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管制究竟管制了什么
你知道利率管制究竟管制了什么么。你知道利率管制中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么。下面由小编为你分享利率管制究竟管制了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央行:利率管制究竟管制了什么?
1、发达国家曾经的利率管制究竟管制了什么?
历史上,利率管制针对活期储蓄。欧美主要是管制存款利率,尤其是活期存款利率。即便在目前的伊斯兰银行也是如此。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存款利率市场化。
在中国,我们不应将存款利率管制视同对居民储蓄的利率管制,存款利率广义上应该覆盖银行储蓄或者类存款金融资产的利率。在中国,储蓄利率、理财产品、国债利率等密切相关。以银行储蓄余额占全部无风险(或接近无风险)、固收类资产的占比看,中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程度高于习惯认知;同样,这也意味着储蓄利率能否下行,还受到其他储蓄替代资产收益率的严重制约。
2、全球利率市场化浪潮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历史上,动因是因为通胀失控。很少有国家主动采取利率市场化举措。全球利率市场化浪潮可能主要是由于能源危机的冲击,尤其是保罗·沃尔克时期的严重通胀,使各国央行在抵御通胀和利率管制之间权衡的结果。从事后结果来看,较高的真实利率,的确成功地抑制了通胀,并明显降低了央行的通货发行速度。
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是在利率管制仍然有效、以及国内通货膨胀稳定的背景下主动进行的。这种情况很罕见,很少有一国央行愿意主动削减其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可以预期的是,利率市场大致完成之后,中国的通胀水平和各口径货币供应量,将比之前有较为显著的降低。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吗?
历史上,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和完成初期,一国经济增长往往更迟缓,而不是加速。大约要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的五年,经济体系才能吸收这一冲击,并重新确立经济增长轨迹。而金融学家则习惯于一种笼统而难以证实的说法:利率市场化或者不利于短期经济增长,但对经济可持续增长有利。
在中国,存款利率和通胀水平相比,贷款利率和风险溢价相比,显示出利率管制是存贷款两侧,都是偏离市场化的较低利率,因此中国的利率管制具有典型的“金融加速器”作用,即推动了经济更快增长。因此利率市场化将降低中国经济增速。
4、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吗?
历史上,是的,显著有效。不仅如此,通常央行的M2增速也会和通货膨胀率保持更紧密的关系。因此利率市场化的隐含意义是,货币政策更为重视货币的真实价格,而非货币数量。
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同样奇特,中国央行没有任何试图弱化货币供应量控制的迹象,也没有明显的强化货币真实价格的举措。这隐含着央行事实上弱化了社会信用总上平和产出缺口之间的关注程度。
5、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吗?
历史上,利率市场化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不明确,从近30年看,欧美的收入分配都呈恶化趋势,但缺乏利率市场化和收入分配长周期的有力实证。
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收入分配有可能加速恶化。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储蓄者,不利于负债者。在中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富裕阶层是主要储蓄者,其也是主要受益者;地方政府和高负债率的企业(例如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是主要负债者,其也将主要受损。
6、利率市场化是否会带来汇率和资本流动的异动?
历史上,是的。尤其是大国的利率市场化,甚至可能导致外围国家的危机性调整,通常猜测是,美国利率市场化和拉美债务危机,日本金融大爆炸和东亚危机,之间存在因果关联。但更可信的研究是,罪魁后首可能是民主国家的福利制度。
在中国,尽管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度仍然有待改善,但利率市场化已带来汇率和资本流动的显著异动。2014年很可能是中国汇率和资本流动的转折之年。人们开始担忧人民币趋势性贬值和资本持续净流出。
7、利率市场化能否显著降低存贷款利率?
历史上,利率水平的高低取决裕经济增速和质量,实体经济的风险回报,货币信贷的总量和金融体系的效率等,这在理论和实证上都没有太大争议。因此,从长周期看,要确定利率市场化和存贷款利率之黄的关系比较困难。但利率管制通常是管制下的低利率,故此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贷两侧名义利率的水平通常是上升的。
在中国,如果没有银行体系竭力通过影子银行系统加强杠杆,逃避监管和博取利差,那么利率市场化初期,名义利率急剧上升的冲击会更加明显。目前利率水平的有所下行,主要是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的结果,而不是说,利率市场化带来了更低的存贷款利率。
8、利率市场化是否缩小了存贷款利差?
历史上,大致如此。但危险在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贷款利差变得极不稳定,甚至可能出现短暂的倒挂,这使银行业承受了巨大风险。银行的估值相当低下,PB通常不会超过1倍。目前台湾,香港和日本等的存贷款利差较低,原因可能在于本土经济持续低迷和金融竞争激烈。
在中国,尽管毛利差较大,但影响净利差的因素较多,利率市场化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认为收入成本比,存贷比要求,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竞争强度,贷款不良率等因素对净利差的影响,并不小于利率市场化本身。
9、利率市场化是否改善了银行财务表现?
历史上,利率市场化使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均恶化,并且资产不良率上升,业绩的波动性更为显著。
在中国,利率市场化已使得银行财务表现的差异性明显拉大,总体上在过去10年,城商行扩张快于股份制行快于农信社快于五大国有行快于外资银行。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在华银行业务表现没有明显改善。
10、利率市场化降低了银行的集中度吗?
历史上,利率市场化使得没有分支机构或者分支机构较少的中小商业银行迅速破产或者被迫并购,大银行尽管财务表现欠佳,但却不断扩张其规模,并向银行控股集团转型。利率市场化导致美国银行家数减少了接近1/3,日本则几乎所有的中大型银行均历经反复并购。总体上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集中度明显提高。
在中国,利率市场化至今,银行集中度有所下降,但未来中国大量的中小银行仍然面临并购或退出。
11、利率市场化对存贷款业务有何冲击?
历史上,这种冲击集中在,贷存比不断提高甚至高于100%,银行贷款业务不断向涉房业务倾斜,最终涉房贷款占比在25%-40%;银行存款业务迅速向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集中,考虑到对中小储户的帐户管理费等因素,大部分小额储蓄帐户的实际利率为负。同时,以存款和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收费服务不断涌向。
在中国,在利率市场化冲击下,央行并未放松货币供应数量的控制,监管框架也无明显改革,导致银行业竞相通过出影子银行系统加大杠杆,逃避监管,表外的类存款业务和类贷款业务不断扩张。在出表化受到抑制之后,存贷款业务开始承受真正压力。
12、利率市场化推动了金融混业的发展吗?
历史上看,是的,大多数拒绝采取金融混业经营和监管框架的央行,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迫采取金融大爆炸,重新确定金融混业的必要性。金融混业的优势,究竟是业务协同和渠道客户共享而致的边际成本缩减和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上升,还是金融混业使银行可以通过非银行加大杠杆逃避监管,仍然不清晰。同时金融混业和金融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晰,也就是说,一国采取分业还是混业监管,和系统姓风险的监管有效性似乎无关。
在中国,利率市场化已在明显推动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这种金融混业可能是集团内的,也可能是银行和非银合作的广泛深化,原因在于集团内各子公司之间的壁垒,并不明显小于集团外的金融同业。
13、利率市场化是否推动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历史上,是的,银行通过复杂的收费服务,来弥补狭窄的利差,通常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可能达到25%以上,利率市场化迫使银行从简单的存贷款定价,转为更复杂隐蔽的收费服务。消费者感受到的金融服务改善不显著。与其说利率市场化推动了中间业务发展,不如说推动了银行自营和衍生业务的发展,尤其是衍生业务的发展。其主因是加速银行资负两端的速动比率,并将信用风险转为市场风险。银行帐户占比的持续下降带来了危机后的沃克尔规则。
在中国,强大的行政力量使得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的中间业务反而萎缩,有利于加速负债周转率和资产周转率的衍生业务,证券化业务也发展迟缓,使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高度依赖利差。
14、利率市场化使得金融体系更稳健吗?
历史上,利率市场化使金融体系变得更脆弱,这和有无存款保险制度并无显著关系。换言之,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以发挥其早期介入和付款箱功能,但无法系统性的降低银行死亡率。对监管当局而言,关键挑战并非中小金融机构,而在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如何保持稳定。
在中国,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关系有待验证。
15、利率市场化和其他金融改革有最优顺序安排吗?
历史上,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资本和金融交易帐户的可兑换进程,似乎并没有太大关系,尽管20世纪80-90年代有些研究讨论了这个话题,但始终没有足够的实证支持。
在中国,不少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改善人民币的对内价格,汇率则是改善人民币的国际价格,因此,利率改革在先(此时应加强资本管制),汇率改革在后,最终是资本帐户可兑换进程的基本达成。这种最优顺序安排在逐渐流行,却并无甚实际依据。在中国,任何真实的改革,在任何时刻启动,都是正确选择,原因在于,我们并不能设计出或者判定出,什么时候某项改革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熟。
在任何时候,采取改革举措,都是恰当而必要的。
可能感兴趣的相关文章:
1.最高院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什么时候开始实施(2)
2.销售部会议记录范文3篇
3.离岸公司注册与好处
4.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转型理论述评
5.浅谈食品管制机制比较及启发
6.最高院关于民间借贷案件的亮点解释
利率管制究竟管制了什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