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植树节手抄报

发布时间:2017-03-19 12:44

森林危机的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森林在人类的生活、经济活动和生态平衡中所起的作用。世界各国大力植树造林,并纷纷确立植树节,借以宣传倡导。各国植树节前后的造林活动在具体做法上各具特色,其中日本、美国的做法尤其值得我们借鉴。下面是由小编給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植树节手抄报,大家动起手来把! 希望能够幫助你们:

一年级植树节手抄报:植树节的怀想

3月12日,植树节。为纪念中山先生而立的这个日子,记得小时候每当此时,班上都要组织活动,扛树的,挖坑的,提水的,忙个热火朝天。看着栽下去的小树苗,那个盼呀,多希望它能快快长大,长成参天大树。许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那些曾经的小树苗有的真长成了大树,但更多的却没了踪影。其中有的很快就断了枝头,秃秃地在风里摇摆,白忙活了,来年重植吧,当时就知道。就这样年复一年,待到上次再回到当年的小学时,我的确不知道面前的大树,都是什么时候栽下的。

一年级植树节手抄报

关于植树节的手抄报图片

历史却在不容置疑地大步向前。二十多年的光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从12%提高到18.2%,并且向20%的目标继续推近。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人工造林创造了一项世界奇迹。回顾往事,不禁令人感慨,想当初,年少的我们植树时抱有那样的激情,就是为了能早日绿化祖国,而当如今已取得如此伟大的业绩时,我们又在做什么,是否能做到坚持每年一度的植树行动,或者说,即使做了,却依然保持着曾经的激情,而不是敷衍应付?

许多时候并没有。植物节成了一种纪念,或者记忆,没有化为自觉、自为的实际行动。其实从植树节里,我们更应能窥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

无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好,还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也罢,它们蕴藏的都是同样的精神。植树,更重要的是在心中植下一棵树。这棵树,不会因风霜侵凌而夭折,不会因烈日暴雨而枯萎,也不会因亭亭小荫就沾沾自喜,进而放松看护管理,而是要向上,一直向上,长成没有阻隔、没有止境的大树,直刺蓝天。

与树为伴,如临君子。树包含自我奋进的精神,同时也是良师益友。古人从来爱树,惜树,《诗经》里就有“树之榛粟,椅桐梓漆”的句子。种桑植梓,桑梓因而成为故乡的代称。人们植树种树,除了满足生产生活等基本需要外,内涵也很丰富。

一年级植树节手抄报

关于植树节的手抄报图片

陶渊明爱柳,屋后植柳树五棵,自号五柳先生。林逋爱梅,自称梅妻鹤子。杜甫喜桃竹,写有“平生憩息地,必种数杆竹”。放旷的东坡,筑起一道烟霞如林的苏堤。文人爱植树,一方面在于怡情养性,另一方面更在于将树作为虚静的观照和沉默的力量,以之来激励警策自己,松为百木之长,“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古往今来,吟颂松的诗章何止万篇?

植树的意义远不止这些。鼎鼎大名的左公柳,饱含的更是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团结力量和勇御外侮的民族精神。“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新中国之前最壮观的植树史,左宗棠,这位统帅三军的儒将,一旦坐上战马,树就变成了利剑武器,赋予出从未有过的宽广涵义。一个人,一棵树,一群人,一片森林。像树一样生长,像树一样屹立。从环境方面而言,挑战自然的任务依然艰巨,“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声音犹在耳边;从精神方面来说,要在心里种下一棵树,现在,以及未来。

一年级植树节手抄报:历史植树故事

一年级植树节手抄报: 隋炀帝为柳赐姓

隋炀帝下扬州时曾诏谕民间在运河两岸栽柳,还赐柳树姓“杨”。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柳树为“杨柳”。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一年级植树节手抄报: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一年级植树节手抄报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