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7-02-16 09:58

哈佛是无数学子的梦想之地,在这里有很多励志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那么哈佛大学的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哈佛大学的励志故事

哈佛大学的励志故事:哈佛讲给新生的励志故事

文/蒋光宇

多年以来,哈佛大学的教授经常给新入校的学生讲下面的小故事:

奥斯勒是一位加拿大医生,他为了从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规定自己在每晚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不管忙到多晚,一概雷打不动。他天天读书,坚持了半个世纪,共读了8000多万字、1000多本书。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种血细胞。

格劳福特·格林瓦特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总裁。他每天挤出一小时来研究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并用专门的设备给蜂鸟拍照。权威人士把他撰写的关于蜂鸟的书,称为自然历史丛书中的杰作。

科尔是美国的一位数学家。20世纪初,在数学界有这样一道难题,那就是2的76次方减1的结果是不是人们所猜想的质数。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地攻克这一数学难关,但均未如愿。后来,在纽约数学学会的年会上,科尔通过令人信服的运算,成功地证明了这道难题。有人问他:“您论证这个课题一共花了多少时间?”他回答:“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多年以来,哈佛大学的教授经常给新生讲上面的小故事,以此来解释校图书馆墙上的一句名言:“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地成功,它来自严格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哈佛大学的励志故事:哈佛大学励志姐传奇故事

这位美国版励志姐名叫“道恩·落金斯(Dawn Loggins)”,居无定所,家境贫寒放在美国的语境下,便是生活在贫民区,父母都是瘾君子。在洛金斯的童年记忆中,烟雾弥漫的房间总是乱七八糟,就算她将房间整理好,用不了多久又会恢复到一片狼藉。她记不得父母从什么时候开始吸毒,只记得因为家里没有自来水,她和年幼的兄弟要走到公厕提水;她记不得有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只记得同样因为没水,几个月不能洗澡的尴尬;她记不得父母除了吸毒还做过什么,只记得在昏暗的光线下啃完一本本课本……

还有别人对她的帮助,老师同学帮助过她解决用水问题和看书问题,虽然只是送给她一些蜡烛和学校更衣室洗澡等小事,不过对于洛金斯来说,这一切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往往给人以富裕的印象,很多人以为美国就算有穷人,也不会穷到哪里去。事实却刚好相反,美国不但有穷人,甚至其穷到让人想象不到的地步。不管在家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说法似乎都没错。只不过,洛金斯的早当家不止停留于赚钱的阶段,她握到了改变命运的另一根绳子--读书和知识。在高三那年,被父母遗弃后,她勇敢地走上了这条路。幸运的是她遇上了好人,有人愿意收留她。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洛金斯很聪明,成绩拔尖。从这一点上看,洛金斯并不是被上帝遗弃的孩子。不过也得配合她的顽强的意志力才铸就了通往成功的道路。洛金斯的故事几乎具备了励志教材的所有元素--主角悲惨的命运、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一路伸出援手的陌生人。这样的励志故事发生在美国,从侧面打破了美国人都很富有的迷信和死板印象。

美国是不是世界人民的天堂?对此我一向持怀疑态度,别看他们经济发达、教育先进,但贩毒、抢劫、谋杀等安全问题依然充斥在美国的大街小巷,尤其在贫民区,因为贫穷导致的问题似乎更多。贫民区和富人区几乎是贫富差距的缩影,切实的反映了贫富差距是世界问题。

可是美国无疑是励志的,但从她的历史,短短几百年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国,已足够励志。再看美国人,我说的不是好莱坞大片里Super hero般的人物,而是每一个平凡的美国人,他们改变现状的勇气和信心。就拿洛金斯来说,她自述自己从小见识了丑陋的一面,吸毒的人群,被遗忘的人群以及各种困顿。她对自己说,我绝对不能成为和父母一样穷困潦倒的人。从她暗下决心到实现梦想,用了很多的时间。当哈佛的录取通知书摆在桌前时,不知道洛金斯心中作何感想。但和中国一样,在美国本地,洛金斯的故事同样激励了许多人。人们为她打动也为她祝福,在哈佛全额奖学金下,洛金斯终于不比担忧学费从哪里来。她脸上挂着的自信,会帮助她度过愉快的大学生活。

实际上,洛金斯并不是第一位励志姐,很多年前一部《风雨哈佛路》便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畅销书,后来甚至改编成同名电影。影片中的女主角莉斯经历的故事几乎和洛金斯如出一撤,同样的贫民区背景,同样的父母吸毒,同样的被父母遗弃,同样的聪明好学,同样的从艰苦中考取了哈佛大学。那本书和如今的洛金斯一样,成为励志的经典。

天堂是人们死后才去的地方,虽然没有人证明它的存在,却依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向往;而哈佛这座学习的天堂,虽然难以攀登,但总归是存在的。但愿洛金斯的故事可以激励你,只要你肯付出,就能抵达心中的天堂--不管是清华北大,还是哈佛耶鲁;不管是国内名校梦,还是美国留学路。记住没有到不了的天堂。

哈佛大学的励志故事:哈佛商学院流行励志小故事

一位贤明的父亲和他7岁大的儿子整理后花园,他们遇到了一块埋在土中的大石头。父亲觉得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于是他要孩子自己将大石头移开。孩子推了半天,石头仍然不动,就聪明地在旁边挖了个洞,找来一根木头插进洞中,把另一块小石头垫在底下,使劲地往上撬,但大石头仍纹丝不动。显而易见,以他的力气是不足以搬动大石头的。

孩子告诉父亲他搬不动,父亲在一旁看得很清楚,但仍冷冷地说你要尽全力。这一次,孩子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小脸都憋得通红,到后来将整个身体的重量都压在木头上了,石头仍纹丝不动。孩子大喘着气,颓然坐下。父亲和蔼地走到他身边,问道:“你确定你真的用尽全力了吗?”孩子说当然用尽了。这时父亲温柔地拉起孩子的小手说:“不,儿子,你还没有用尽全力。我就在你旁边,可你没有向我求援。”

职场感悟:

时代发展到今天,要想成功,最快速的办法就是寻求成功者的帮助,并与对方齐心合力共同完成。完美的互援与合作永远不能被忽视。

哈佛大学的励志故事:80后女孩从流浪女到哈佛博士

近日,一位名叫莉兹?默里的美国“80后”女孩,感动和激励了美国甚至英国的千万民众。她的父母因吸毒去世,从小便无家可归,但残酷的命运并未令莉兹屈服,经过不懈努力,她最终创造了从流浪女到哈佛博士生的人生奇迹。日前,她的自传《破晓》正式出版,受到了英美书评人和读者的追捧,还被好莱坞改编成了电影。

曾拿一管牙膏当晚饭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莉兹1980年出生于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贫民窟,父母曾是嬉皮士,后染上毒瘾,生活无以为继。从小就被父母忽略的莉兹早早辍学,8岁时不得不上街乞讨。为了生存,她和姐姐有时候不得不偷东西吃。她回忆说:“那时我们吃冰块充饥,因为吃冰块可以体验‘吃东西的感觉’。我和姐姐还曾分享一管牙膏当作晚餐。”

在《破晓》一书中,莉兹写道,她三四岁的时候就亲眼目睹父母天天吸毒,并将所有救济金用来购买海洛因和可卡因。“我知道,爸爸妈妈一起享受着一些奇怪的嗜好,但他们都躲躲藏藏,不让我看。”

为了筹措毒资,莉兹的父母偷走了她准备过生日用的零钱。为了过一把毒瘾,他们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有一年,母亲甚至将教会送给他们的一只火鸡卖掉,去买毒品。

在莉兹15岁时,母亲得了艾滋病,不久便撒手人寰。她的父亲也很快去世,同样是死于艾滋病。可怜的莉兹和姐姐从此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姐姐莉莎获助,每晚在朋友家的沙发上过夜,而莉兹则流落街头。她睡过地铁、隧道和街头长椅,经常受到其他流浪者的欺负。莉兹坦言:“我曾是你们避而远之的流浪者之一。”

“有朝一日,我能搞定生活”

虽然生活坎坷,但莉兹并没有放弃希望,她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到学校,接受教育。于是,她在17岁时决定重返学校。

莉兹说:“当时我穿着脏兮兮、散发着臭味的衣服,一家家学校去申请入学的情景,至今仍然难以忘记。”她的顽强终于打动校方,莉兹被一所中学录取,进入一个两年毕业的高中加速班。她还得到了一位“伯乐”老师的帮助。这位老师曾带着包括她在内的前10名尖子生参观过哈佛大学。莉兹深受激励,决心要努力学习,进入哈佛大学深造。

很少有人能体会莉兹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心血。虽然依旧缺衣少食,虽然每晚仍要露宿街头,只能在马路边或楼梯角借着路灯看书、做作业,但她却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最终,莉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高中四年的课程,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并获得《纽约时报》1.2万美元的特殊奖学金。莉兹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人们纷纷慷慨解囊,筹集20万美元资助莉兹完成学业。去年夏天,莉兹获得了硕士学位,并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课程。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莉兹说:“我妈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总有一天,生活会好起来’。我也经常告诉自己‘有朝一日,我能搞定生活’。当我看到母亲无法实现梦想,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决心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莉兹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都曾接见过她。

如今莉兹除了上学外,主要工作是给青少年做演说,告诉孩子们如何抵制毒品的诱惑,激励他们不要被困难吓倒,不要把儿童时期的苦难当作自己随波逐流的借口。

【延伸阅读】网传哈佛大学图书馆二十条训言

哈佛的办学理念并不深奥,这从她的校训就可以看出来。早期的校训(1643年)只有一个拉丁文的单词“VERITAS”,意为“真理”。 1650年改为 “荣耀归于基督”(In Christ Gloriam),1692年为“为基督•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 [1692])。后来哈佛大学又选了一句拉丁语格言作为她的校训:“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Amicus VERITAS.”英文含义为“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意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

友”。很明显,该校训的关键词还是“VERITAS”。

哈佛大学的老师经常给学生这样的告诫: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候。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三十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七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哈佛学子接受了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这些问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

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二十条训言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短短数语,引发深思,给人启迪。

1. You'll have a dream if you have a nap now; Your dream will come true if you study now.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Today which I leave uncultivated ,is precisely the next day begged by a person who perished yesterday .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The time when you thought to be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Don't drag the thing of today till tomorrow.

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The pain of study is temporary,while the pain is life-long if you learn nothing.

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As for study, people are not short of time, but of diligence.

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 but success does arrange the position.

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whole life. But, since the part of life - studies is unable to be conquered, what can you make?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One can taste the feeling success only when he be more diligent than others.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Nobody can succeed casually,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 self-control and perseverence.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Time is passing.

时间在流逝。

13. The dripping saliva now, will become the tear of tomorrow .

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One should study like a dog and play like a gentleman.

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If you dont walk today, you will have to run tomorrow.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 People who invest for the future are loyal to the reality.

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The level of education represents the income.

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The day will not be able to come back again.

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Even at the present, your competitor does not stop turning the page.

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No pains, no gains.

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哈佛大学的励志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