的词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以免造成文化误译。

除此之外,由于译者本身所处的文化身份限制,无法准确理解异域文化词语所蕴含的真正含义,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翻译错误,给译文带来损失,同时也影响了译文读者获得异域文化的阅读体验。中国北方农村习惯在过年和婚庆过程中有贴年画的习俗,而年画内容多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具有喜庆含义的民俗画,其中以“大胖娃娃骑着金鱼”的年画比较常见。然而,在《浮躁》译文中,译者将“‘年年有余’的大胖娃娃骑着金鱼”翻译成“paintings of year-of-plenty cherubic little children astride golden fishes”,其中“金鱼”被翻译为“golden fish”。我们知道,这里的“金鱼”是指金鲤鱼,即红色的大鲤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鲤鱼尤其是红鲤鱼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常被用于年画的素材。英译本中“golden fish”是“金鱼”,个体比较小,颜色比较鲜艳的观赏性鱼类,因此译者将“大胖娃娃骑着金鱼”中的是“金鱼”翻译成“golden fish”属于理解错误,是误译,应该译为“golden carp”。又如“面鱼”被译为“dough fish”。同样,在北方农村,有给新生儿过十天的习俗。亲朋好友都会送来各种礼物表示庆贺,其中包括各种用面做的馒头,色彩斑斓,形状各异,但以鱼形的馒头居多,祝愿孩子像“鱼”一样健康活泼。因此英译本中译者将“面鱼”译为“dough fish”(面团鱼)不妥,应为“fishlike steamed bread”,这样比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4.措辞问题

文化翻译不可能脱离文化语境,因为“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视心脏以外的身体其它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9]。这就说明,民俗翻译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应充分考虑措辞问题,表达应凸显“俗”的意味。

“社会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它们大都有共同特点。这种现象是社会的、集体的,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10]。以称谓“王二婶”为例。“王二婶”属于仿亲属称谓,它不仅体现了邻里间亲密、和谐、随意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残余[11] 。因此,“王二婶”可以译为“Wang Er’s wife, one of his elderly neighbors” [11]更能体现该称谓“俗”的语气。

又如,关于“妻子”的称呼。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婆”、“爱人”和“夫人”都是对妻子的称呼语,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对妻子的称呼是不同的。一般老百姓把妻子称为“老婆”,符合他的身份和说话特点;但对于干部和当官的人来说,其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必须用比较正式文雅的称呼“爱人”、“夫人”称自己的妻子。因此翻译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到称谓者的不同身份。例如《浮躁》原文 “做女人的名分多哩,你要嫁的是农民,你就被称做老婆,你要嫁给机关干部,你就被称爱人,你要嫁给当官的人,你就被称作夫人了!” 英译本为“There are lots of ways to refer to women,” Silver Lion explained. “If you marry a peasant, you’re his old lady. If you marry an organizational cadre, you’re his wife. But if you marry a real official, everybody calls you Madam.” 译者充分考虑到不同称谓的身份象征,分别将“老婆”、“爱人”和“夫人”翻译为“old lady”、“wife”和 “Madam”,很好地表现出其语用含义,达到语用等值[12]。

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词形句式千变万化,文章体裁、风格也各有不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翻译模式供译者参考。译者就是带着手铐脚镣的舞者。因此译者必须谨慎从事,深刻理解原文,同时照顾到原文中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忠实地再现原文所表达的意义与蕴含的文化背景。

四、结语

陕西是一个文化旅游大省,民俗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文学作品尤其是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的英译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译不仅可以为汉英文化翻译,提供真实有效的语料,为培养新型地方翻译人才提供支持,从而促进翻译学科建设与发展,更能提升陕西文化旅游大省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对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加大对外交流,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陕西、了解中国地方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与窗口。

参考文献:

[1] 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导论[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 Gutt, 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Susan Bassnett & Lel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6.

[6] 王宁.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西方与中国[A].文化研究(第1辑 ) [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 董晓萍.说话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 北京:中华书局,2002,(1).

[8] 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9] 廖晶,屠国元.文化翻译·文化感知·文化创造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

[10] 钟敬礼.新的驿程[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陕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二:陕西民风民俗译介策略研究

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开始注重对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进行研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因此各地需找到一种适合推介自己地域文化的最佳策略。陕西地域文化特色显著,历史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相应的译介工作相对薄弱,更缺少相关的翻译。本研究通过对陕西地区一些民风民俗的收集调查,以及现如今陕西民风民俗翻译的问题,对民风民俗翻译找出恰当的策略,以便助于陕西民风民俗“走出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畅通。

关键词: 陕西 民风民俗 译介策略

一、民风民俗文化与翻译

“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1]。民俗文化指一个民族或某个特定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所形成的一定有规律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与方式。因此,有“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如今国外的主要研究大都集中于系统的翻译理论等宏观领域,若要从中获取一个针对性的资料或是这些理论应如何应用到民俗文化汉译英中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目前能让外国人接触到陕西民俗文化的载体一般就是一些文学作品译本或旅游胜地里的英文介绍。然而,文学作品毕竟只有像《红楼梦》、《丰乳肥臀》等一类少数广为人知,且其中涉及的民风民俗的文化知识远远不够。民俗,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通俗的文化,是老百姓的一种文化。正如“人类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文学文化,一种是说话文化,民俗是说话文化”[2]。况且,因作者自身的经历及作品背景的原因,都会令其所描述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不同形态。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说:“民俗特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研究者,由于对民间传承民俗事项的观察、体验不同,立场和观点不同,对民俗特征的归纳也不尽相同。”[3]尽管旅游是了解及感受民俗文化较为便捷的一种方法,但历数各个景区有关民风民俗的文化翻译,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当,这更让游客们对民风民俗文化的理解是云里雾里,难以明白。

因此,民风民俗文化的特性要求我们要用特殊的角度来审视,也要选用最适合的翻译策略来解决翻译问题。

三、陕西民风民俗翻译初探

1.陕西地处中国西北部,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其南北狭长,由北向南可分为地理、历史、文化、气候、语言、人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区:陕北地区、关中地区及陕南地区。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上古的炎黄文化发源地到秦汉时期的一统王朝,从前秦的核心部位到隋唐圣地,陕西文化源远流长,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保留。如今,鲜明的特色文化成为我们秦人言行的一部分,渗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无论是吼上一声秦腔或是�A上一老碗面,都是对民俗更是对文化的一种致敬方式。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世界沟通介绍自己,对身处内陆腹地的陕西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相较于本就与外国接触甚多的沿海地区而言,陕西民风民俗文化自身的深奥及其方言的表达都给其传播带来不小的障碍。因此,为了将陕西民风民俗文化翻译推向全世界,一定要努力掌握其文化的特点和与众不同的渊源,才有可能准确进行文化传播。

2.陕西民风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主要是直译和仅仅关注意义的翻译。虽说直译是保留自身文化的一种手段,但不顾意义的硬译会导致信息不畅,而不加注释的单纯词语罗列或音译给人们带来的只有迷惑与不解。如陕西十大怪中,将“房子半边盖”译为“House-built only by Halves”便是一种让人摸不到头脑的翻译,别说是外国人,即使是中国其他地区的人们也会难以理解。其次便是将方言的意义保留,旨在表达语言意义。然而,这样的方式方法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在景区介绍中不可取。因为陕西的民风民俗文化有其自身的文化气息与表达形式,若是用冗长的一段话来描述一个词语,那么对于游客来说也许便无暇了解了。

四、陕西民风民俗文化的译介策略研究

针对以上提到的陕西民风民俗文化及其翻译问题,拟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1.直译加上必要的补充说明。例如麒麟一词,许多人都将其翻译为Chinese Dragon或是Kirin。对于Chinese Dragon这个译本的不合理性已不用多言,我们都已经明白中国所谓的“龙”这一形象与外国民俗中残忍、暴戾的形象绝对不同。然而,kirin一词也不是一个妙译。因为其直接表向的是日本麒麟啤酒这一品牌。虽说选择此名的初衷便是想取汉语词语中的“吉祥”之意,但麒麟除了吉祥之意外,还有送子、祈福、尊贵之意,以上翻译未免有缩小词义之举。此时可考虑采用拼音Qilin来翻译,再加上解释,例如“a mythical animal which can brings good luck for people”。这样的翻译能让人明白麒麟之本意,也能方便大家合适地去使用。另外,对于上文中出现的“房子半边盖”一句也可采用这种方式,惠焕章先生对此所加的注释为:“It is a style of house holding on Guanzhong plain,Shanxi province,charactered by a single-leave slope supported by a triangle frame work.The house is warm in winter,and tool in summer,very suitable for living and quite popular among the local people.”直译加上注释,如此一来便容易理解了。

2.在意译时尽可能保留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陕北地区有一个词是“暖窑”,很多人对这个词不是很了解,其实这个词是指亲朋好友对主人乔迁之喜的祝贺。在陕西其他地方,也有表达此意的词语,如暖房、烘房,是在陕北人们大多的住宅是窑洞罢了。对这个词语可以翻译为“warm the cave-dwelling”,因为warm本就有使气氛活跃、环境变暖之意。正好符合词语的本意,在寒冷的陕北地方,人们要靠崖挖一孔新窑洞而使邻居间变得遥远起来。因此,前没有人气而恐有寒气,亲戚朋友们便相邀前去送些日需品,这样一来,满满的人气便驱走了严寒与孤独。这样一个warm留下了人们对主人的愿望与祝福。再如在贾平凹《浮躁》的英译本中,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翻译为“An official who doesn’t help his people out of jams,might as well go home and plant some yams.”[4],在此译文中,作者深刻理解并体会到汉语俚语中“薯”和“主”的押韵,而也相应采用jams和yams的方法使文化与翻译相得益彰。

五、总结

陕西是中国的文化要地,民风民俗则是其文化的一大表现形式,如今陕西民风民俗文化“走出去”是陕西文化成长发展的重要一步,更是发扬文明形象、提升自我能力的必要手段。要保持华夏文化身份,首先要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5]。因此,民风民俗翻译就要求要能够表达自身文化内涵,准确地传播信息,这也要求我们每个本土译者都能认真对待,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传播家乡文化。

参考文献:

[1]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董晓萍.说话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1).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于亚莉.浅析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J].西部学刊,2013,(8).

[5]李庆本.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的认同建构,http://www.xslx.com/htm/sxgc/ddsc/2004-10-23-17534.htm(2005-11-23).

[6]张东茹.简论陕北民俗文化的特点[A].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5,(1):82-84.

[7]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7,(3).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民俗文化论文

2.浅谈民俗文化论文

3.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4.有关传统文化结业论文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