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相关话题
教案是七年级历史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心理情况,认知水平及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编写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仅供参考。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
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教与学互动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一 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语二 播放一段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课件,然后提问:该片段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请大家预习课文。 导语三 人从哪里来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我国的女蜗造人。二是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学完了本课,你或许可能找到答案。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过的骨头,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历史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样变为人类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变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发生剧烈变化,引起了地壳的异常变动,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陆地在沉沦,火山在喷射,风雪在呼啸。一片片的森林在毁灭,一群群的动物在奔逃„„后来,地球又经历了一个冰川横行的时期,从两极而来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赤道冲去,淹没了大块森林和陆地,但在行进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达亚热带地区。自然界的变化,改变了古猿的生存环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动物。有些地区的森林没有遭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继续沿着猿的方向缓慢地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那些丧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流浪生活。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动物和捕捉动物,并用前肢来折树枝和选取石块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就要求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肉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慢慢地大脑产生了初级的意识,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联合行动的愿望表达出来。经过简单呼叫,手势表达的长期演进,逐渐地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由一定的音节和一定的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产生 。语言在劳动之时并与劳动一起出现、成熟,成为由猿到人这一根本变化的推动力。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声调要深沉,感情要丰富,表述结束过一会儿再让学生睁开眼睛。
(3)那么,怎样理解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制造工具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聪明的动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因而会制造工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想一想:〗动物园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树上的野果子,这是否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消失了呢?
【点拨】某些动物利用现成的工具获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动物的本能。而且动物只能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工具,并不能对工具进行加工改进,更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件简单、粗糙的工具。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没有消失。
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个洞穴里,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轰动了全世界。从此,“北京人”名扬世界了。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又长什么样子呢?请看头像模型。
[展示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模型]
[师问]北京人与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教师小结)
北京人前额低平、后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
他们不再像古猿那样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2)那么,北京人能够制造哪些工具呢?他们又怎样生活呢?请大家结合投影,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图
[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
[生答]石块、木棒、火把。
[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生答]群居生活。
(3)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呢?(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归纳小结)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陋,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常常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威胁。在这险恶的环境下,只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而他们必须群居在一起。这是由当时的生产状况决定的。北京人的这种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4)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他们用火干什么?有什么意义?(学生依据教材回答)
〖议一议〗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们是怎样保存火种的呢?
【提示】雷电可以使森林着火;人骨和兽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温炎热的天气里可以自燃;这些自然现象都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种。有了火种,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还学会了保存火种。他们用干燥易燃的花草、树叶把火种轻轻盖上,让他们冒着轻烟。这可是件技术活,需要有经验的长者担任。到用火的时候,就用劲吹煽,让火种再烧起来。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体验设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打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开。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先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远处的野兽是不敢问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
一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
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稍稍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点拨】想象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好多,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长什么摸样?(学生看书回答)
(2)[投影]《山顶洞人的生活》
[比一比]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
[提示]从生产工具上看,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从劳动对象上看,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会捕鱼,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了。从活动范围上看,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活动范围扩大了。从生活上看,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3)山顶洞人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生活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也就是说,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都有着血缘关系,彼此都是亲属。这样,有着血缘关系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想一想]氏族成员为什么要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
[点拨]因为山顶洞人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仅凭单个人的力量很难获得食物,因而他们必须共同劳动,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过程中,谁也不能多占,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从而削弱整个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灭亡的危险。这样,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员之间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议一议]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差别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类的理想生活?
[提示]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氏族成员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胁,如饥饿、寒冷、疾病、野兽、自然灾害等,人均寿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与氏族之间常常为争夺食物而发生血腥战争,一旦失败,整个氏族成员就会被杀掉或吃掉。因此没有贫富贵贱差别的氏族生活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
初中历史教学网络资源研究
一、网络资源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积极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教学改革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及其资源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网络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提供丰富参照。
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方案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广开思路、博采众长,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网络搜集全国各地历史教学经验技巧,再与自身教学结合起来,使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够有效增强。
2.网络资源可以增加初中历史教学信息量。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丰富的信息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史实、历史小故事等丰富课堂容量,能让学生对历史教学活动更加有兴趣,更加投入地参与其中。网络资源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海量信息,教学课件不仅演示方便,而且有效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网络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助手。
不管是上下五千年,还是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浩瀚的互联网知识海洋中,学生只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搜寻到答案。
二、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重视网络的作用,并将其充分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就应重点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1.借助网络资源广泛搜集初中历史教改经验。
当前,初中历史教改百花竞艳、百家争鸣,教师要善于借助网络浏览历史教学网站、各地教育部门或是学校的网站、知名教育专家的博客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获得宝贵的经验,并恰当运用到自身教学工作中。
2.借助网络资源丰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条大纲,这就需要教师增加大量的信息丰富其内涵,从而实现生动课堂的打造。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历史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教学中,笔者分时间段展示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近十年等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深切感悟到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有效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图像视频、图表资料,以制作辅助课件与教材内容的教学相配套,打造生动的历史课堂,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把握。
3.借助网络操作手段吸引学生有效参与互动。
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只发挥了其演示功能,却没有重视互动功能的发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互动环节加以突破,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而且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点,更要求学生走上台来进行演示。笔者在课件设计时专门设置了一些花絮,当学生点击正确答案时屏幕上立即出现了礼花四射以及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受到鼓励。当学生点击了错误的答案时,画面上则出现了熊大熊二拿着榔头砸光头强的场景,学生哄堂大笑,回答错误的窘境也一扫而空。这样的操作手段较好地体现了趣味性,为枯燥的历史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4.借助网络手段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拓展能力培养,借助网络补充相关的背景信息、人物资料,形成充足的素材供学生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例如在《秦末农民起义》一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补充了秦末的社会发展状况、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剥削制度等等。这些资料有文字叙述,也有影视作品中的图像资料,使学生对秦末社会的发展状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必然性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为接下来的分析研究扫清了障碍,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应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重点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网络与教材的关系。网络资源的补充要始终教材为中心,不能偏离教材。二是处理好网络与教师的关系。无论网络资源多么丰富,教学课件多么精美,师生互动始终是教学的主旋律,教师要着力发挥好启发引导的作用,不能被教学课件牵着鼻子走。三是处理好网络与创新的关系。网络资源并非拿来即用,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把其中与教学关系密切的部分提取出来,与其他资料有机整合成为教学课件,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者:任树娟 单位:江苏徐州市睢宁县第二中学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