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写作经验和技巧心得

发布时间:2017-03-28 23:18

毕业论文是学生求学以来所撰写的结构最复杂、篇幅最长的文章,论文写作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sci论文写作经验和技巧心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sci论文写作经验和技巧心得

一、SCI论文写作经验

要写好文章,思路创新性和数据可靠性是两个基本条件。思路创新有两种方法:(1) 如果你个人在某领域进行了多年研究,你觉得某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应该在于某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如果很少有人注意此方面研究而你首先开始,那你的文章就创新。这种方法创新的前提是,你在该领域有多年研究;否则很有可能失败。因为你认为创新的东西可能是人家已经做过的(只是研究失败,所以没有报道),或者你的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2) 二次创新。例如最近三年有不同作者发了两篇文章,一篇报道因素A对提高玉米抗逆性有很大影响,第二篇报道因素B对小麦抗逆性有很大影响。那么你就可以参考以上两法,研究因素A和因素B对水稻抗逆性的影响。这样做出来的文章一般也能发在和以上两篇文章档次差不多的杂志。要保证数据的可靠,首先你要选用你的领域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可以找几篇和你的研究类似的SCI文章,参考他们的研究方法。

试验结束后,立即进行总结数据,写文章,主要步骤可参考:

A. Result部分。将所有的试验结果整理成图和表,尽力挖掘图和表中的信息,越多越好。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和不同的研究人员探讨你的试验结果,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张表和图有不同的看法。这样会给你写文章提供很好的思路。

B. 分析完图表后,寻找你这个试验结果的Key point,一定要保证这个Key point具有较大的新意,或者说一个到这个Key point 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然后从所有图表中找出能够论证你这个Key point 的图和表。合理安排你的图和表,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用图。

C. Result以后是Discussion(一篇文章的精华),可以将discussion分为若干段落,可以是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但要保证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即每一段讨论一个主要话题。而且每一段中要说明以下几点:(1)你的研究结果说明什么?有什么意义?(2)你的研究结果和别人的类似研究有什么异同?如果不同,可以讨论一些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3)如果你在研究结果中出现非常新的东西,用以前别人的理论很难解释,那么你可以提出你的假设理论来解释试验中非常新的东西,一定要做到能自圆其说。在Discussion的最后要总结一下,告诉别人你这个研究的几个主要结果。

D. Materials & Methods:你在试验中得到的数据,都要写出相应方法。写试验方法要尽可能详细,保证别人看了Materials and Methods 后能够参考你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看一下你可能要投的刊物中的Materials and Methods是怎么写的,你可以参考。

E. Introduction:简介你这个研究领域的意义;介绍该研究领域的一些人所做的工作,指出它们存在的问题;说明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可在introduction 中提出你的hypothesis。

F. Reference:最好引用原始文献,不要二次引用;注意文献编排格式,与你要投的刊物要一致;不要漏和多参考文献。Acknowledge:帮助过你做试验,写文章的人;提供资金项目。Title要说明你的研究内容,要有一定吸引力;Abstract包括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得出什么重要的结论。

G. 写好以后,最好找个搞相关研究的美国或者英国的科学家看一下,改一下英文,就可投出了。

二、写论文的技巧

优秀论文的要素:1、正确选题;2、合适的切入点;3、简洁明了;4、说清自己的贡献;

5、可靠的/可重现的结果;6、可重复的过程;7、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

8、精选的参考文献

优秀论文的误区:

1、Idea越多越好;2、一味追求革命性的,突破性的成果;

3、数学、理论和公式越复杂越好——显示自己的聪明;

4、追求最好,史无前例;5、显示权威性,引文中大量引用自己的论文。

写文章的条件:

1、与研究工作相关,确实有了好的想法,不是为了写而写;

2、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对学术界有贡献;

3、实验成熟,经得起检验;

4、已经需要记录下来和其他人分享

写论文的要点:

1、写出3~4层的纲要反复修改多次。

2、从Introduction开写,回顾已有的工作。

3、要声明文章结构,不要直接进入细节。

4、声明工作的动机和基本原理,提出潜在的问题,自己进行回答。

5、讲明自己工作与前人的不同,说明自己的贡献及其实际应用前景。

6、最后写Summary和Abstract,反复斟酌后确定标题。

Reviewer Check List:

1、论文是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给出了已有问题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2、论文的主要结果是什么?3、实验结果是否充分?4、论文技术含量如何?

5、论文是否对所提出的技术/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

6、论文写作是否清晰,从而令本行业内多数研究人员可读?

7、论文是否适当地引用和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

8、论文是否应该给予嘉奖?

IEEE Transactions on CSVT Review form:

1、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本期刊读者的兴趣?

2、论文所使用的方法的评价?3、结果是否具有新颖性?

4、主要结果是否正确?5、论述是否清晰?

6、是否具有一致性(前/后,论述/结果)?

7、引文是否充足?

8、 Reviewer的意见:(Accept / Accept after a minor revision / Reject / Reject but resubmit after a major revision / Submit to another journal)。

精彩论文范文

我国大学生网络生活研究述评

网络生活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02年胡颖群在《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上发表的《新传媒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及对策》是国内较早的关于网络对大学生生活产生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自2002年起,这方面研究的文献量分布很不均匀,但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尤以2005年后为甚。从目前已发表的文章来看,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研究基本分为理论思辨的定性研究和实证调查的定量研究两种取向,两种取向中以实证研究居多。从已有的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研究的文献来看,学者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

从2002年起,中国学者们分别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的调查有:胡颖群(2002)、王莉等(2003)、张维峰等(2007)、梁祝平(2005)、万晓玲(2006)、赵丽央等(2006)、唐艳香(2007)、宋志英(2005)、童麦(2006)、冯晓明(2008)、范松仁(2008)、翁妮尔(2009)、周洪亮(2009)等。调查对象从最初的师范类、高职院校扩展到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国内较早启动的是2002年胡颖群组织的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活动。本次调查以江苏苏南地区某所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师范类学校的大学生为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学生对网络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没有上网人数过半,随着年级增高上网人数的比例在增加。2003年王莉等对沈阳师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学生的网络行为相当普遍,学生使用网络信息的目的多元化且有一定的辨认能力,但也存在问题,其中网恋、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2005年宋志英着重从上网的动机和意向等方面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上网是有节制的,把上网时间控制在4小时内的学生比例为65.4%,网上交友成为一种发展方向;宋志英明确提出: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休闲、交友、学习以及思维方式、人生观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网络的特点,努力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新途径。基于同样的研究目的,赵丽央等对温州大学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探索网络对大学生的利弊。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利用网络促进学业的能力还有待加强,90%以上的学生喜欢在网上交友,网络游戏是大学生最容易沉迷的网络行为。

2005年1月上海大学宣布,该校有多名学生因沉溺网络游戏,多门学科成绩不及格被退学,进一步引起学者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和网络负面影响的关注。2005年5月万晓玲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上网频率、方式、活动内容等方面在上海大学进行相关调查,并进行了性别和年级差异性描述和分析。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学者梁祝平对高校大学生有关网络心理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后认为:如何有效地把心理健康与网络问题结合起来,维护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一个焦点。

张维峰等以河北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收回问卷1547份,首次以较大的样本对不同学校、专业、年级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唐艳香、范松仁等进一步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和成因,认为网络虚拟性为大学生道德秩序失范提供条件从而凸显问题。高校周边“网吧聚集”现象引发了学者的重视与思考,2008年冯晓明以河北某高校为例重点分析了大学生校外网络生活特点和成因。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内高校开始大力发展自身网络建设。通过网络中心的建设和社会宿舍网络的铺设,网络与大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2009年周洪亮等对重庆部分高校的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上网的学生占31.3%,上网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交友聊天、查找资料、娱乐消遣等。翁妮尔对浙江海洋学院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经统计分析:大学生缺乏对网络使用的控制、“网络情结”严重和盲目利用网络资源是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突出的问题。

比较2002年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调查结果,我们可得出结论:学校对网络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并积极推进校园网络建设,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高校应寻求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素质,使他们对网络的理性认识由认识层面向更为深入的行为层面转化。

二、网络与大学生生活的相关性方面的研究

1.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袁晓艳通过对广东某民办院校部分新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了网络使用对大学新生生活习惯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很少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经常晚睡等。经莉莉等从利与弊两方面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有利的方面有:为学生提供了求知的新渠道、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打开了窗口等。不利的方面有:不良信息毒害大学生的“三观”、虚拟空间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网络成瘾症将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等。

2.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道德、法律问题研究

Nor·Shahriza等探讨了大学生网络道德与五大人格模型的相关性。我国学者高贵军等认为: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使许多大学生疏于自律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有: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情感淡漠、道德人格分裂、道德行为失范等,并分析了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金连钧则认为:“慎独”精神内涵与大学生网络主体性和道德要求有着内在统一性,提出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培养“慎独”精神的途径。邢建军分析:由网络生存方式带来的大学生“信任危机”与道德信仰在心理结构中的认知因素是冲突的;由网络生活方式导致的大学生的情感冷漠、飘浮与道德信仰在心理结构中的情感因素是冲突的。基于此,刑建军认为网络生活方式是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范秀文以多个现实案例分析指出: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可能会扮演双重角色,既可能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也可能成为网络犯罪的实施者。

3.大学生网络依赖、网络成瘾的相关性研究

Abdul Karim等对澳大利亚地方院校225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大学生的调研中探讨网络依赖与心理成熟度的相关性。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的刘本荣进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与网络依赖行为的相关研究。梅松丽等探讨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生活事件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这些相关性的研究为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策略性探索开拓了视野。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策略性研究

如何发挥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始终是学者们关注与尝试解决的问题。通过胡颖群(2002)组织的对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的调查发现:22.3%学生曾在网吧浏览过不健康网页,但总体上学校、学生对网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或偶尔

上网人数过半。胡颖群指出:高校应为大学生上网创造更好的条件,并积极加以引导,向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随着对网络建设的重视,高校逐渐成为全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综合信息量最大的团体,学者们开始关注网络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积极寻求对策。王莉等(2003)提出:要打破过去那种封闭、被动、信息滞后的德育环境,利用网络技术打造出一种开放式、能动式、教育资源丰富的德育空间。网络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氛围。德育工作可以借助这种文化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克服传统德育教育中浅露、直白的弊端,取得更大实效。常松(2004)则进一步从网络文化角度提出,网络环境下高校应有效实施素质教育:重塑网络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的主体、丰富和净化网络资源等,彰显素质关怀,以培养出适合网络时代需要的大学生。

宋志英等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认识到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变化,采取有效手段规范大学生网络生活: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在大学内形成绿色网络环境。针对大学内形成绿色网络环境,林建锋等(2004)则提出对大学生活园区内网络软环境的营建与完善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完善社区网络管理制度、推进共青团学生会工作进社区等。万晓玲(2005)则建议学校要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有效掌握网络技术的高素质队伍,保证占领校园网络这块重要阵地。高贵军等认为,做好网络德育工作是防止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举措。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如下途径:充分利用德育教学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应用教育、积极开展“绿色网络”创建工程等。

李书华(2009)强调了高校在引领和规范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导作用。他认为,较之家庭,学校德育以其系统性将更有利于科学引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提升大学生“网商”。具体对策有:深入考察学生的网络生活样态、加强对网络生活的指导性和影响力、把握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关键期。黄娜娜等(2010)则提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模式,即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且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性整体,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购物、网络求职等网络生活结合起来。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大力开发与建设,2005年广东多数高校的校园网已连接到学生宿舍,这为大学生上网学习、交流和学校进行相应的引导教育提供了可靠阵地。蔡兴勇认为:各高校应把校园网建成既是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信息源”,又是过滤和抵制不良信息的“把关人”,并建议校园网建设和开发的项目应包括:网络道德法规教育专栏、专业学习专栏、专题讨论和辩论专栏、答疑和辅导专栏等。曲佳(2010)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网站具备信息丰富、方便快捷、安全可信、创新性强、形式友好等特征,就此提出应着力净化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网络认知能力、搭建基于网络的学术研究平台,并使网络成为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工具。

四、评价与展望

综上可见,我国学术界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研究已扎实展开并颇有见地,所有这些成果已为本课题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宽阔的知识背景和坚实的实证基础。但目前研究中尚存在不足:

1.研究的广度

有关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调查研究大都是地方性的实证研究,且样本都较小,研究者大都以方便取样为目的,这给研究结果的解释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开展大范围的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调查,进行跨地区、跨文化的研究,摸清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另外,如何将网络思想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体系中,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中学网络素质教育相衔接以实现高效性环境教育等问题都值得研究。

2.研究的深度

总体研究理论深度稍欠缺,理论视野略显单一,如未能与国内外技术科学哲学的研究相衔接。国内研究大多从总体上调查大学生网络生活基本状况,提供一个笼统数字,没有对相关网络行为进行较系统、全面的调查。今后的研究可深化到每一个具体行为的各个方面,会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网上行为、结果等因素,有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另外,现有研究者大都采用横向的比较研究,缺乏纵向的对同一研究对象的跟踪调查,研究缺乏深度。建议开展纵向的跟踪调查,用发展和连续性的视角来探索不同时期的相同大学生网络生活变化。

3.研究的方向

今后在积极探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规范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策略进程中应遵循四大原则:第一,多元化原则。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拟定相应的对策,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第二,主体性原则。现有文献关于改善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策略性研究大多聚焦于学校层面,鲜有涉及个体层面;关注和挖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彰显其主体性,探索改善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自组织途径是今后研究的方向。第三,动态性原则。今后研究中可开展纵向的跟踪调查,用发展和连续性的视角来描绘出一条反映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变化的动态曲线,从而为不同时期的适宜指引与教育提供实证依据。第四,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良性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遵循四大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具体提出大学生良性网络生活方式构建的策略和途径。

sci论文写作经验和技巧心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