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3篇

发布时间:2017-01-06 15:50

《论语》讲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书,不妨读一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

《论语》读后感篇一

我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论语》读后感篇二

2006年冬日的一个午后,偶然看到于丹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她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听后有点好奇,我迫切地想要看它、读它。

初识《论语》还是在学校的课本上,那时年少不知世事,觉得此文甚是难懂。看一年年月圆,赏一次次花开。而今的我,心境自然不同于孩童时代。工作中、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时候,看一段孔子的语录,思绪仿佛回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闭目沉思,不管古代还是现代,道理总是一样的。你曾经为朋友之间的争执烦心,难以释怀吗?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是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来证实这个道理:说一个老和尚把一个过河的姑娘背到了对岸,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却不敢问,强烈的好奇心在走出二十里地之后再也按捺不住,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姑娘过河,老和尚淡淡的告诉他,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道理很简单,孔子教会我们,以宽和之心待人,才能真正放下。然后,你的心境是才会轻松、愉悦。

结合目前的形势,企业正处于困难时期,我们仍像从前一样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却拿不到全额工资,或许有人会抱怨领导,抱怨我们的劳动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有市场必然会有竞争,当困难出现的时候,抱怨和猜忌解决不了问题,是在做无用功。《论语》里有个故事叫子贡问政,讲的是一个国家必须具备的三要素,足兵、足食、民信。如果必须去掉两条,只有民信不能丢,我们可以没有武力保障,可以缺少粮食,但是,没有了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才是最可怕的。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那么凝聚一个企业的力量应该绰绰有余了吧。把做无用功的精力拉回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精心操作,确保安全生产。除此之外,请你想想如何节能降耗,为自己的企业贡献一条金点子吧,人的能力有大小,再小也是一种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能走出困境。

窗外飘起了小雨,轻轻地跌落在玻璃上,有点冷,这样的天气,泡一杯浓浓的咖啡,捧在手心里,深深地吸一口,暖暖的,很贴心。在窗边的藤椅上坐下来,小心翼翼地翻开《论语》,每次解读,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有新的发现。

《论语》读后感篇三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 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读后感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