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一些关于名人如何励志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06-18 21:02

很多同学都会时不时地搜集一些关于名人如何励志的故事,那么关于名人如何励志的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搜集一些关于名人如何励志的故事

关于名人如何励志的故事:“极限达人”陈盆滨的人生梦想

作者:葛松岭

2015年7月10日,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内,座无虚席,水泄不通,人声鼎沸。兴奋的观众将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场地中央的一个人。那个人汗流浃背,激动无比,正用力地挥舞着五星红旗。

他,就是被称为“耐力狂人”、“极限达人”的陈盆滨。他这次挑战的项目是马拉松,不过,不是一个马拉松,而是100天100个。今年的4月2日,陈盆滨从广州出发,每天都跑出一个马拉松的距离,最终在7月10日抵达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其间总长4219.54公里。

100天,跑出100个马拉松,没有人敢吧?陈盆滨又一次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创造生命的奇迹。

其实,这已经不是陈盆滨第一次挑战极限了,早在2010年时,他就参加了在亚洲的中国新疆举行的戈壁长征250公里的极限马拉松比赛。第二年,又参加了非洲摩洛哥撒哈拉沙漠241公里的地狱马拉松比赛。2012年9月,参加了欧洲希腊斯巴达246公里的极限马拉松比赛。这几次,名次虽然不是很好,但陈盆滨特别满足,因为通过多次、多样的锻炼,自己经验足了,耐力长了,技能高了。他最引以为豪的一次是2014年11月,在南极举行的100公里极限马拉松大赛。那次,他勇夺冠军,成为史上首位赢得国际性极限马拉松的中国人。

回忆起那次比赛,陈盆滨记忆犹新。众所周知,南极平均海拔2350米,常年被巨大的冰盖覆盖,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和干燥。比赛那天,老天发怒,据主办方介绍,那天是历年来气候最恶劣的一次。更要命的是,赛事全程都在南纬80°以内的南极圈内,常年在-20℃到-30℃之间。组委会还警告选手们,不要让皮肤裸露在外边太长时间,不然就有截肢的危险……诸多的难关、危险分分秒秒考验着每一个参赛人员。

比赛过程中,陈盆滨才真正见识了南极的威力和挑战的艰难。风异常地大,吹得包括陈盆滨在内的每一个人只能歪歪斜斜地跑。陈盆滨没有在雪地参加极限跑的经验,开始戴的一副雪地眼镜有些漏光,“雪光从地面反射进我的眼镜,让我眼睛又红又肿,看东西都不清楚了”。几乎是每跑一圈就要换一副眼镜。即使防护严实,左臂最终还是被冻伤……

那次比赛,是真真正正、彻彻底底地挑战了陈盆滨的身体极限,差一点搭上自己的小命。尽管如此,陈盆滨凭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异乎寻常的耐力,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拔得头筹,让生命又一次实实在在地大放异彩。虽然没有打破纪录,但是比第二名快了整整一个小时。

这次,100天挑战100个马拉松,陈盆滨坦言,对自己又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因为这个过程中,你不能有任何断歇的机会。陈盆滨回忆说,当他跑到第30多天的时候,他身体里的盐分已经比较缺乏了,出现虚脱的状况,流出的汗全部是淡的。但他一直在告诉自己,不能停下来,因为100天100个马拉松是连续的,一旦停下了,不仅前功尽弃,而且也会挫伤自己的积极性,违背最初的梦想,还会遭人耻笑。于是,他咬牙坚持着,一步又一步,一天又一天,靠着顽强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最终胜利地抵达了理想彼岸,再一次让梦想开花。

面对鲜花和掌声,陈盆滨并没有停下梦想的脚步。他将在8月5日出发,去喜马拉雅山参加一个目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比赛。陈盆滨兴奋地说,这次,他希望挑战的是一个更高的难度。据了解,这次地点海拔从3000多到最高的5400,赛程是222公里,48小时关门,难度不仅非常大,而且完赛率也非常低,前几年大概只有九分之一的人能够完赛。

对即将到来的赛事,陈盆滨摩拳擦掌,信心十足。一次次地挑战,一次次创造奇迹。陈盆滨感慨道:有梦想,一定要脚踏实地赶快去做,要敢于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只有这样才能让生命绽放出最迷人、最极致的光彩。

关于名人如何励志的故事:贫穷的慈善家

作者:艾子垚

若有人问,做一个慈善家是不是需要很多钱?海南的爱心达人冯磊可以告诉你,不需要。冯磊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从事最苦最累的下水道疏通维修工作,尽管他很穷,却是海南爱心慈善界颇有名气的人。

十多年前,冯磊因为家庭矛盾,从山东只身来到海南谋生。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地方,冯磊深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在这里他做过农民、种过甘蔗、做过小生意,也替别人打过工,体会过各种生活状况,让冯磊也看到了许多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他开始反省过去在家乡的意气用事,和家人的矛盾。随后,他给家人打了电话,所有的矛盾迎刃而解。这让冯磊心胸更加宽阔。

2003年,海南女子吴海波因为误食醋精导致食管腐烂而无钱治疗的事情经媒体报道传遍了海南。冯磊从报纸上看到这一消息的时候,第一时间参与帮忙,他不仅自己募捐,还私下去探望吴海波。在吴海波得到大家的帮助病情好转后,冯磊还是坚持不懈地帮助她。有朋友不理解冯磊,说:“对于一个陌生人,你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何必还花这么多精力呢?”

冯磊答道:“帮人帮到底吧。既然做了好事,怎么能中途放弃呢?”

之后,冯磊在得知吴海波能够吃进流食后,又马上买了一个榨汁机给她送去。对此,吴海波非常感激,说:“我家里穷,可是你也不富有。你这样对待我,我真是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如果可以,以后我就叫你一声‘哥哥’。你就是我的亲哥,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冯磊高兴地答应了,直到今天,他们依旧情同兄妹。

正是这次助人的经历,让冯磊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常常对妻子说:“我们是物质上的穷人,却是精神上的富翁。”

2008年,冯磊开始学习上网。他总是到一些新闻网站和一些论坛浏览帖子。一旦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他总是耐心替别人解答问题。有时候,甚至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申明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他帮忙。妻子对此颇有微词,冯磊却笑着说:“没事,我们又没钱,别人占不到我们的便宜。我们助人为乐,上天也会庇佑我们的。”

不久,微博开始流行,冯磊便利用这个工具开始转发微博。开始,他只是单纯地抱着帮助别人的想法,把所有他看到的需要帮助的消息,通过微博一一转发出去。只是没想到,他的微博点击率逐渐攀升,最后竟然引起了海口媒体和海口网友的关注。

“@海口冯磊”,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微博账户,他却是一个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帮助别人的大好人。就这样,他每天都在转发消息。他的粉丝从1000人增加到2000人,从10000人增加到50000人——冯磊出名了。

现在有不少需要帮助的人都到他的微博上寻求帮助,他都会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除了帮忙转发微博外,他也会通过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2014年,他的工友因为突发疝气无钱医治,冯磊便把这则消息在微博中发出去。因为工友的妻子在几年前去世,他有一个5岁的女儿。冯磊想到自己在钱上帮不了什么忙,便提出帮助照看工友5岁的女儿,让工友安心治病。在冯磊的努力下,他的工友获得了海南医疗救助基金会发出的救济金。

如今,凡是冯磊微博上发出的消息,都有许多人帮助转发。正是因为冯磊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了更多的人去行善。而每一个受过冯磊帮助的人都成为了冯磊的好朋友,长久地保持着友谊。

不过,有的网友也对冯磊的热心提出了质疑,说他纯粹是博眼球,好让自己出名。但是更多的网友对此进行了反驳。其中一个网友在帖子上这样写道:“他没钱,没权,但是确实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他的出名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无意之举,那种发自内心的善良让他浑身带着光辉。他的出名不掺杂一丝金钱的因素,这比那些能一次就捐出几十万元的富人更加不易,他是倾其所有在做善事,就是一个贫穷的慈善家。”

关于名人如何励志的故事:0.38毫米的距离

那一年他去武夷山游玩,在一个拐弯处,与一辆突然出现的轿车相遇,结果撞上了路边的钢筋护栏。他轻微搽伤,撞碎的玻璃导致司机右眼失明。

这次车祸,给他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激发了他寻找改做汽车挡风玻璃的“宏图目标”,他决心做一片属于自己的下玻璃。

挡风玻璃中间有一层薄薄的胶片,这是一种PVB胶片,它的厚度是0。76毫米,是汽车玻璃中最贵的成本,每平方米约5美元。

那天在公司业务会议上,有人提出一个建议:“如果我们在加对销售不产生任何影响,岂不一举两得?他断呵斥道:”你减掉一半,这个厚度只能用于建筑玻璃,你知道0。38毫米的距离有多长吗?那是生与死的距离,客户的安全永远是第一!”¥承着这一理念一路走来,当那些贪图短期利润、不择手段赚钱的企业消失得无影无踪时,他的公司却从国内低端的汽车维修市场一直走到了国际市场,目前仅次于日本的旭硝子,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

他就是曹德旺——祖耀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总裁。

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策略、技术和创新的竞争,0。38毫米距离的背后彰显的是一种商业道德,这也是他胜出的关键。诚信永远是企业一种无法量化的竞争力,是企业经营的底线。0。38毫米既是顾客与商家的距离,更是做人“诚信”的厚度。

关于名人如何励志的故事:侯宝林

侯宝林是中国现代相声的一代宗师,这位中国相声第六代传人一生创作了《77号》《北京话》《醉酒》《新式马甲》等大量优秀的相声艺术作品。他的相声融强烈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于一炉,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在笑声中给人以教益,俗中见雅,平而能奇。他逝世20年了,但喜欢相声的人一提起他,依然赞不绝口。

杰出的人才往往是风雨泥泞逼出来的,侯宝林也不例外。他本是天津人,因为家中无力养活,1922年被舅舅带到北京,送给一户侯姓人家做养子,那年他只有5岁。他的养父是贝勒府的厨师,贝勒府名头很响,但其时已是民国时代,享用官府财政拨款的王公们远远不再像皇权时代那样富裕,对身边服务人员更加刻薄,养父收入很低,侯宝林只读了三年小学就不得不辍学。11岁时,侯宝林出外学艺谋生,最初是学京戏,拜阎泽甫为师,整天打杂、烧水、做饭、看孩子,同时,每天还到天坛溜嗓子,练“云手”、“起霸”等起码的京剧表演程式。后来改学相声,先后拜常葆臣、朱阔泉为师,在北京天桥、鼓楼等地当街头艺人。开始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忍饥挨冻,有一次甚至因交不起房租被房东赶了出去。后来有了些名气,北京、天津等地的戏院开始请他,侯宝林才获得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

或许是因为经历过极其卑贱的生活吧,侯宝林一生都能做到“卑己”。“卑己”跟自卑不是同一概念。自卑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卑己”是不管自己处于何种位置,都将自己放得很低,以赤诚、善良的心对人。抗战时,相声演员戴少甫在天津燕乐升平剧场演出,说了一段《打白狼》的相声。这个段子讲的是“我”——某司令率领人马攻打叫白狼的土匪,介绍自己手下有几个军长、几个师长、多少旅团长等,由演员中的“逗哏”说出这些人的名字,实际上说的都是演相声、变戏法、卖艺人的名字,“捧哏”的听完后问了一句:“你怎么尽带这些人?”“逗哏”的回答:“对,我就专带这些王八兔崽子。”当时天津的流氓头子兼汉奸袁文会认为戴少甫影射他与他手下的一帮“兄弟”,带人砸场子,并将戴少甫赶出天津,戴少甫贫病交加,不久离开了人世。戴少甫逝世后,一家人衣食无着。那段时间,侯宝林每次演完节目,都会在舞台上长跪大哭,讲述戴的往事。观众得知内情,纷纷慷慨解囊。通过这种方式,侯宝林为戴少甫的后代募集了大笔钱。

新政权建立后,相声艺术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众人对侯宝林的称呼也由“说相声的”变成了“著名相声艺术家”。地位变了,侯宝林依然还是坚守着“卑己”之心,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毫不保留地向他人付出自己的热情与善良。侯宝林的关门弟子师胜杰讲过一件往事。侯宝林晚年住在四合院,一天,师胜杰有事去找他。一进门,侯耀华告诉他:“老爷子上厕所去了,你等会吧。”那时家里没有洗手间,大家都是去胡同里的公厕。等啊,等啊,师胜杰等了20多分钟,侯宝林连个影子也没有。师胜杰担心师父出了什么事儿,就去公厕找。到了公厕,一个场景让师胜杰终生难忘:侯宝林单腿跪在地上,给一位老大爷系鞋带。那老大爷一只手拄着拐棍,一只手颤颤巍巍。师胜杰立马赶过去想代替师父做,侯宝林说:“好了,这点小事,用不着咱爷儿俩。”回家的路上,师胜杰问侯宝林:“师父,您认识那老人家?”侯宝林说:“不认识。我看他鞋带开了,他不方便系,我就去给他系了。”

面对侯宝林为他人付出的那份真诚、善良,说天地为之动容、石头为之开花或许有些夸张,但我相信再坚硬的心也会变得像棉花一样柔软。的确,侯宝林是“卑微”的,他做好事时的身体姿势都那么平民,然而,正是这种“卑微”让我们感觉到了他内在的高贵——为了他人不惜牺牲面子和身份的高贵。

一个人要走向这样的“卑微”并不容易。如果说侯宝林早年对戴少甫后人的倾情关照与自己贫寒的家庭出身有关,内里不无同病相怜的因素。在其晚年,当他大红大紫的时候,还能以这样的平常心对待别人,则不再是同病相怜,而只能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悲悯。同病相怜并不难,真正难的是一个人志得意满的时候依然愿意付出自己的悲悯。

因为这份“卑己”,因为这份内在的温热,侯宝林才赢得观众长久的尊敬!

搜集一些关于名人如何励志的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