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相关论文_教育教学理论论文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正因为如此,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决定了教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教学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教学相关论文篇一
《 创新教育多角度实施策略 》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在对中、外留学生进行评价时,曾指出中国留学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为此,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为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需要。面向未来,开展创新教育,努力把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激发出来,逐步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是每位教师都应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创新;教学环境;教学现象;教学过程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生今后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从数学教学角度,谈几点体会。
一、从教学现象中认识创新教育的本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具有创造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是一种开掘创新潜能,培植创新人格的教育。作为教师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这并不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学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二、从教学坏境中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逐步由知识的传授者、问题的仲裁者、学生的控制者、教材的实施者及固定教学模式的执行者等角色转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咨询者、帮助者、促进者、设计者、新课程的开发者。
3.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数学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思维能力训练“生活化”、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日常生活“数学化”,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的创新能力。
三、从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感。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能。
1.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我在教学中经常出一些隐含错误的过程或结论的习题,运用参考书中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答案,让学生向老师挑战,向权威挑战。
2.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要改输血型教育为造血型教育,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学法指导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各阶段数学的不同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阅读、记忆、计算能力。指导他们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的方法。未来教师不再是一般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教育诊断的专家”。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并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教育教学相关论文篇二
《 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策略 》
摘要:追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要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因此,关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也成为了一个必然。在这种新型社会结构中,必须要求人们具备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同样,高校体育课程不仅带给大学生切实的体育技能,而且也奠定了现实中学生对体育运动、健康生活的基础。针对社会的急剧发展带给学校关于教育的深刻反思,本文先是对高校体育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再分别阐述了终身体育教育观下高校体育生活化的意义、终身体育教育观下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的措施,最后分析总结出其不足与优势。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体育学习
在现阶段的社会背景下,个体的身心特点、生活环境根据时代的需求发生着变化。同样,体育也是如此,其价值需求、运动内容也需要人们不断地开发与探索。现代社会对人们的体能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来说,人们需要发挥体育学习的潜力与动力、需要具备体育自主学习的能力等。为了更好的迎接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在现实体育生活中要有追求。具体来说,大学生尽可能的主动探寻体育生活,就需要高校体育课程注重激发大学生们的切身感悟与体验。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据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的标准较之前已有大幅度的提高。各个高校对健康教育、体育教育也采取了一些强制与鼓励措施。尽管这样,但是在实施体育教育的同时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现行的高校体育虽然有所改变,但是有的改变并不切合实际,这导致收效甚微,有的甚至与终身体育的目标相背离。
放眼看来,高校体育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被很好的发挥出来,即体育课堂完全由高校体育教师主宰,大学生在教学中只需要很好的配合完成即可。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体育教师就必须注重体育运动的技能学习,即让大学生自主掌握运动技能。
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通过体育运动愉悦身心。在课堂教学教育中激情、好奇、自由是解决缺乏自主型这一问题的良药。值得一提的是,各个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将体育课堂存在的所有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就是对技能的学习和体能的增长过分注视;对大学生生活的合理构建极其缺乏;对重点学科偏重太多。
二、终身体育教育观下高校体育生活化的意义
有哲人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要将有用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后人。这些在社会生活与自然中累积的经验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与感悟。只有把这些经验或间接或直接的传递给后人,后人在实践与生活中才能尽可能的少走弯路,从而做出比前人更卓越的成就。其中,体育文明就是人类千百年来积攒下来的,也需要后人的传播与继承,而教育就是最有效果的传播方式。对青年人来说,继承体育精神,享受运动,进一步发展现有体育文明也是这一代人不可逃避的使命。
要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在人类体育文明中联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也响应了国家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号召。具体来说,就是高校体育教育不是为体育而体育,也非为教育而体育。在体育教育生活化的问题上,大学生们只有对体育生活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与感悟,才能更好的享受体育,并养成一个终身体育的观念,这会使得他们不自觉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在某种意义上,终身体育不仅对自身的生活起到一个充实的作用,而且为大学生未来健康生活方式的构建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终身体育教育观下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的措施
(一)社会与学生需求统一
高校的体育课程始终要与实际相联系。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必须要把学生们的终身体育学习和身心健康问题作为重点。从大学生对体育的需要情况来看,其和高校体育课程的要求是有本质区别的,即高校体育课程要求对学生的体质有一个长远、统一的规划。根据个体情况,需求取向基于特定的身体基础、个性特征、来源背景等。针对这一情况,高校体育课程必须认真设计与探索,否则就会脱离实际,也失去了其存在的目的与意义。在对高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有些学生喜欢体育而排斥体育课的情况。这一情况必须要使学校体育工作者做出深刻反思,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多了解学生的想法,使课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总而言之,要提高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就必须要统一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的辩证关系。
(二)体育学习活动要多形式共同作用
实践出真知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基于这个观点,高校体育教师就必须具有系统考虑、全方位的课程设计思维。这种方法虽然能实现起来有点困难,但是却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综合、全面的体育教育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达到这一预期。常见的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社会体育交流、专题讲座与讨论、体育协会、体育课教学、校园体育网络、体育俱乐部等。其中,体育课教学是最基本的形式。但在设计课程上,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即课程结构类型合理的安排的问题。这一点也是将体育学习力变得更加社会化、生活化的基本保证。
四、结语
在近些年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下,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终身体育也是如此。但必须承认在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下,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也是存在一些误区与盲区的。所以在目前来看,我们离真正的终身体育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总而言之,还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反思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晓芳.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潘淳浩.高校体育生活化环境的构建与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实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3]杨光.终身体育教育视域下大众羽毛球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4]罗少功.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3.
有关教育教学相关论文推荐:
1.教育理论论文
2.安全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3.关于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4.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精选
5.浅谈个性化教育教学论文
6.关于情感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相关论文_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