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1课 曹刿论战

发布时间:2016-12-09 10:27

初三语文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功夫,一点一滴积累,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成绩更上一个台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语文课文的学习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抽时间温习巩固,语文成绩一定会不断提升。

《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练习

1、达标训练:

⑴ 请给下列句中粗点字注音:

又何间( )焉 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辙( )乱旗靡( ) 肉食者鄙( )

⑵ 填空:

① 《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

②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

⑶ 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⑷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义:

①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②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③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④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⑸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小信未孚。

②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⑴ “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

⑵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 曹刿请见

④ 战则请从

⑶ 用原文回答:

① “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②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⑷ 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

二层: 。

⑸ 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⑴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方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进取于君 进:前进

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

⑵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分食食之 ② 食之不以其道

B、①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②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 寡人不知 ② 孰谓汝多知乎

D、① 忠臣不为也 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⑶ 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 分食食之

② 言之公

③ 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④ 一豆之食

⑤ 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

⑥ 婴闻之

⑦ 以君之赐

⑧ 寡人之过也

A、①③⑥

B、③⑤

C、②⑧

D、③⑤⑦

⑸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② 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三、资料下载

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35(—说“30”);鲁是二等国,曾并9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庄公十年”一栏云:“齐伐我,为纠故。”这件事在《齐太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载,摘抄如下: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拒)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公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按:无知弑齐襄公发生在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雍林人杀无知则发生在次年春天,大约此后不久小白就做了齐国国君,乾时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的秋天。接着子纠被杀,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长勺之战则是此后半年的事。

《曹刿论战》练习参考答案

1、达标训练:

⑴ jiàn biàn bó zhé mǐ bǐ

⑵ 填空:

① 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

② 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后 齐人辙乱旗靡时

⑶ C

⑷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义:

① 参与 中间

② 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

③ 指猪、牛、羊等祭品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④ 案件 监狱

⑸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② 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2、能力提高:

⑴ 战争的双方 性质 鲁国

⑵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 徧 同“遍”,遍及

② 动词 赐福

③ 请求

④ 请让我

⑶ 用原文回答:

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⑷ 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乃入见。‖问:“何以战?”……

一层: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二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⑸ 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3、开放探究:

⑴ C(“进”向上,指在朝廷。)

⑵ A(“食”,音 sì,给……吃。)

⑶ D

⑷ B(都是指代齐景公送的财物。)

⑸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

② 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1课 曹刿论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