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20 02:22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情景交互影响的科学。在1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心理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完备的学科体系与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寻找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以及解决方法,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克服交往障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类型;心理障碍因素;对策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的、可感的心理关系,它是在社会关系的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学的范畴。社会学认为,传播和沟通对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无比深远的决定性的意义。人类的祖先通过它产生了群体、社会和生产力。换句话说,没有人的沟通和传播,即人际关系,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学术思想,技术和科学发明只有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社会才能进步。所以,交往、交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渠道。可以说,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都必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生活。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展开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的形成,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也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中实现的。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类型

人际关系网络,不仅是个体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大学生作为已“成年”但还未“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人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也有特殊性,纵观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交际的研究,我们认为可大致分以下几种。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第五类:社交恐惧症;第六类:不想交往。此外,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人类的沟通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交往方式——网络交往。这种新型的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和谐关系也有着重大的影响,过渡沉迷于网络交往的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导致大学生自我情感的迷失,不喜欢与身边的人进行交往,不参加集体活动,使得大学生集体与社会归属感消失,心理幸福感降低,孤独感与抑郁感增加,在现实世界交往中产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障碍因素

(一) 人格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不同的人格对人际交往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 由于具体的生活道路不同,每一个大学生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性格不一对人际交往也有一定影响。有的人性情沉静,可能看不惯锋芒毕露的人;有的人果断泼辣,跟优柔寡断的人可能合不来。这种看不惯和合不来,虽说只是性情不投,可也不能忽视。许多事实说明,一个人能否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不仅会影响他的生活,还会影响他的事业。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诚

实在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在人际交往中不奸诈,不虚伪,要用心来和别人交往。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谊是通过真诚相处才获得的,要做到诚实,就要表里如一、襟怀坦白、言行一致。最后,兴趣与爱好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兴趣和爱好对人际交往影响很大。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络中的核心人物往往是那些拥有一定特长、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他们更容易接近别人,获得友谊。

(二) 态度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的、较固定的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态度和蔼、真诚、坦荡会使人有安全感并愿意亲近之;反之,态度圆滑、狂妄会使人有危机感并疏远之。在我们学生当中有的在别人面前自以为是,即使有求于人也表现出一副考验别人的架势,长此以往,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有的大学生只喜欢听好话,对批评意见不屑一顾,甚至不满,这种交往态度令人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与之接近? 我们大学生们应当意识到善待别人和容纳别人,得到的不仅是朋友,还有精神上的愉悦。

(三) 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是一种无声的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交往质量。例如,有的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沾沾自喜,这往往令其他同学反感而不愿与之交往;反之,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和不幸,一个人如果忧形于色,人们会认为他过于脆弱,缺乏自立精神,只会给予怜悯与同情,而不会把他作为知交并为其分担不幸;遇到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别人,人们只会认为其浅薄,缺乏内涵,连怜悯与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情绪表达没有分寸也会影响交往,例如,不分场合、对象,情感反应过于强烈,易给人留下轻浮狂妄的不好印象;反之,一个人若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无动于衷,反应冷漠,就会让人觉得冷漠无情,人际交往同样很难实现。

(四) 对自我的认知偏差的影响

就是没有摆正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正确位置,过低或过高地评价自己,这是不利于交往的。我们大学生中有些是才华出众、能力颇强或家庭经济条件很好,于是就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过分地看重自己,自恃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而趾高气扬;对不如己者则默然视之,或有所贬损,不屑与之交往。表面看来,这是对人际关系的超然态度,实则孤立了自己。还有一些同学则相反,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过低地低估自己,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缺乏自信。与人交往时不能充分展示自我,畏畏缩缩,遇事总是小心有余,虽然,他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得他人的同情,但事与愿违,一般人不愿与这样没有主见的人交往。

三.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创造宽松的高校校园环境,这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客观前提

要有人与人间良好的关系,必然有人与人间的接触,这种接触可以是个人间的交往,也可以是组织内、组织间的交往,这就需要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组织一些活动,建立一些社团、组织,多让大学生生活在群休、组织内,多接触同学,接触老师,接触社会,在广泛的人与人交往实践中锻炼自己,设身处地去体味人与人间的交往。

(二)正确的认知,这是大学生自身应该做的

就是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摆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发生了交流障碍,都是因为一方的言行或心理表现与另一方的心理产生了矛盾,发生了心理上的排斥感, 也就是心理上的不相容。所以,大学生在交往中首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平衡自己的心态。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交往目的。人们的交往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在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说,交往就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大学生应该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扩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把接纳对方作为交往的目的。其次, 大学生应该自觉地优化自身的个性。良好的个性有利于人与人间的交流。按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在人际关系中10 项最不受欢迎的个性依次是:狡诈、欺骗、自私、残忍、不诚实、虚伪、做作、欠可靠、欠忠诚、贪婪。除此之外,自我中心感过强、自卑心理过强、过于敏感、狂妄自傲、怪癖孤独等不良个性也是青年人际关系形成的障碍。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去掉这些不良个性,优化自身的个性特征, 让人易于接受。再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易于赢得他人的赞赏和尊敬,进而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获得交往与友谊。在对待别人的态度上,应该以豁达大度的态度去待人,凡事不应斤斤计较,出现矛盾应主动加以解决,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要发挥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作用

大学生人际关系如何,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所以高校的领导及教师应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力争使大学生建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许多因素都对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为了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让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应创造一个宽松的交往环境,努力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帮助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际关系的良好沟通。

参考文献:

[1] 罗恒.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中的社会心理学. 贵州.贵阳 ,2006(12)

[2] 轰振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 何维林, 李哲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 中国健康教育, 2004(8)

[4] 乐国安. 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

[5] 乐国安. 社会心理学理论[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79.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二:浅谈网络人际关系

内容摘要:网络人际关系和我们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利弊两方面简要分析了网络关系对我们的影响,并且做出了应对结论。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为我所用,同时关注现实人际关系,从而有更好的发展。

关 键 词:网络 人际关系 大学生 交往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作为一种学习、工作、生活模式已经深深植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息息相关。人们之间的人际交往现在不单单只是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还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很多都是90后,从小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长大,对网络也是再熟悉不过了。本文中,笔者将以一个大学生的视角,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新时代网络人际关系以及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

总是会发现这样一个画面:上完课回到宿舍,寝室里的舍友们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上人人网,挂QQ。看看有没有人给自己留言,看看昨天晚上聊过的人今天还在不在。这种行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动作,即使是回宿舍有事做,即使是一会要上床打盹,我们也往往开着电脑挂着QQ,挂着人人。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这样的一种心理怂恿着我们这样做:我在线,我在网上,我能随时与人交流,别人能随时联系到我。有位当代作家这样评价我们,他说我们这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早上起不来床,晚上下不了线。这已经不单单是刚接触互联网、刚申请了QQ、刚注册了人人的那种新鲜感,也不单单是时不时地把照片“晒一下”、时不时地写篇博文、日志“吐个槽”的那种网络达人时尚耍酷了,这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人与人交往的模式。

这就是网络人际关系。

处在网络人际关系中的我们,最大感受就是只要有网,哪怕是一部手机,就能与人交流。“3G”、“WIFI”、“微博”、“人肉”一度成为年度热词。我们像被无线的东西给连了起来,也不管你自愿不自愿,没有选择,你已经“入了网”。自然而然地,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下我就选择几个方面简单叙述:

一、网络交往避免了直接接触式的交往障碍,比较自由随意

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交往双方进行交流时就完全不考虑双方的身体外貌特征、社会地位、性格层次甚至是性格层次上的东西,是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下进行交往。那么,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的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机会的群体在网上就有自己交流的机会。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在直面交往中有着天然的不足,这使他们往往无法与不同于他们的群体自如交往,而他们的网络交往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并且,交流双方往往会应用网上比较流行的模式、语言,比较公平自由。我们大学生在网上和好友、陌生人进行交流,往往喜欢运用各种网络流行语言,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下,随意地和电脑的另一端的生人进行交流,避免了正面交往时候的顾虑、冲突问题。

但是,这样的交流模式也带来很多问题。很多人因此沉迷于这种随意甚至放肆的交流方式,喜欢在网上和人交流,而躲避现实生活中与人的交往,或者说他们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显得更为拘谨不顺畅。比如,甲和乙是某社交网上的好友,有什么问题就互相交流,但是私下里两人的沟通很少也很难。甚至甲乙两人在路上碰见也不会打招呼。

二、网络是开放的世界,网民以匿名身份互相交往,具有隐蔽性

前面已经表述过,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社区,很多情况下双方可能并不认识,网民都有自己的网名,这样就完全或者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BBS、网络在线通讯、电子邮件、博客(群)、跨地域性的内部网络、电子购物等等虚拟社区中,都以一定的规则指导网民进行交往。交往双方都会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沟通过程中自取所需,取得自己需要的资源,并且可以掩盖自己很多的固有缺陷。最简单的例子,和淘宝上的店家做生意,只要选好了商品,有问题可以登录旺旺咨询下网店老板,之后付款、快递送达,方便快捷。这些都遵循一定的规则程式,你不必考虑对方是男是女,也不必考虑自己身份会暴露。

然而,最近很多红遍网络的“门”事件也揭示出很多弊端。一旦这种匿名、不暴露身份的交往规则被违反或者不存在了,那么会直接产生很多社会问题。有时候隐蔽是必要的,因为这个涉及网络公民的个人隐私,涉及交往双方甚至家庭的私生活。如果有人把这层纸捅破了,那么直接侵害相关网民的个人利益。另外,也有很多人利用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在BBS、博客、贴吧上面公开说脏话、甚至对一些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大放厥词,完全不够后果。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堪入目。

三、网络使得交往更加便捷,网络关系并不稳定长久

众所周知,网络上的交流,比如对一个热门帖子的回复,往往都是由相同爱好的人完成。网络交往双方在一开始就是兴趣相仿或者建立在某种前提之上,双方会交往是因为这个,之后这种交往关系的保持可能还是因为这点,所以网络关系可能并不长久稳定。进入大学以来,我们都利用飞信这个平台进行一些通知的宣传,相当方便。但是如果没有这种需要快速将信息反应给很多人的需求,“飞信”这类新兴产物将没有市场可言。我的飞信好友上面大部分都只是出于工作学习需要而加的好友,私下里没有什么接触,更不会保持一种长期的关系 有的时候,正是这种“一拍即合”的关系促成了很多人对网络交往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恐惧感。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网络交往关系都有一种怀疑、不屑的态度,他们认为这样的关系不可靠。很多网恋的结果都是不欢而散,双方不能给出现实的承诺。所以,更多的人在网络交往时会采取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并不会充分信任对方。比如说,一位大学生喜欢玩某个大型网络游戏,在网上结识了另一位同样喜欢这个游戏的网友,两人一同做游戏中的任务,但是如果涉及双方利益上的事情,双方往往不会信任对方,都以自我为中心,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也不得不提高警惕,生怕哪一天自己在网上结识的好友“背叛”了自己。那么当你发现他一走了之头像变成灰白色的时候也不会太过在意。其实,这样的做法往往会拉长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际关系变得不太“真诚”。

四、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缺失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促进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但虚拟世界的交流毕竟不能代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网络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缺失。

大学生在入学后,与家庭的联系会有所减弱。网络普及后,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特别是家庭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更成为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大学生宁愿在网吧不分昼夜地上网,也不愿意回家探望父母。还有些人除了要生活费外,和父母无话可说。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联系,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需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系。网络的介入可能导致亲情的疏离。

一些沉迷于网上交际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疏于现实交往,将所有心事都交给了网友,缺乏现实交往的动机,导致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勇气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培养。他们在网上可以与网友甚至陌生网民侃侃而谈,而在网下现实交际中却不善言辞。网上交友虽然有它的优势,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网络的虚拟性使你无法确定一个人言语的真伪,因此,当网上交友发展到网下时,就会有种种状况发生。因互联网而受骗、受害的大学生也有很多。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危害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网络中的人大多数是怀疑一切的。这就使人际交往缺乏了真诚的基础,导致友情的冷漠。

那么面对有些复杂的网络人际关系,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认为还是要树立起一种待人的原则,不要随意附和网络上的模式、观点。 我们可以真诚对待网络上遇到的每一个人,但同时也保持着一种机智、防范。因为毕竟网络道德原则体系、行为规范体系长期缺失,我们不知道我们面对着怎么样的人,出于自我保护就要有一种防范的意识。另外,碰到网络上很多“围观”事件我们不要从众,盲目地跟随网民群体们。我们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养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其次,我认为就是加强自律,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不要沉迷、依赖网络,培养自己现实的沟通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网络人际关系毕竟是虚拟的。哪怕你在FACEBOOK或者人人上有成千上万的网友,在平时生活中连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那对自己也是没有益处。走上社会后,我们大学生尤其要培养自己沟通交往的能力,关注现实世界,注重自我实际能力的提高。网络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科技手段,我们要很好地应用它驾驭它,而不是被它控制、牵制甚至洗脑。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严格约束自己:一是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观;二是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三是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现实人际交往为主,网络人际交往为辅,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最后我认为要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推动社会交往的多元化。社会在不断进步,网络人际关系的产生并不会替代我们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人际关系。我们作为新一代大学生要努力推动社会交往的多元化,把握好科技这把双刃剑。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