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核心维度的中美文化差异研究论文
文化维度是荷兰国际文化合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塔德及其同事在对文化因素进行定量研究时采用的概念。1980年,霍夫斯塔德在调查66个国家的117,000位IBM员工的工作价值的基础上,发展出基于西方文化的四个文化维度,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刚柔性。在随后他和Bond 确立了第五个文化维度。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文化核心维度的中美文化差异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基于文化核心维度的中美文化差异研究全文如下:
一、引言。
Hofstede(1980)[1]认为,如果人的大脑是“硬件”的话,那么,文化就是“思维的软件”,因为它是“如此自然,以至于只有当人们真正遭遇到其他文化时才能意识到这种差异”。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2]。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著名电子杂志 《电子世界》 进行了一次题目为“什么是全球市场成功的最大障碍”的企业咨询,对法律法规、价格、信息、语言、交流、外汇、时差和文化差异这八个因素进行选择,其调查结果显示,文化差异是最大的障碍。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推动力”,相互间经济合作、投资发展和贸易往来增长迅速。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中美双方管理者不能回避如下问题:中美之间的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如何产生的?中美文化差异又是怎样通过文化冲突表现出来的?实现跨文化有效管理的路经是怎样选择的?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是怎样重塑的?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价值观的员工是如何沟通和交流的?通过何种方式或手段实现跨文化有效管理的目标?要回答如上问题,首先就要了解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到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二、文化核心维度的构成。
1. 文化显性维度。
探讨文化,离不开语言,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 Sapir(1921)[3]在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一书中写道:“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他认为语言是一种非本能的、后天形成的“文化”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非本能地使用自发创作的符号沟通思想,表达情感和愿望的交际手段。Brown(1994)[4]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Nida(1998)[5]则认为语言和文化都是符号,表达着我们在语言中所说的任何事情的含义,或者外延或者内涵,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语言和文化关系,可以说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在 Hofstede 的洋葱理论中,洋葱的最外表的一层象征物(Symbols)层中,就包括服装、语言、建筑物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也可以借用冰山理论来解释,在文化冰山理论中,如果说冰山就是整个文化的话,那么语言就是水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它反映着水面之下那一部分的内涵,也就是说,语言是整个文化体系中最为外显的部分,但是又是整个冰山的一部分。在 GLOBE 文化维度测量中,House,R.J.等人将瑞士分别以英语为母语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受试者分两次测量,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正是因为语言是用来定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致“[6,7]。因此,在研究中美文化差异时,语言的差异作为文化的显性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文化隐性维度。
Steers,R. M. 和 Nardon,L. 于 2006 年 在 《Managing in theGlobal Economy》 一书中,提出了与全球经济中的社交和商务实际相关 5 个问题[8],这 5 个问题是:
(1) 人们如何看待他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他们的目标是控制或掌握周围环境还是与之和谐共处?
(2) 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什么?个人和集体?社会如何组织集体行为?
(3) 权力和政权在社会中如何分配?这种分配是基于等级制与平等的概念吗?关于平等和特权的社会信条是什么?
(4) 为了规范行为,与其他因素,比如个人关系或不同环境下的独特情形相比,社会认为法律、法规、政策和正规程序有多大重要性?
(5) 人们在社会中如何安排时间来执行工作与非工作活动?人们是以线性还是非线性方式来进行工作?
根据上述五个问题,可将各维度的含义进一步分析如下:
第一,与环境关系: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社会层面来看,人们如何看待周围世界?如何看待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他们的目标是控制周围的环境还是与外部环境和现实和谐共处?
第二,社会组织:指的是个人为中心还是集体为中心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基本构成是什么?个人还是集体?社会如何组织集体行为?
第三,权力分配:指的是社会中权力与权威的分布。主要关注社会中权力与权威是如何分布的?这种分布基于等级制度还是平等主义?关于平等和特权的社会信仰是什么?
第四,规则导向:指的是个人和社会控制机制以减小不确定性。社会如何通过成员的行为来确保可预见性?主要依赖一致应用的规则、政策、法律和社会规范来实施控制还是更多得依赖个人联系纽带和独特环境?关系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为了规范行为,与其他因素,比如个人关系或不同环境下的独特情形相比,社会认为法律、法规、政策和正规程序有多大重要性?
第五,时间模式:指的是对时间和工作的安排与利用。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如何组织和管理时间以安排工作活动和非工作活动?人们以线性还是非线性方式来完成工作?时间节奏如何?
3. 文化核心维度构成。
综上所述,对于文化的理解,可以从文化的显性及隐性角度来分析。显性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外在表征,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方式,比如语言、色彩、标志、空间等,是容易被对方所感知与获得的;而隐性文化则指的是文化的内在核心部分,通常是隐藏在文化表层之下,不易被对方所感知,需要一定时间与实践的积累或者后天努力才能获得的,又称为根基文化。文化就如同一朵花,其中土地之下的根茎属于文化的隐性部分,土地之上的部分为显性部分,开出的花朵,长成的绿叶等,都属于显性文化。文化的显性特征采用沟通这一因素加以分析,其中语言属于花朵部分,可以称之为主文化;非文字语言沟通,如色彩、标志、体态语等其他部分属于绿叶,为次文化。文化的隐性特征则是从文化的核心维度来探讨,即不同文化的权力分配、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时间模式以及规则导向五个层面,见表 1 所示。
三、中美之间文化差异体现。
1. 文化显性差异。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所以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人类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沟通要恰当地运用语言,因为语言是沟通的主要工具和人类最主要的沟通方式。语言就是力量,语言哲学有个概念叫”话语霸权“,所指的就是语言的力量。按奥地利心理学家 Alfred Adler(1907)[9]的说法,人终生需要和其他人来建立合作的关系,而统治人类,需要通过语言的方式。人是通过语言的交流,通过语言的方式建立起来政治体制,建立起来整个社会模式等。
跨国经营企业中最常见和最公开化的文化差异,就是来自行为者双方的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达方式所含的意义不同而引起的差异。这些表达方式通常是通过语言、神态、手势、表情和举止等表现出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相同的文化符号可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因为文化不只限定了谁与谁交谈、交谈什么、沟通如何进行,而且它有助于确定人们如何译码、他们拥有的信息的意义、条件与情景。在这种条件与情景下,不同的信息或许被发送、注意及翻译,或许不被发送、注意与翻译。事实上,我们拥有的所有沟通行为都较大地依赖于培育我们的文化。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沟通中,英语总是潜在的阻碍,对那些英语为非母语的说话者面临的挑战更大。不仅仅是因为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发音等的区别,主要在于英语和汉语的词汇、语法及句子结构等不对等现象。
美国在华的跨国公司中,往往两种语言都在运用,但是有时候,英语使用的比例更大一些。如果英语不能够流利掌握并运用,那就很容易被忽视,很多中外合资企业或外国独资企业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在外企工作的中国员工总感觉自己没有”话语权“,抢不到说话的机会,常常是自己的话还没出口,外籍员工已经先把说话的机会抢走了。因为说话是在上司 (通常是外籍人士) 面前表现自己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失去说话的机会就意味着在上司心目中得分会低,评价会差,以后加薪或晋升的可能性就缩小。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如果始终听不到来自不同文化员工的声音,也对公司无益。因为作为跨国公司,要在各地都运作顺利的话,必须充分利用本地人才的智慧。
所以,沟通不畅,语言是最大的障碍,而英语为非母语的说话者,往往又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英语为母语的说话者,思考过程用英语进行,信息反馈到大脑时也是英语,对于英语语言之间微妙之处或者俚语、俗语的使用都能深入体会其真正含义,因此,信息总是能够被清晰而有效地传达并接受;但是针对英语为非母语的中国说话者来说,思考时使用汉语,需要表达时,信息首先需要在大脑里进行翻译转换,这期间还要受有限的词汇量所约束,等到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还要考虑词汇选择、语法转换、语气使用等等。因此,时间上就存在”滞后性“。而且由于对语言所内涵的文化背景以及引申含义等的不能达到充分理解,故信息不能总是被清晰明确地理解,有时还会造成歧义现象。
2. 文化隐性差异。
(1) 与环境关系。
掌控导向 vs 和谐导向。掌控导向:控制自然,集中于改变或控制自然和社会环境,在追求个人和集体目标时强调竞争,喜爱变化和不容置疑的创新,强调物质拥有是成就的标志,强调自信、积极、阳刚 (男性化解决方法),倾向于以绩效为基础的外部报酬。和谐导向:与自然和谐相处,集中于生活在和谐氛围中,随自然和社会环境而进行调整,关系比成就重要,强调社会进步、生活质量和他人福利,保护传统,对改变持怀疑态度,强调经济、和谐、谦虚,强调被动、消极、阴柔 (女性化解决方法),倾向于论资排辈的内部报酬。这一维度主要分为和谐导向和掌控导向。
在比较中美两国与环境的关系中,分析这一维度对中美两国的差异时,主要从人与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寻求改变和控制或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和谐生活入手。美国人专注个人奋斗,喜欢竞争,而中国人则重视和谐,正如钱穆先生说:”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认为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力量更强,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的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剂。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注重和合,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和谐导向:被动、不积极、集中于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适应环境、强调社会关联、和成就相比更看重关系、小心谨慎、对改变持怀疑态度。
美国———掌控导向:决断性、前瞻性、喜欢竞争、追求个人目标、偏好于绩效回报、高度重视物质财富、变化导向。
(2) 社会组织。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相信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个人认同,集中于实现个人目标,制裁加强独立和个人的责任,以合同为基础的协议,倾向于低语境交流(直接、坦率) 和个人决策。集体主义:以集体为中心,相信通过集体成员取得个人认同,较之个人权力相比更愿意保持社会和谐,集中于实现集体目标,制裁加强集体规范的一致性,以关系为基础的协议,倾向于高语境交流 (间接、敏感) 和集体决策。
这一维度主要分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主要强调了个人和组织的作用:社会关系强调个人权利和责任还是小组目标和集体行为。如前文所述,集体主义是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关键时刻,”舍弃小家为大家“;中国人具有妥协甚至中庸的民族性格;讲求以”和为贵“的统一与和谐,善于运用平衡、协调解决冲突和对立;重视伦理与道德,讲究等级秩序;推崇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鄙视个人主义和享乐思想。而美国的社会文化以个体为基本单位,在美国,人们强调自我与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控制力等。
中国———集体主义:以集体为中心、主要对家庭和组织忠诚、集中于集体目标、加强团体规范一致性、倾向于保持集体和谐,关系定位协议、高语境交流。
美国———高度个人主义:个人先来、坚定相信个人职责和控制力、加强个人责任、对他人低信任度、协约关系、低语境交流。
(3) 权力分配。
等级制度 vs 平等主义。等级制度:中央集权制,相信权力在社会中是按照等级分配的,相信最终权力的归属和继承在机构内部,强调纵向组织和专制与集中,强调领导者地位,接受权威,不愿意质疑权威。平等主义:分散集权制,相信权力在社会中应该相对平等分配,相信最终权力在人民内部共享或经选举,强调横向组织和参与决策,强调谁是最合适的,拒绝或怀疑权威,愿意质疑权威。这一维度主要分为等级制度还是平等主义。主要关于社会中的权力分配:一个社会中权力是等级制分配的还是更平等和参与形式的程度。
实际上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权力距离,中国伦理文化的基本架构是儒家学说,而三纲五常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尽管现代社会有时出现少数”子为父纲,妻为夫纲“的现象,君为臣纲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文化是巨大而深远的,在一定程度上距离和等级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处处规范着人的行为,并引导着人们的奋斗目标,即向更高的等级奋斗。而美国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人与人的平等是美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例如美国小孩对于长辈的称呼一般就是直呼其名,这在美国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在中国则是无法想象的,因为这将是不孝顺、不懂事、大逆不道的。[论文网LunWenDataCom]
中国———等级制:权力大小与等级相关、政权居于制度中、强调垂直组织、偏好专制独裁决策、强调谁是领导、对权力高度尊重。
美国———适度平等:对民主原则和平等权利的强烈规范、偏好参与决策制定、基于水平选人、拒绝专制独裁、愿意质疑权威。
(4) 规则导向。
规则本位 vs 关系本位。规则本位:个人行为应该很大程度上受规则、法律、正式政策、标准操作程序和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并遵守的社会规范制约,强调法律合同和保存细致的记录,破坏规则的容忍度低,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标准。关系本位:尽管规则法律很重要,但是在运行和强制执行中受重要人物或特殊环境影响而需要灵活性,强调人际关系和信任,不重视对记录的保存,破坏规则的容忍度有节制,决策经常取决于主观标准。
这一维度主要分为规则本位还是关系本位。主要关于规则的相对重要性,行为受规则、法律、正式程序的规范还是受其它因素比如独特的环境和关系的影响的程度。正如前文关于中美两国文化特征里面所谈到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重视关系的国家,人们习惯于依赖”关系“来得到自我的利益,而在美国,人们依靠规则、法律,强调彼此的合约,尊重合约和约定,对美国人来讲,世界是由事实,而不是概念组成的,他们的思维是归纳式,由事实开始向理论发展。美国人更热衷于搜集事实和数据,更看重经验和观察的方式。
中国———关系基础:在社会水平上,中国广泛使用规则和政策来降低不确定性;在小组水平上个人交流和关系更重要,规则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影响力人物的控制。
美国———规则基础:使用规则和政策来降低不确定性、高度需要确定、做事依靠书本、打破规则低容忍度、强调法律合约和记录、客观决策。
(5) 时间模式。
单一时间取向 vs 多重时间取向。单一时间取向:线性时间,对个人任务连续性关注,对工作、计划和职责履行专一,精确的时间概念,守时,以工作为中心,对工作和组织承诺,工作与私人生活分开,工作方法集中耐心。多重时间取向:非线性,多个任务同时关注,对工作、计划和职责履行交互进行,时间概念灵活,经常迟到,以人为中心,对人和人际关系承诺,工作与私人生活混合,工作方法有时不集中耐心。
这一维度主要分为单一时间取向还是多重时间取向。主要是指人们对于时间感知与任务,关注人们对于一次完成一件任务的线性时间还是同时完成多件任务。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崇尚回归自然,回归过去,重视历史,主张以史为鉴;此外,”性本善“论也使中国人容易向后看,意味着向善的本性复归。因此,中国人重视和眷恋过去,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穷源。美国文化中的时间取向属于很典型的单一时间,时间计划性强,不易改变,随意性很弱,只有在极大地意外事件,比如地震、恐怖袭击、突发的事故等难以预料的情况下才有所调整。美国文化中对时间的安排比较明确,针对要点,比如,在学校,教授们往往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都做好了下学期或下学年的时间安排,有时甚至精确到小时,若是要跟教授探讨会面,提前几个月都可以预约。与中国人的”经验(经历) 驱动“相反的是美国人的”计划驱动“,美国人不太习惯像中国人那样花许多时间在回顾过去上,但他们对制订计划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回顾过去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展望未来,对未来作好打算和计划才是明智之举,因为未来才是具体而实实在在的。
中国———适度多重时间取向:同时关注几个目标、非线性方法、相对时间概念、工作和个人生活相结合、耐心、个人关系强有力的承诺。
美国———单一时间取向:线性组织工作活动、高度工作集中、不耐烦、工作和个人生活分开、活着是去工作。
四、中美文化重叠现象分析。
在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时,还要注意文化发展的动态特征,尤其是文化”重叠现象“的产生,因为文化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事实上,在各种文化中都会发现文化之间动态变化的差异。比如,人们习惯于将美国定位于高度个人主义国家,将中国定位为高度集体主义国家,但是,也有许多集体主义的美国人,同样,也有很多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因此,在文化中,就容易产生”文化重叠“现象。”文化重叠“现象指的就是在两种文化的交互影响下,其本身原有的独特的特征已经逐渐不明显,取而代之的则是文化的融汇现象,比如,一项针对青年中国经理人和美国经理人的工作价值观定位的两阶段调查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在集体主义倾向上有很强的一致性,中国大都市的高管人员的价值观可能持有与美国高管人员类似的价值观,但仍旧在文化上看重家庭安全 (嵌入性) 和尊重上级 (层级性)[10]。
这些研究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文化的动态发展特性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力,表明文化重叠现象已经在如今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并且继续发展,并且不仅仅存在于个人主义倾向与集体主义倾向的研究中,同样的,关于时间取向问题,许多国家都是单一时间取向和多重时间取向的混合体,中国也是如此,也在逐渐由多重时间取向过渡到单一时间,并且两种时间取向相互影响。由此可见,文化重叠现象属于动态发展现象,随着时间的变化,文化也处于不同的相互变化、相互影响之下。
首先,文化价值观和信仰是人们做决策时的核心,人们根据价值观采取行为,价值观就是他们认为和相信重要的东西。其次,文化价值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整个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文化价值观也在随之变化,中国社会如此,美国社会也是如此,但是,这种变化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因为人们在儿童时代所接受的价值观比较持久,但随着一个人的教育水平不断增加,视野不断扩大,周围环境的不断改变,之前的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图 1 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例,形象地表现出中美文化重叠现象。
五、结论。
美国经济学家 David. A. Felix 指出,几乎所有的大型跨国公司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忽视了文化上的细微差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 Peter Drucker 也认为,国际企业其经营管理 ”基本上是一个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多样性相结合的统一管理。“文化差异是许多跨国公司入土中国后战败而归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认为,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度运营,最大的挑战就是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的根本在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今后一段时期,跨国公司在中国会面临更大的文化差异挑战,使基于在华跨国公司暴露于文化差异中的机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跨文化冲突会全方位影响其经营运作,跨国公司对其在华投资的系统化管理也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文化并不是静止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在各种文化中都会发现文化之间动态变化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其母国与中国之间”文化距离“较远、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差异较大的欧美跨国公司来说,在中国投资经营逐渐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大大降低了这些差异中所蕴含的风险,这使得跨国公司的进入方式从当初基于规避风险的合资企业方式转向了基于全球战略的独资企业方式。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文化重叠“现象,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要变不利为有利,最大限度地在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管理,尽可能地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经营和运作的障碍,实现跨国公司效益的巨大提升。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管理的影响属于双重性质的,文化的差异性在企业管理中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加多样的管理风格和更加丰富的管理思想,因为文化差异除了可能带来摩擦与冲突外,也能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客观对待文化差异,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夸大化,正确认识和理解跨文化冲突,处理和化解跨国公司管理领域中的跨文化冲突与摩擦,实现跨文化管理的协调一致性,是跨国公司借助海外市场收获母国与东道国双赢或多赢结果的最重要选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美国在华跨国公司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正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重视文化冲突带来的影响,全面实施科学有效的跨文化管理。同样,对于要走出国门,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重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基于文化核心维度的中美文化差异研究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