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感悟感想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7-05-16 15:27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平凡的,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是伟大的。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感悟感想。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感悟感想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观后感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感悟感想 篇【1】

用无数次失败,换取了最大的成功,失败与成功的交替,铸就了他的人格。公而忘私,救国救民,百折不回,愈挫愈烈,使他留下的遗产。

的确,孙中山先生,曾因为推翻清政府的独裁统治,而发动了十一次起义,就失败过九次;因为讨袁护国,发动过四次进攻;因为要打-倒军阀,发动了三次起义。在挫折的阻挡下,他不但没有向困难低头,而且态度更加坚决。

记得有一次,孙中山先生患了肝病,需要休养,但部队也要北上,他的亲属、战友都劝他不要去了,但他却说:“我已经五十九岁了,就是死,也心安了。”其他人见中山先生态度坚决,只好同意了。坐船走的孙中山,接受了岸上的军人致的举枪、撇刀礼。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中国的,是伟大的。他的一生是平凡的,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是伟大的。

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书的后面,有对孙中山一生的评论:

用无数次失败,换取了最大的成功,失败与成功的交替,铸就了他的人格。公而忘私,救国救民,百折不回,愈挫愈烈,使他留下的遗产。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感悟感想 篇【2】

孙中山,生于1866年的晚清,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就有很大的志向和抱负,励志有所作为,并为天下苍生而奔波。为此,他开始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并为此而操劳一生。

13岁那年,他随母亲来到美国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美国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当然这种西式的教育无疑拓宽了他的知识面和眼界。17岁的孙中山回到国内后,也恰巧是中法战争爆发的时候,那时的他年轻气盛,斗志昂扬。面对清政府的卖国求荣,专制腐败,怎能甘于心平气和,安然处之,因为受西方先进体制意识的影响,反抗清政府,改造中国的念头从此一直烙在他的心头。俗话说,独木难成林。他开始结交有志之士,诸如早期的改良者之一何启、郑观应等,因为受到他们的影响,不断发表反清言论。26岁,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之后,一面行医,救死扶伤;一面为自己的远大抱负而努力着。他暗地里接纳反清的秘密组织,打算创办革命团体。随后,孙中山上书向清政府提出改革,“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但即使是这些无关封建制度的小小的革新,也遭到了李鸿章等大臣的反对。但28岁的孙中山早已思想成熟,稳重,待人处事都有自己成熟的见地。面对清政府的无理回绝,他深刻地意识到单凭自己一人之力,无疑是以卵击石,毫无用处,创办革命团体看来是势在必行了。于是,在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来到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取名“兴中会”,以表达他振兴中华之宏伟志向。与此同时,他又在香港等地建立兴中会分支。革命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奈何清政府实力庞大,在广州的起义被扼杀在摇篮里,星星之火也没有了燎原之势。能屈能伸,大丈夫是也。随后,孙中山便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此间,他也没有闲着,他到处搜集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研究各派学说,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萌生了“三民主义”的理论。之后的他继续结交各国仁人志士,不断发动起义。另外,他还对光绪帝抱有一丝希望,上书光绪帝并要求变法。但变法主张被清廷内部顽固派反对,也基本被扼杀在摇篮里,“百日维新”成了昙花一现。然而时间虽短,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民众也是有影响的。

面对种种无奈与挫败,中山先生并没有为此而放弃。而是大声说道:“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他的精神可歌可泣,被志同道合的能人所赞赏。靠着自己独到的政治思想、坚实的经济基础;博学志坚、虚怀若谷的个人魅力奔走于南洋。此时此刻,他已不是孑然一身,孤军奋战了;而是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八方拥护的革命盛景。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虽然有雄心壮志,但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暗杀、酷刑等各种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随时都会性命不保。但英雄毕竟是英雄,当国之危亡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为此奋不顾身,浴血抗争。当时的孙中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着谋求万世之业,为中华之振兴而努力,为久违悠长的“中国梦”而殊死拼搏。

公元1905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兴中会与在比利时、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先后建立的革命团体建立联系。同年在这些革命团体的基础之上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会——中国同盟会,他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同盟会机关也开始正式发行《民报》,宣传三民主义思想。在发刊词中,孙中山也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此时的革命焰火已越烧越烈。同盟会的成立让世界各国的团体有了主心骨,明确了奋斗目标。中华大地,革命组织不断涌起,革命思想已被众人所接受和认可,如同火炬般不断传递着共同的梦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革命经费非常紧缺之际,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此所谓,天下归一,势不可挡。随后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起义风起云涌,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虽然由于组织等原因未能彻底打败清政府,但在全国引起了了巨大的震动,也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革命注定是要流血的,但哪怕每一次小小的成功,也都能够激励成千上万人为复兴中华而奋不顾身。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所有的不满,所有的屈辱在这里一并燃烧;所有的志气,所有的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辛亥革命结束君主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扫除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道路的障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袁世凯称帝亦或张勋复辟,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业,也不是一个政党故步自封实现的。它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世世代代的坚守,它是各个政党和各种意识形态的相辅相成。1922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国民党改组势在必行。孙中山在共产党新理论体系的指导和新鲜血液的协助下,于1924 年1月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自此,孙中山先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和工人、农民一起“促国民革命运动之进行”,唤醒中国革命新的活力,走向“中国梦”的事业顶峰。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感悟感想 篇【3】

孙中山,生于1866年的晚清,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就有很大的志向和抱负,励志有所作为,并为天下苍生而奔波。为此,他开始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并为此而操劳一生。

13岁那年,他随母亲来到美国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美国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当然这种西式的教育无疑拓宽了他的知识面和眼界。17岁的孙中山回到国内后,也恰巧是中法战争爆发的时候,那时的他年轻气盛,斗志昂扬。面对清政府的卖国求荣,专制腐败,怎能甘于心平气和,安然处之,因为受西方先进体制意识的影响,反抗清政府,改造中国的念头从此一直烙在他的心头。俗话说,独木难成林。他开始结交有志之士,诸如早期的改良者之一何启、郑观应等,因为受到他们的影响,不断发表反清言论。26岁,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之后,一面行医,救死扶伤;一面为自己的远大抱负而努力着。他暗地里接纳反清的秘密组织,打算创办革命团体。随后,孙中山上书向清政府提出改革,“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但即使是这些无关封建制度的小小的革新,也遭到了李鸿章等大臣的反对。但28岁的孙中山早已思想成熟,稳重,待人处事都有自己成熟的见地。面对清政府的无理回绝,他深刻地意识到单凭自己一人之力,无疑是以卵击石,毫无用处,创办革命团体看来是势在必行了。于是,在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来到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取名“兴中会”,以表达他振兴中华之宏伟志向。与此同时,他又在香港等地建立兴中会分支。革命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奈何清政府实力庞大,在广州的起义被扼杀在摇篮里,星星之火也没有了燎原之势。能屈能伸,大丈夫是也。随后,孙中山便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此间,他也没有闲着,他到处搜集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研究各派学说,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萌生了“三民主义”的理论。之后的他继续结交各国仁人志士,不断发动起义。另外,他还对光绪帝抱有一丝希望,上书光绪帝并要求变法。但变法主张被清廷内部顽固派反对,也基本被扼杀在摇篮里,“百日维新”成了昙花一现。然而时间虽短,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民众也是有影响的。

面对种种无奈与挫败,中山先生并没有为此而放弃。而是大声说道:“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他的精神可歌可泣,被志同道合的能人所赞赏。靠着自己独到的政治思想、坚实的经济基础;博学志坚、虚怀若谷的个人魅力奔走于南洋。此时此刻,他已不是孑然一身,孤军奋战了;而是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八方拥护的革命盛景。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虽然有雄心壮志,但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暗杀、酷刑等各种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随时都会性命不保。但英雄毕竟是英雄,当国之危亡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为此奋不顾身,浴血抗争。当时的孙中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着谋求万世之业,为中华之振兴而努力,为久违悠长的“中国梦”而殊死拼搏。

公元1905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兴中会与在比利时、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先后建立的革命团体建立联系。同年在这些革命团体的基础之上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会——中国同盟会,他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同盟会机关也开始正式发行《民报》,宣传三民主义思想。在发刊词中,孙中山也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此时的革命焰火已越烧越烈。同盟会的成立让世界各国的团体有了主心骨,明确了奋斗目标。中华大地,革命组织不断涌起,革命思想已被众人所接受和认可,如同火炬般不断传递着共同的梦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革命经费非常紧缺之际,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此所谓,天下归一,势不可挡。随后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起义风起云涌,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虽然由于组织等原因未能彻底打败清政府,但在全国引起了了巨大的震动,也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革命注定是要流血的,但哪怕每一次小小的成功,也都能够激励成千上万人为复兴中华而奋不顾身。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所有的不满,所有的屈辱在这里一并燃烧;所有的志气,所有的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辛亥革命结束君主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扫除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道路的障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袁世凯称帝亦或张勋复辟,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业,也不是一个政党故步自封实现的。它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世世代代的坚守,它是各个政党和各种意识形态的相辅相成。1922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国民党改组势在必行。孙中山在共产党新理论体系的指导和新鲜血液的协助下,于1924 年1月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自此,孙中山先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和工人、农民一起“促国民革命运动之进行”,唤醒中国革命新的活力,走向“中国梦”的事业顶峰。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感悟感想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观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