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导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标志、社会发展的灵魂。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主导教育模式之一。为此,本文以创新能力为主题,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一定对策。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美国的创造学家泰勒曾说过:“一个能够懂得怎样在他的人民中鼓励、认识、培养创造素质的国家,就会在一般社会中发现,他们能够处于具有优势的地位。”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基本价植取向的教育改革研究。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知识创新日益成为经济社会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特别是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均把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取得了大量富有生命力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一代又一代拥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但实际调查发现,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此,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做出分析论述。
一、创新能力的涵义与大学生进行创新
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创新能力的涵义
总结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创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社会事物进步与发展的共同因素。一般来讲,创新是指主体(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2.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机构,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21世纪对大学生的要求将更加注重由思想品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的全面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学生的开拓性和创新能力,这是由于当今科学技术和世界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化之中,中国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与机遇。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讲,在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中国民族企业只有走创新发展之路,才能保持长足的发展。民族企业要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而担负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高等教育,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关键,培养新时代的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大学生就成为必然。
二、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个人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内容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另外,当前高校的许多教师思想陈旧,缺乏创造性,无形之中限制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思想呆滞,缺少敢于质疑的品质,学业上没有创造性;而且,很多高校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实施学分量化,这种方式让学生一味地追求成绩,对自己创造能力的发展不重视,
造成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能力。
2.课程安排不合理
当前高校课程的设置,一般分为专业课与公选课。在专业的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很多高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安排,将所有的课程几乎都是本专业扩展,学生的学习从大一到大三,一头钻进专业课程中,不注重学科的交叉。而学科交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尽管,近年来高校也设置了选修课,不过大多停留在表面,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
3.重视认知教学,忽视情感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最丰富的时期,而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认知观为主要方向,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而丰富的情感是发展创造力的关键,它对形成学生好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力有很大的帮助。当前高校教育大多注重智力的培养,忽视情感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力的形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忽视心理教育
创新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勇于前进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的人。但某些学生因为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最心仪的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学习上缺乏动力,缺乏明确的目标,专业思想不牢靠,成才意识差,缺乏创造精神。
5.教师备课时缺乏创新意识
大多高校教师在上课时,只是完成自己的课时量,按部就班地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完成对学生的授课。在备课过程中,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照搬,很少对知识点扩充,备课没有创新,重复老一套,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没有创新,学生的学习也很难有所创新。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与深入化,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关、人才观,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为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与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三是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想与创新意识。
2.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进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就要体现创造性学习的特点。
(1)在教学内容上,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主动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开阔视野猎取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
(2)建构创造性学习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一是要树立学生主体观,打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把教育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二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方法,注意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
高校教师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领头人,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1)高校教师要在思想上具有先进性。在学科教授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的提高,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创新理念。
(2)要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加强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教师不要仅仅满足于讲课、解惑,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作用。
(3)作为教师能够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质疑,能够错误平和对待,要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创造意识去影响,指引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提高,最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
4.建立高效、科学的评价机制
建立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1)改革现行的考试体质,因为现有考试方式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测试,用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水平的高低,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改变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学质量,建构综合性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3)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
5.设计具有创新意识的课外作业
(1)作业设计应力避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和机械训练。
作业的形式要新颖,富有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把完成作业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
(2)作业设计要富有挑战性。
跳起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是愉快的,作业设计既要源于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技巧进一步巩固,加深印象,又要略高于教材,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设计要加大实践操作的比重。
(4)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外作业的辅导。
启发学生打破旧思想框框的束缚,从不同角度积极思考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同时要鼓励引导学生对各种创新性设想进行分析、整理、判断,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6.引导大学生创新意识地自我培养
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后,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创新意识时刻积累加强。具体来讲要做到一下几方面:一是让学生要成把自己的创新火花时刻记录下来的习惯;二是塑造大学生富有怀疑精神,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勤奋刻苦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三是养成学生对创新具有大无畏的气魄;四是锻炼学生从经验、事实、材料中提炼自己思想的能力;五是引导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纵观历史,我们取得了无数辉煌的发明创造成就。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求我们只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增强国力的关键。通过论述,我们看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只有把创新当成一种习惯,将它带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集合实际,不断充实、完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建设和谐的、创新型社会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