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潜规则”的存在
导语:以下是OMG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求职攻略知识,希望您喜欢:
如今工作不好找,求职“倚老”现象频出。一些求职者表示,家长们早就开始为子女就业作打算,就业简直成了父母“公关”的竞争。
“倚老”成潜规则
眼看开学后就要步入求职大军,准应届生张铭悦有些焦虑。“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退,下半年要找到好工作,估计不太容易。暑假里,我们寝室四个人出来打篮球,我才知道他们三个都已经托父母找工作了,也落实得差不多了。”小张表示,相比起室友,自己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亲朋好友之中也没有什么能够帮得上忙的人,未来的求职之路让他觉得有些迷茫。
随着“80后”独生子女们开始进入职场,职场中“倚老”现象越来越普遍。近年来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进行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而持有这一想法的大城市学生比率更高。在就业资源越稀缺的岗位上,可能这种“倚老”的发生率就会越高。
刚进入某家著名外企就业的苏秦就是这样的一位幸运儿。由于父亲在外企担任高层管理人员,与许多知名外企的管理人员都非常熟识,因此小苏早在大二时就进入现在的这家公司实习,毕业后更是顺利拿到了这个人人艳羡的offer.不过,小苏认为,父亲所做的只是为自己叩开门,而进门之后的道路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过来的。“如果我的表现不够好,公司也不会最终留用我!”但这样的说法却广受质疑,不少人认为,如今的人才市场中,仅仅是叩开著名企业的“实习门”就已经很不容易。
近日,一份针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也显示:36%的学生希望自己找工作;23%的学生希望能通过父母、亲友的关系帮忙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41%的学生持观望态度,摇摆不定,或者说随机应变。而对那些有过一年以上谋职经验的往届大学生进行调查,希望父母能帮助找份工作的比例增至62%.这些数据无疑已经描摹出部分大学生就业的心态。
用人制度要透明
已经工作了四年多的傅佳表示自己当初“倚老”求职实属无奈。刚毕业那年,她跑了多场大型招聘会,网申了多家知名企业,仍是高不成低不就。“那时候,妈妈正好要退休,于是就建议我顶替她进单位。”傅佳表示,母亲供职的那家国企薪酬、福利都很吸引人,她就半推半就地顺应了母亲的意愿。“去面试那天,我巧遇了高中的班长,无论从个人能力还是学历专业,我都不如他。但他最后没被录取。”这一次经历,让傅佳深感求职的艰辛。
2000年以后,随着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和公开招聘的开展,招聘不公开透明的现象逐渐有所缓解。目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暂行规定》也已经出台,对公开招聘的范围、条件、程序、权限、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以此改变目前事业单位进人不规范、不严格的状况。但是,“倚老”求职的“潜规则”仍然存在。
中国社科院曾公布过一份《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子女的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低阶层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
网友yali认为,要改变就业机会不公的现状,关键还在于用人单位不应被“父母名片”所左右。“找工作固然是学生实力的比拼,但同时也是一场学生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的PK.一些抢手热门的单位招聘人才不再大张旗鼓地走出去,而是只在小范围内发布信息,除非内部有人或者有相应的社会资源关系网,才能获得相关的信息。”她认为,当大学生的父母地位和社会关系左右其求职成功率时,这是一种巨大的不公。而只有用人单位坚持“唯才是举”的招人理念,怪象才能得到遏止。
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求职变成“比爹”,会致使毕业生就业态度消极,不利于企业人才挑选和内部竞争。而求职者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识和能力方面,即使拥有人情和社会关系等的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内在能力才是决定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求职者从提高自身能力这一途径求职,才是正道。
谢谢观赏
工作“潜规则”的存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