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恋爱中的波伏瓦》心得有感3篇

发布时间:2016-11-12 12:41

《恋爱中的波伏瓦》,是基于当事人生前真实资料的一部爱情小说,是的,是小说。作者不在波伏瓦与萨特的契约上多费笔墨,也不在波伏瓦与纳尔逊的情史上过度渲染。这是读《恋爱中的波伏瓦》心得有感,希望你喜欢,喜欢记得点赞哦。

读《恋爱中的波伏瓦》心得有感一:

看《恋爱中的波伏瓦》书名,以为会是关于西蒙娜?波伏瓦与萨特一生的精神之恋,看了才知,是萨特告诉波伏瓦自己在与她的“必要的爱情”之外有了与多洛雷丝的“偶然的爱情”,把波伏瓦推给了她一生的真爱——芝加哥一位非著名作家纳尔逊。从此,萨特身边那时刻充满战斗力的“海狸”变成了简陋二居室里的“小姑娘”。究竟是出于对自己沦为“偶然爱情”的反击报复,还是找回西蒙娜人格的惊喜,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波伏瓦真爱纳尔逊,在纳尔逊并不知情的四角关系中,她的初衷不是一场阴谋。

离开萨特,在各国游历宣讲萨特哲学的“伟大的存在主义女王”波伏瓦是那样虚张声势,是高傲的贵妇,更是神经质的无性别的人。孤傲又暴躁。可是每天的讲座与交流结束后回到酒店里,给两个情人分别写信时,她又是那样莫衷一是,披着女人的脆弱。

书中描述了两对情敌见面时的场景——

波伏瓦,确切的说是她的“海狸”人格与多洛雷丝的见面是她逼自己的朋友促成的。多洛雷丝“降临”梅侬夏酒吧时,海狸正在阔谈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见解。“眼前是一个极优雅的混血女人,精致得几乎让人屏住呼吸。像萨特一样袖珍,萨特一米五三,她大概少个一两厘米。”(笔者也是这时才知道萨特的身高!果然浓缩才是精华!)多洛雷丝的优雅“梆”的一声击败了口音浓重、门牙残缺的海狸。更糟糕的是,多洛雷丝成为波伏瓦巡回演讲的组织者。

读《恋爱中的波伏瓦》心得有感3篇

而萨特与纳尔逊的见面是在巴黎的花神咖啡馆。纲尔逊兑现承诺,来巴黎见波伏瓦。可是两人没沉溺多久,波伏瓦,确切地说是她的“西蒙娜”人格,就说出萨特在花神咖啡馆等着他。“纳尔逊让步了,那就干脆弄个明白。”当身高一米八五、有着运动员一般身材、一头金发的纳尔逊见到“叼着烟斗在咖啡馆门口迎接他们的小个子男人”时,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比萨特更复杂。谁能想象到,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像是一场面试。简短的寒暄后,萨特竟抛出这样的问题:“你怎么看待铁托、毛泽东?”

这两对人的情感真是有太多“超凡脱俗”的故事,而全书的主线是波伏瓦与纳尔逊。依然难以想象他们的爱为什么如此奔放恣肆,因为“存在主义”,因为太在意此生中的此刻吗?波伏瓦与纳尔逊总是相互试探、欲擒故纵,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她都要细细在信中告诉萨特;他们在美国每日缠绵在一起时,又要一起记录同一本日记... ...

结束了情感纠葛后,波伏瓦与纳尔逊仍保持了十四年的通信,并又见过两次面。而他们之间的句号,是波伏瓦的回忆录第三卷《时势的力量》英译本的出版。在这本书里,晚年的纳尔逊认为“她歪曲了这段感情,只为衬托出萨特强加给她的那份契约的非凡。”那份契约——不管发生什么,她是他的恒星。也是在这本书里,纳尔逊才知道多洛雷丝的存在。他至死未原谅波伏瓦,直到心脏病带走了他;而波伏瓦却一直戴着纳尔逊送她的戒指,直到走进与萨特合葬的陵墓中。

《恋爱中的波伏瓦》,是基于当事人生前真实资料的一部爱情小说,是的,是小说。作者不在波伏瓦与萨特的契约上多费笔墨,也不在波伏瓦与纳尔逊的情史上过度渲染。作者望向波伏瓦的眼光,不是对个性女王的仰视,也没有砸卦演绎的窥探。这就刚刚好。

最后,抄录小说中的一段作为结尾——

“我们怀疑最终的结局就是这样的:夜复一夜,我们眼见着彗星日趋苍白,渐渐滑向地平线,然而我们不甘心它消失。我们年复一年,甚至直到死亡,一直还在凝望天幕上出现过奇迹的那个角落,那是我们曾经最美好的一部分,是诗意,是对美的追求,是梦想,都留在了那里。

“当他们于1949年5月在巴黎重逢时,西蒙娜和纳尔逊就是这样凝望彗星的人。然而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自从他们回到各自的生活,去年在瓦庞西亚发生过的奇迹,那场照亮过他们的生活,令人炫目的游览雨,早已被虚无吞噬。”

读《恋爱中的波伏瓦》心得有感二:

美国女作家伊莲·赫西在她的作品《巴别塔之爱》里塑造了一个我读过的所有文学作品里最为完美的女性人物--凯西。她在书中说过:“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爱一个人。万一痛失所爱,你被带走的东西就太多太多了,可能成为一具空壳,甚至消失不见。”

恋爱中的波伏娃也许很能理解凯西的这句话里所蕴含的那种强烈的感情。

每次谈到波伏娃这个女人,都会不由得想起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种爱情,它只在乎精神层面的忠诚,而不在意肉体的忠诚吗?

萨特与波伏娃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爱情”模式:可以在别处交付身体,但永远不能交付心灵。前提是,必须互不隐瞒。

很显然这种”偶然的爱情与“必要的爱情”可能适合萨特,但并不适合波伏娃。

《恋爱中的波伏娃》开始便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多洛雷斯的出现以及萨特对她的诸多不同寻常的举动给波伏娃带来的内心的痛苦和焦虑,这个过程中波伏娃所表现的行为非常符合一个妻子知道丈夫在外面有小三之后又不愿失去丈夫而该有的一系列举动。所不同的只是,波伏娃更骄傲。

萨特带着他的新欢到处游玩,而这个旧爱却必须呆在陌生的国度为他宣传他的思想,完成他的部分工作。此时的波伏娃整个人处于一种混乱的,焦躁的,愤怒外加更多的无能为力等多种情绪的煎熬之下。

能让人从一段爱情里解脱出来的一定是另一段爱情的开始。

纳尔逊和波伏娃的相遇与相知的爱情,总是让我不断的想起那部非常唯美的电影《晚秋》,他们的异曲同工之妙在于让我们真实的感触到,爱情的产生不局限于彼此相处的时间长短。《晚秋》里一段爱情的产生花了三天三夜,纳尔逊与波伏娃只用了两天两夜。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他们相处的仿佛他们就是为彼此而生,直到永远。后来纳尔逊回忆的时候说:他像保护烛芯的火焰那样,保护2月22日至23日夜里发生的脆弱奇迹:那晚,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来自两完全不同星球的陌生人,相遇、沦陷,共度几个小时,他们各自生活中的一切原本都不可能让这一幕发生。这种时刻人们不会想起太多其他的问题,只会问自己:“生活想要我怎么样?欲望又想拿我怎么办?”接下来,人们就只有一个目标:让奇迹重现。

是不是爱情来的太快,太浓,太锰,也会消失的特别快。

“亲爱的,无论我在做什么,工作或者喝酒,无论我独处还是和其他人在一起,我一直把你放在心里。”纳尔逊这样给波伏娃写信。“亲爱的,无论白天何黑夜,我被你的爱情所包裹,保护我抵御一切不幸。”波伏娃这样回信给纳尔逊。当读者还沉浸在他们忘我且如痴的爱情里时,为他们之间离开、回来、再离开、再回来,然后又一次离开,但最后总能回来的爱情模式而欣喜时,他们的爱情却没有办法绝处逢生。

曾经,波伏娃从纳尔逊的眼睛里读到了深情,纳尔逊从波伏娃的眼睛里读到了爱意。无以言表的幸福时光。

人们相遇,互有好感,于是停下脚步,时光仿佛也停止流逝。其实那只是装装样子,时光早晚会醒来。于是人们分手,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或者人们相信本该如此。轰轰烈烈地活,牵丝攀藤地死。

相爱时,他们在人群里一眼便能认出对方,而爱情退去,他们彼此再也不能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里发现最初的耀眼。

亦舒在她的《爱情之死》里有一段话:“当一个男人不再爱他的女人,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都是错。”即使那个女人是波伏娃,也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即使那个女人是波伏娃,也没有办法徒留一段失去的爱情。

无论波伏娃这个女人身上有着怎么样的光环,无论她在文学史上有着怎么样高屋建瓴的成就,也改变不了在爱情这一棋局里,她普通的如同我们任何人。

她最终也如同自己小说里描绘的结局:女主角,不知道是在何种奇迹的作用下,终于在充满矛盾的感情漩涡中,做出了抉择。她放弃了一段没有未来的爱情,乖乖回到她生命中第一个男人的怀抱。

《恋爱中的波伏娃》没有我翻开书之前认为的那么晦涩难懂,反而用了一种很优美的且平实的方式展示了一对男女之间相知相恋最后相忘于江湖的情感经历。

读《恋爱中的波伏瓦》心得有感三:

“在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形塑对方,并丝毫不向现实低头,当双方的幻想相遇,就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象了。”每每想起萨特跟波伏瓦,就觉得罗曼•加里这段话似乎就是他们爱情故事的最真实的写照。一个是存在主义先驱,一个是女权主义奠基人,这对可以说是20世纪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情侣,两个人的爱情契约一直惹人非议,他们相互爱着对方,却又各有各的风流韵事,在精神跟肉体高度分离的两人之间,竟然还能找到永恒,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就像萨特凭借自己的才华吸引了很多女人前仆后继一样,波伏瓦也情人不断,这其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自然要数美国作家纳尔逊,这个波伏瓦在旅行途中遇见的落魄的作家,从此成为了继萨特之后她再也无法割舍的男人。法国作家、历史学家伊雷娜•弗兰所著的《恋爱中的波伏瓦》讲述的就是波伏瓦跟纳尔逊从相识到相爱到最后相别离的故事。

在跟纳尔逊的恋情中始终都存着一个叫萨特的人,哪怕爱到浓时波伏瓦始终没有忘记跟萨特的契约,把自己跟纳尔逊的点滴都写信说给萨特听,甚至两人在旅行时都心不在焉地期待着萨特的信而忽略了身边的纳尔逊。大部分男人都会受不了这样的情人吧,尤其是自己还幻想过跟她的将来,求婚请求她留下想要共度余生的女人心里始终装着另外一个男人,甚至最终那个男人打败了自己。这种畸形的爱恋关系最终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但是却又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这些纠葛。波伏瓦跟纳尔逊最终羁绊好多年,甚至最终她戴着他送的戒指进了萨特的坟墓。很难说清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单纯吗?不,他们本身的生活情感都太复杂,但是复杂吗?却也不,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会努力的让自己只去爱他,哪怕中间横亘着第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人。

在书信、回忆录、故事主人公自己的作品的基础上拼凑出来的历史人物小说,以女性特有的视角还原重塑了一个真实却又虚幻的波伏瓦,她患得患失、纠结复杂,会嫉妒、会犯傻、会撒娇,总之一个恋爱中的女人所具备的各种缺点她都悉数占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去到美国巡回演讲的原因,也只是因为萨特身边有了新的情人多洛雷丝而嫉妒才不得不逃离三角恋的尴尬氛围中,然而却在美国遇到纳尔逊,将自己置身两个优秀的男人之间享受着双重恋爱,却又在这样的恋爱关系中痛苦不堪,折磨自己。

这种爱情的痛苦,其实说起来是波伏瓦自己的理想所导致的,她追求自由独立,想要摆脱自己身为传统女性的宿命,不依附于男人,甚至想要争取跟男人一样的权利,然而身处男权社会,不顾一切追求与男人一样的权利和权力,最终造成了她内心里另外一个人格,即那个传统女人的痛苦。在这本书里作者也是将波伏瓦一分为二化身成两个女人。一个是萨特的海狸,她代表着其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一个是纳尔逊的西蒙娜,她则代表着传统的女性。最终当然是海狸战胜了西蒙娜,她跟萨特获得了永恒。然而她对纳尔逊始终怀抱着复杂的感情,所以后来她在提到爱情生活的时候,会说"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读《恋爱中的波伏瓦》心得有感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