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职称论文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播职称论文,仅供参考!
传播职称论文篇一
结合传播理念进行对外传播
[ 内容 摘要] 提高传播理念,扩大国际 影响 ,是对外宣传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当前西方媒体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报道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偏见和误解。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种种对策:净化民族语言,扩大本国语言在世界上的影响;“外外有别”和“针对性”;对外宣传品的编辑制作实现规范化、产业化;树立“大众受众观”,面向细分化市场,细分化受众;注意用语习惯;用客观手法报道……以上理念和做法,将为外宣工作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 传播理念 对外宣传 危机 对策
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和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之后,我国对外宣传进入所谓“解妖魔化”后的新 中国 的 时代 。在新的国际关系和新技术的条件下,对外宣传工作者要清醒认识到,对外宣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必将越来越艰巨。对外宣传包括 政治 、 经济 、文化各个方面,而文化是“人类 社会 历史 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对外宣传从广义上讲,其实就是宣传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形象。而在今天,大众传播媒介是树立形象不可忽视的重要武器。提高传播理念,扩大国际影响,是对外宣传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危机及理性思考
首先让我们从传播 理论 的角度 分析 一下当前的危机。美国传播学家马尔姆·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正式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实践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性丑闻在各大新闻每体上占据显著地位长达数月之久,可谓是议程设置的一个鲜明案例。
开舆论学新河的李普曼认为,人们的行动越来越不依赖自己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而是对 现代 传播媒介传达的无处不在的“虚拟环境”的反映。①媒介是世界上最大的传声筒及最好的洗脑系统。这些机构每年生产几十亿个词,成千上万的书籍,数百部教学片和记录片,昼夜不停地去影响他们的传播对象,去主宰他们的精神生活,在传播媒介上传播了媒介关于生活的重要解释。而受众在没有觉察到是在 学习 的情况下,从中吸收了很大部分内容。这种传播理念反映在宣传上是一种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
众所周知,美国广播电视节目主要依赖于卫星传输。在旧金山湾区,华文广播节目中有49%来自大中华,而另外51%节目立足于本地及全美。来自华语地区的卫星传送的广播节目中,67%来自 台湾 ,16%来自大陆,14%来自香港,另外近4%来自新加坡。华文电视比广播更依赖卫星传送,电视节目中88%来自华语地区,其中49%来自香港,26%来自中国大陆,24%来自台湾,另外1%来自新加坡。②
如果说在美国市场中,我们的宣传还做得不够,那么在英国,情况就更差了。英国威尔士大学高级讲师杰夫·格兰姆讲过这样的话:“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国,穷国,又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对中国的人权记录应当持理解的态度。”这是黎信先生听过的对中国人权 问题 的最高评价。由于这种态度,这位讲师还被人讥笑为“中国说客”(China Lobbyman)。
笔者接触的英国教师和学生中,对中国都存有偏见,或者说,是对中国很多方面不理解。他们承认中国经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在人权、西藏、计划生育等问题上对中国持不公正的批评态度。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英国著名新闻学者菲利普·冈特(Philip Gaunt)对美联社、英国新闻协会,法新社3家西方大通讯社及3家地方性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作了调查。之所以选择3家地方性报纸是因为地方报纸较少受到国家利益、政府等因素干扰,报道更客观一些。调查结果是:对国际政治的报道,3家通讯社和3家地方报纸分别占国际报道的30.9%、23.4%、34.1%和34.5%、30.8%、27.5%;对犯罪和暴力的报道分别为8.3%、11.3%、7.8%和15.2%、15.9%、13.0%。其他对国际经济、社会问题、 自然 灾害、恐怖事件等的报道也大同小异。③
再看一组资料:
赫伯特·甘斯在1979年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新闻周刊》和《时代》进行调查后,列举了经常性报道题材:
美国的外交活动
直接影响美国的境外事件
东西方政治关系
在欧洲皇室中拥有特别利益的首脑更迭
急剧的政治冲突
自然灾害
国外独裁统治者的暴行④
而这些题材在西方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中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对第三世界的报道中就更为明显一些。在西方报纸中很难看到 发展 中国家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而灾害、饥饿、犯罪、内乱和政局不稳成了西方通讯社和报纸对第三世界国家新闻报道的重点。这些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偏见和误解,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形象。⑤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议程设置的功效了。从国际关系角度来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50年间可谓“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这种提法似乎已经过时,可是,相信去年5月在科索沃危机当中北约对中国的表现会使很多对西方抱有幻想的中国人警醒。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平演变”战略和分化的政策,表现在媒体报道中就是对中国的攻击、歪曲、误导、甚至蓄意编造。在1922年问世的《舆论学》一书中,李普曼运用了柏拉图的洞穴的比喻进行类比。这种理论认为,一生都被束缚在洞穴里的人,便把他们所看到的影子想象为真人。这样,长期陷在西方媒体议程设置的汪洋大海中的西方人士想要客观了解中国情况的客观可能性很小。
此外,前面所说的精神产品市场中,中国的对外宣传机构和西方传媒之间实力对比悬殊,中国的精神产品在数量、覆盖、信息量、推销力度和影响方面,在西方的竞争力不大。有资料显示,在国际新闻传播当中,西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合众社、法新社发的稿件占国际新闻稿件的绝对优势。国际信息的传播方面,西方流向东方是显而易见的。而我们的新华社,尽管国家在困难的条件下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但实力和成果 目前 尚难以与西方匹敌。可喜的是,据统计,中国是CNN《世界报道》采用消息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新华社的稿件被国外采用的条数,或者稿件虽未采用,但引起外电记者注意并亲自前去调查采访的比例在增加,因而同样形成的议程设置的影响也在稳步增加。可见,我国也在逐步按照传播 规律 进行对外宣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对策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对外宣传可以界定为传者对国外或其他地区的受众有目的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传递行为。那么对外宣传受众应当是:境外国家或地区的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如果这个界定成立,则很显然,在受众方面产生传者预期的效果是对外宣传的关键。
宣传应当是全面的与多层次的。当我们的青少年看了《拯救大兵瑞恩》后,恐怕日后在战场上很难对着臂上有USA字样的大兵开枪了。西方媒介产品的渗透是全方位的。美国的影视作品可以说在世界市场上没有敌手。据统计,各国进口的电视节目中75%来自美国。欧洲的录像带节目市场中,美国商业影片占90%。这种文化霸权侵略即使在西方也引起抵制,法国的纯净法国文化的政府行为便是一例。在这类潜移默化的无形宣传中, 英语 作为一种语言、文化,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了解到,有些民族 企业 家提出到国外教中文,在振兴民族企业的同时,通过传播文化进一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这固然是一位民族企业家和 教育 者的一个思路,但是对我们的宣传工作亦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对学习外语的北京大学生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统计表明,学过日语的学生对日本的关注和好感要高于未学过日语的学生。那么不难想象,占领语言教育市场在赚取巨额外汇、增加就业机会之外还意味着什么。净化民族语言,扩大本国语言在世界上的影响对反抗文化霸权、达到长期的对外宣传效果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再谈外宣的“外外有别”和“针对性”——这两个似乎是老生常谈的原则,但二者其实完全符合新兴的传播学中关于受众的理论。 外宣产品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应充分考虑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伦理、政治等方面的差异,注意 研究 境外人士不同的接受习惯、心理和需求。曾有来自拉丁美洲国家的专家批评我们的对外宣传说:“你们对我们说中国要和平,我们拉美人就从来没觉得你们中国人要战争。 你们像欧洲国家那样向我们宣传开放政策,引进外资,搞特区等等,我们那个地方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过去引资造成困难。你们搞这一套,我们非常担心会不会变成我们那样。” ⑥由此可见,对外宣传不分清受众,开大锅饭是行不通的。《西游记》由于有猪八戒的形象而不适于出口阿拉伯国家。影视片中有群众揪打犯罪分子的场面可能不适于出口西方国家,因为这在我国观众看来是解气的、可以理解的,而在西方看来可能就是侵犯人权。只有“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分开来开小灶,才符合传播规律。
从另一个角度看,市场营销(树立国家形象又岂不是一种推销?)中有4个元素——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核心是体察用户的需求。在这里,关键字是“所需”和“所缺”。中
国的宣传在世界宣传战当中,亦应树立市场意识,也就是要充分尊重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实现宣传意图。在把握受众心理的基础上,对外宣品的编辑制作实现规范化、产业化,以适合国外的风格、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用商业化、娱乐化的形式传播给境外人士,真正发挥这些外宣品对海外作外宣的作用。
从传播学受众角度看外宣受众,应当从“大众受众观”,进而改为“细分化受众观”。以细分化的、独特的宣传占领具有不同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的受众的宣传市场。而要想得出细分化市场,细分化受众,首先就要对受众心理进行调查研究。这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按照最新传播研究 方法 进行质化及量化研究,需要专门人才及大量财力和物力。但是,受众心理,简而言之,即“给我我想要的,在我想要的时候给我,而且是以我想要的形式出现。”这就涉及到:
A、 研究宣传对象所需;
B、 研究宣传时机;
C、 研究宣传方式。
在这3个方面,无愧于宣传家称号的毛泽东同志早有论及。在宣传对象方面,他曾经说:“做宣传工作的人,对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⑦在宣传时机方面:“描写美蒋怎么厉害,怎么凶,这在七月以前是必要的,七月以后则不但不必要,且有副作用了。” ⑧在宣传方式方面:“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个小时之内下几百公厘的倾盆大雨。‘强迫受训’的制度必须尽可能废除……”如果对美国70年代里程碑般的每星期六早间儿童节目《芝麻街》进行个案研究,我们会发现,传者一方在充分调查目标受众的基础上,以目标受众最易接受的方式(剪接、 音乐 、内容编排等),经由心 理学 家、教育学家建议改良,而最终成功。可见对受众的透彻研究是传播内容成功地触及受众并影响受众的基础。不言而喻的是,如果不能真正满足国外受众广泛多样的新闻需求,我们的新闻媒介就不可能在国际新闻市场立足并有所作为,一切良好的愿望都会落空。
在短兵相接的新闻战中,受众更加不容忽视。这还包括注意受众对传播效果产生的逆反效应:1. 过度新闻炒作会引起逆反效应。例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性丑闻的新闻,共和党炒作过度,使得许多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林顿的支持率反而上升了。2. 不对受众立场、观点、所处的实际情况等信息进行调查易引起逆反效应。例如前面提到的拉美友人的意见。3. 受众具有心理定势和个性特质,受经验与习惯的影响,再加上西方媒体的议程设置使受众产生的“预防接种”效应,于是,受众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形成“固定成见”,如果宣传与此相抵触,受众便易产生逆反心理。例如各省外宣单位都有对外宣传录像带,录像画面精彩,内容多是经济成就:高楼大厦,快速路,高架桥,风光胜地……有的海外观众看了之后不禁要问:看上去中国俨然是发达国家了,为什么你们自己还宣称自己是发展中国家呢?因此,对外宣传要以正面宣传为主,要毫不含糊地回答西方舆论的挑战,把握时机,区别对待,善于引导,讲策略,注意分寸,有理有利有节;同时要适当反映改革中的问题与困难,加强真实性、可信度、增强说服力。
让我们看两个新闻战的胜败实例:
1998年8月1日晚湖北嘉鱼县大堤溃口,外电以讹传讹,传说死亡2000人,好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实际死亡人数只有44人,其中有19名解放军战士和25名群众。但是这个真实数字直到8月25日才披露。而海外媒体的误导作用使得海外受众先入为主,再想澄清事实非常困难。未抓住受众关注这个新闻事件的心理,错失宣传时机,导致国际 社会 对 中国 洪水伤亡人数的谣言有了滋生的土壤。
1995年初,英国商业电视台的3名记者以旅行者的身份来华,到广东、广西、湖北等地的儿童福利院秘密采访,拍摄了一部名为《秘密亚洲——死亡屋》的电视纪录片,用歪曲和编造的手段攻击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儿童福利事业,给我国造成了恶劣 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中央电视台派出摄制组,沿着英国记者的拍摄路线,采访制作了《欺世惑众的“死亡屋”》专题报道,披露了事实真相,及时消除了对我国的不利影响。这次交锋把握了时机,宣传 内容 直接针对受众欲知、应知而不知的事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鉴于国际新闻在对外宣传当中似“匕首”和“投枪”,具有日常性、直接性的特点,应当对国际新闻高度重视。美国的报刊 工业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西亚·麦奎尔认为:“新闻的质量是报业的灵魂。”斯特里普斯报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威廉·伯利说:新闻事业要想获得成功,不是以牺牲真实为代价,去制造轰动效应,去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对外宣传产品要想赢得受众,并不是想当然的。因此,必须认真作调查 研究 ,研究国外媒介产品,如电讯稿。研究应当细到格式。这就如同说学 英语 ,只有模仿正确发音,才能达到交流和传播的目的。与此同理,很难想象,违背国外受众阅读、收听、收视习惯的媒介产品会完整准确地表达我们宣传的精髓。
有这样一种说法:“大众传播即方便地及时地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的方式。”一种传播观念认为,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具有渴望接受宣传,鼓励宣传机构以他们习惯的方式给他们以各种 问题 的答案的心理。例如,人们明知因特网的信息并不全具有权威性,但还是愿意去看,去寻找答案,就是由于这样的心理可以及时得到满足。在被称为信息 时代 的今天,一种信息如果不是方便、快捷地提供给用户,很简单,用户的注意就会被具有这种特征的信息所占据。
而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同样不容忽视。以新闻为例,要:
1. 忌空话、大话、套话,注意用语习惯:在讲某项技术“世界一流”的时候是否掌握了国际 科技 动态? 在稿件编译当中,“五讲四美三热爱”是否随后跟有对各项内容向国外受众的解释呢?在习惯地讲对犯罪行为要“从重从严”处理时,是否考虑到海外受众,特别是重视法制的西方受众,会误以为我国没有统一的 法律 标准,似乎中国法律可以随意调节呢?
2. 注意宣传技巧,用事实说话,用客观的手法,让受众自己评判。西方对外宣传非常注意宣传技巧。其中之一即善于将观点和宣传意图隐藏在貌似客观、公正、中立的新闻事实当中。这种手法,既易于得到国外受众的信任,又符合国外受众接受新闻的习惯,可以说,我们的对外新闻宣传在这个方面很应当向西方同行 学习 。
应当注意的是卫星技术为对外宣传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从1991年9月1日起,以每年150万美元租用“亚洲一号”卫星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覆盖台、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到今天为止,已基本实现了中国电视覆盖全球的目标。
然而,上星后是否能落地?正如马丁·梅尔在《关于电视》一书中谈及收视率时所说的:“枪是对着天空发射了, 落在哪儿只有上帝才知道。” ⑨在技术保证的条件下,要落地,并使宣传进入国外主流社会,宣传产品内容仍是重中之重。要针对受众广泛感兴趣的内容。海外受众对我国平常人的生活,市场资讯,中国同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中国同西方舆论的斗争,我国的政局和大事都有不同程度的关心。宣传工作就可以主动出击,抓住兴奋点,配合党政方针,大做文章。
结语
总之,我国50年来对外宣传有丰富的经验,也走了弯路。对外宣传工作应当随时代前进而补充新的内容,增添新的活力,在新世纪,加强 理论 思考,结合传播理念,增强受众意识来进行对外宣传或可为外宣工作提供一条思路。
注释:
①李普曼《传播媒介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思到麦克卢汉》P132
②(美)戴安娜斯多佛迪灵哈斯《新媒体技术对美国华文媒体的影响》,《国际新闻界》1999,3
③李东《西方媒体国际新闻报道透视》,《国际新闻界》1999,2
④《美国对外政策的 政治 》第464页
⑤李东《西方媒体国际新闻报道透视》,《国际新闻界》1999,2
⑥引自《对外宣传 参考 》1999,1
⑦《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1页
⑧《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1页
⑨引自About Television的第二章,Mavtin mayer,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2
传播职称论文篇二
简论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出现了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通过对目前学术界存在的几种主要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进而提出了六度传播模式。
【关键词】网络信息 模式 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 传播
众所周知,目前有关信息传播模式的模型有很多,例如,以传播学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模式、纽科姆模式、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思模式;以情报学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有:米哈依洛夫模式、兰卡斯特模式、维克利模式、热传导模式、“传染病模式”等。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弱点,即它们是针对一般信息传播的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亟需一种刻画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
1网络信息传播概念界定
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定义,我国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匡文波认为“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使用,从而达到其社会化信息传播的目的。”邵培仁认为“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赖茂生认为“网络传播是基于因特网的各种传播行为和传播活动的总称。”王中义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它汇集了多种传播手段的优势,是更加个性化,更加平等交流的新的传播方式。”吴风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就是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体进行的信息传播。”关于网络信息传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去研究,但不应因为研究者的知识、专业、实践、工作等背景不同而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认识有不同,而是共同探索,最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给予科学的揭示。
因此,网络信息传播是人类基于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活动。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电脑是将数据、文字、图像、音乐等信息输入、处理、储存、组合、复制输出等智能化操作平台,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终端工具;互联网是网络信息的传输通道和交流平台,可以使网络上的人实现自由、交互、即时、多元、虚拟的信息传播;网站则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中继媒介,它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搜索、粘贴、下载、互动、超文本连接等的中转站。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交互性、动态性、虚拟性、全球性特征,同时,网络信息传播还具有多媒体功能和超文本功能、信息传播无序性、主体的隐匿性和个性化等特征。同
2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意义
模式是一种人为的象征性的设想,是一种思维的辅助工具。就我们研究传播过程来说,可以采用模式简化、去粗存精等方法,高度概括出在纷繁复杂的传播过程现象下的要素、结构。由于模式方法本身具有的优越性及其特点,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来说是十分恰当的,因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研究已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可以深化对网络信息传播理论的研究。网络信息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信息传播截然不同的特征,网络信息传播是人类至今为止最快捷、最便利、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手段,互联网的发展将人类带人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时代。网络传播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媒介,可以是一点对一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或者多点对多点、多点对一点,呈网状分布。因此只要上了网,不管是传统大众媒介的职业传播者还是一般用户,都可以向广大的不确定的受众发布信息,并且能迅速甚至即时地获得反馈,或直接与信息的接受者进行交流。这种信息传播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无法窥见。然而在某一特定的关系结构中却呈现可以预见和重复出现的形式,并且对这一结构具有不易观察到的影响。如果我们引入模式方法,就可以通过“画”一些线条或公式来表示已知确定存在的但无法看到的联系,可以显示这种联系的结构、强度、方向,使已知的要素和关系尽可能固定化,从而明晰网络信息传播的整体形象,把握其内在机制和规律,将网络信息传播理论的研究引向深入。
其次,可以指导网络信息传播实践的工作。通过对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研究,可以发现网络信息传播过程的特点和运动规律,从而可以指导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运作,才能够有目的地有方向地传播信息,使网络信息传播过程有序化并达到最优化。 3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研究出来的儿种较有代表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各自都有其强调的重点,所以笔者在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发展时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些模式,开拓思路,而不是孤立机械地去分解某个模式。
3.1王中义的网络传播模式
王中义等人认为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网络模式。网络传播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媒介,可以是一点对一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或者多点对多点、多点对一点,呈网状分布。呈网状分布的网络传播是无中心的,没有边际,也就兀所谓覆盖面的问题。这种网络模式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网络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C)又是接受者(R),同时每个传播主体又受到个体的人格结构、所处的基本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这一方面影响传播主题作为传播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加工;另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接受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受。
可以看出,网络传播作为人类传播领域中新的一员,较之传统传播模式有这样一些特点:多种传播模式的融合;互动性、平等性强;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手段。
3.2邵培仁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3.2.1阳光模式
邵培仁认为,假如可以撇开传统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惯用形式不论,那么依据网络传播或互动传播的现存 阳光模式是指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所抽象出来的,通过信息交换中心(如电信局或网站等)连接各个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创造、分享、互动的结构形式。它包括6大要素和4项要素。6大要素为:①终端机:理想配置应包括个人电脑(具有通话、通信、放音放像、录音录像、翻译、校对、编辑、搜寻等各种功能)、传真机、复印机、自动打印机等;②信息交换设备:这是网络传播的枢纽,要求容量大、性能高、线路多,以便与亿万只终端机之间以及与信息库、大众媒介、信息源之间任意联通和交流;③信息库:包括印刷资料库、声像资料库、档案资料库和各种科研资料库;④大众媒介:是指电脑通过网络与各种传统媒体(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相结合而发展成的新型大众媒介,如网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视频信息等;⑤信息源:如新华社新闻信息系统、路透社经济信息系统、中国经济电讯系统等,也包括电子产品和音像制品生产、制作中心和场所;⑥社会服务:如“三金”工程系统、电脑购物购票系统、社会咨询(股票行情、天气预报、健康与心理咨询)系统等。4项因素是指网络传播中的经验因素、环境因素、价值因素和规范因素。还有,连接成网络的电缆传输通道也很重要,但用无线取代光纤光缆将是一个趋势。但是,阳光模式并非已尽善尽美,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以及认识的扩大和深入,它应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
状况和发展趋势,用“阳光模式”(图2)来描述和反映是比较合适的。整体互动模式(如图3所示)不仅要充分考虑本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复杂联系,而且要重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构成的整体关系以及人类传播的全部现象。就是说,它的基本任务始终是再现整体,始终把各种要素有意识地归并到整体之中,努力找出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再进一步“认识”它,“适应”它,“支配”它;而被割断联系的游离于整体的孤立的传播因素是无法认识、无法把握、无法支配的。
整体互动模式中的认识对象既是整体的又是互动的。整体互动模式抛弃了传播的单向性和被动性,突出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能动性,昭示了传播的多向性和复杂性。在研究中,我们将整体看作是互动囚素的整合与合并,将互动当作是整体形态的链条与部件,将二者的有机统一视为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全面而综合的呈现,也是为传播研究寻找一个辩证分析的模式和途径。
整体互动模式包括了三个系统,即人际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和网络传播系统。这三个系统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它们将协同并存、互动互进,共同绘制人类传播的三大风景。整体互动模式还包括了构成传播活动的四大圈层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
整体互动模式具有四个特点:①它强调整体性和全面性。②它强调辩证性和互动眭。③它强调动态性和发展性。④它强调实用性和非秩序化。不过,它虽从实用的角度勾画出了传播活动的过程或步骤,但在实际执行中并不一定要以精确的顺序正规地执行模式标明的所有步骤,决策者和传播者也无须对所有步骤给以同样的重视,因为,它可以越过一个或几个要素将信息直送特定的受传者或实施者。
3.3谢新洲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3.3.1网络传播基本模式
将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噪音等进行概括,得到网络传播的一个基本模式。
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对网络传播过程的一个粗略的概括。它虽然不能完全展示出网络传播的纷繁复杂,不能明确反映出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传播过程的,但是它通过一个简单的图例给我们展示了网络中信息是如何流动的,可以帮助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
3.3.2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
鉴于网络传播的过程非常复杂,不可能对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概述。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他们提取网络传播中的一部分—从一个传播者到一个节点—来构造一个具体的模型。这一模式称之为“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可以看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管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是受众,都受到一定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传播者选择信息、受众理解信息产生巨大的作用。
网络传播者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传播给受众。受众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几个因素的作用下,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
这个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指出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同一个媒介——网络。传统的大众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较少,而且不太可能通过同一个渠道实现,效果较差。而这个模式反映出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通过同一个网络,实现彼此之间紧密迅速的联系和交流。
这个模型所解释的仅仅是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一段,描述了信息怎么从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处传递到—个节点,再从这个节点获得反馈。事实上,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信息到达节点后,除了产生反馈以外,还会经由一个节点发散、传递到其他的节点,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最终形成一个循环流通的网状结构。 .4郝金星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型 。
该模型初步阐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考虑到了信息交流的双向过程以及与信息交流方式的结合。为了使模型简化,忽略了信息交流中的噪音和干扰因素。在该图中,粗实线是网络环境下的主要方式,而细实线则是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左边的直达箭头,表示了没有经过任何终结的“直接面对面”信息交流,最右边的经过“其他渠道”的信息交流表示通过信息代理的信息交流。“其他渠道”概括了目前除网络之外的所有可能的渠道——信息栈。
应该指出,由于信息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信息创建者也可以是信息使用者,信息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执行者。同一用户在网络条件下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创建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同样,发布者、执行者和使用者也可以是一个人、多个人或者一个组织。
4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通过对上述几种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找出各种模式的利弊,以及相互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明确这些模式中有益的观点,进而提出“六度传播模式”为了便于理解“六度传播模式”,首先应明确“六度传播”的涵义。六度传播是指网络信息传播也表现为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简单地说,六度分隔理论认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旧因而笔者借助六度传播来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如图7所示,网络信息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C)又是接受者(R),同时每个传播主体又受到个体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处的人员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这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传播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加工;另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接受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收。这样,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传统的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区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传播者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传播给接受者。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四个因素的作用下,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因此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每个参与者都具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接收其他任意一个传播者的信息,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向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接受者传递信息。
虽然网络信息传播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用户可以匿名查找和发布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环境和道德的约束,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的人格特征,也通过自己的社会经历,获得了一定的自我印象,这些社会和心理因素会对每一个人产生作用,决定他们在网络上的兴趣和偏好,决定他们在网络上寻求什么信息,把什么样的信息输入网络中。
参与者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后,可以通过网络与大量的其他的参与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静态网页、BBS论坛、聊天室、视频和音频等。网络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根据自己需要获得或者传播的信息类型和自己对于传播方式的喜好而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另外,在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研究中,有对于噪音等破坏信息的因素的考虑。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噪音对信息的传递和解码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像在传统传播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那么大。不过接受者获得信息也会受到网络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只要必要的硬件和软件需求得到了满足,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信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
5结束语
模式方法虽然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但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模式具有不完整、过分简单及掺杂某些未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因此“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模式无疑是不存在的”推而广之,无法建立一个万能的、适用于网络信自、传播所有过程和全部内容的模式。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条件,针对不同的目的去选择正确的模式。
传播职称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