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 风险管理论文
bot风险管理论文是考评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掌握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毕业论文的撰写与指导环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有一篇毕业论文的例文,那就容易多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希望大家喜欢!
bot 风险管理论文篇1
姓 名: * 学 号: *
成 绩:
目 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1.引言 „„„„„„„„„„„„„„„„„„„„„„„„„„„„„„„„ 1
2.预备知识„„„„„„„„„„„„„„„„„„„„„„„„„„„„„„„3
2.1抵押贷款市场„„„„„„„„„„„„„„„„„„„„„„„„„„3
2.2信用风险„„„„„„„„„„„„„„„„„„„„„„„„„„„„3
3.金融风险„„„„„„„„„„„„„„„„„„„„„„„„„„„„„„„5
3.1对美国经济„„„„„„„„„„„„„„„„„„„„„„„„„„„ 5
3.2对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5
3.3影响国际资本„„„„„„„„„„„„„„„„„„„„„„„„„„ 6
3.4影响全球投资者心理预期„„„„„„„„„„„„„„„„„„„„„ 6
3.5教训„„„„„„„„„„„„„„„„„„„„„„„„„„„„„„ 6
4.如何应对金融风险„„„„„„„„„„„„„„„„„„„„„„„„„„ 7
4.1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工作 „„„„„„„„„„„„„„„„„„„„„7
4.2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 „„„„„„„„„„„„„„„„„„„8
4.2.1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8
4.2.2不负责任的评级 „„„„„„„„„„„„„„„„„„„„„„ 9
4.2.3与美国金融机构未切实执行会计准则有关 „„„„„„„„„„„ 9
4.3要掌握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工作 „„„„„„„„„„„„„„„„„ 10
致谢 „„„„„„„„„„„„„„„„„„„„„„„„„„„„ 11
参考文献„„„„„„„„„„„„„„„„„„„„„„„„„„„„„„11
风险管理论文中文摘要
风险管理论文英文摘要
1.引言
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就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当人们远没有在安然事件中得以深刻总结时,2007年3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的宣告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美国房屋市场泡沫的破灭使金融市场中次级债问题正式浮出水面。应该说,造成次贷危机的大环境、大背景是2000年以来美国持续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及相应的资产价格泡沫。在此背景下,资金充沛并伴随房价不断上涨,银行开始向资信程度低、还债能力差的客户也扩大贷款,只是利率较正常水平高,这样贷款人赚了房屋升值,银行赚了利润。在此过程中,金融创新产品降低了次级贷款业务的门槛并成倍放大了次贷相关的资金来源,放贷机构为扩大场份额也采取了部分违规行为,使得次贷规模和房价泡沫不断积聚。
2004年下半年开始,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从1%逐步上升到2006年中的5.25%,房贷成本也逐步提升且累计效应显现,同时房贷2年优惠期之后的利率重置集中释放。伴随房地产价格下跌,贷款人违约比例急剧上升,放贷机构亏损严重,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更为严重的是,各个市场风险的关联性和风险的传导性使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陷入动荡。由于较激进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抵押贷款的借款人、放贷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金融中介以及二级市场上的次级债券投资人被捆绑在一条脆弱的金融链条上,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风险和危机就迅速
传播到上下游的其他环节。美国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美国经济本身因透支式增长所积聚的问题在房价下跌、违约率上升的系统风险中相互传染并集体释放,造成了本次次贷危机巨大的冲击波并辐射到全球其他经济体。
展望次贷危机的发展,银河证券左小蕾“全球主流媒体严重低估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的观点值得重视。危机和衰弱的美国经济一定时期内形成恶性共振,在经济和房地产市场未能有效企稳之前,金融体系随时可能面临新一轮的亏损和减值准备以及随之而来的收缩,这将最终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逐步影响到每个家庭和个人并导致整体消费的萎缩,进而影响经济的复苏。全球的投融资行为、信贷行为、收购兼并、贸易往来、金融创新等活动都将受到极大抑制,负面影响不容小视。
2.预备知识 2.1抵押贷款市场
次级贷款是贷款的实现,主要形式是将购买住宅时的抵押贷款,以最低的借贷市场利率贷给不符一般贷款标准的借款人。这些标准涉及到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信用记录和其他种种因素。如果借款人在偿还抵押贷款的按时付款给贷款服务商(如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时拖欠,贷款人可以依贷款里的实收款项依法占有房产所有权,这个过程被称做法拍。
截至2007年3月为止,美国次级贷款的价值估计为1.3万亿美元。有超过750万第一留置权次级贷款悬而未决。2004年至2006年之间的次级贷款相对于总共发放比率从18%到21%,相对之下于2001年到2003年以及2007年只有少于10%。在2007年第三季,次级 ARM只占6.8%,该季同时发拍率也占43%。时至2007年10月,大约16%的次级可调整利率贷款(ARM)不是拖欠90天,就是贷款人已开始法拍程序,数量大约为2005年的三倍。到2008年1月之前,拖欠率已经上升到21%,而到2008年5月之前为25%。
由美国大部分四口之家所购入拖欠的所有住房贷款呆帐价值,截至2006年底为9万9千亿美元,而在2008年中期达到10万6千亿美元。在2007年期间,贷款人已经开始对130万房地产进行法拍权程序,较2006年增幅79%。在2008年这增加到230万,相对于2007年约81%的增幅。截至2008年8月,9.2%的所有住房抵押贷款呆帐要不被拖欠就是被法拍。介于2007年8月到2008年10月之间,总共936,439美国住宅完成法拍。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上升是因为借款人可以选择对其欠下的贷款违约。传统上,贷款人(主要是储蓄银行)承担他们发行的抵押贷款之信贷风险。在过去的60年中,拜各式各样金融产品发明之赐,逐步让贷款人得以出售他们发行抵押贷款的付款所有权,这个过程被称为资产证券化。由此产生的证券被称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以及债务担保证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简称CDO)。在
2008年中期,在所有10万6千亿美国住房贷款呆帐中,有6万6千亿是由抵押贷款共同基金所持有,而3万4千亿则由传统存款机构所有。
这种“发起-分销”("originate to distribute")的模式意
味着投资者持有的MBS和CDO亦承担多种类型的风险,而这有着各种不同的后果。一般而言,风险主要有五种类型:
当住房业主违约时,MBS与CDO的投资人收到的付款减少,并且 察觉到的信用风险上升。这造成对整个抵押贷款行业及投资人不利的重大影响。其余波被家庭和企业最近几年的高债务水平(财务杠
杆)放大。最后,与美国抵押贷款相关风险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因为MBS和CDO的主要角色在于,更密切地将美国住房和抵押贷款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整合在一起。
在MBS与CDO场内的投资人可以透过购买信贷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s,简称 / 下称CDS)来防范信贷风险。随着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CDS发行商不得不支付给其交易对手的可能性增加。这造成整个系统的不确定性,因为投资人想知道CDS发行人是否将履行其承诺。
3.金融风险
3.1对美国经济
受次贷危机影响,2007年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仅为0.6%,较上一季度下降4.3个百分点,而2008年前三个月失业率分别为
4.9%、4.8%、5.1%,美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作为全球经济的引
44华北金融2008年第5期导者,美国经济走势对全球经济影响较大。美国作为很多国家的重要出口国,一旦其国内消费能力下降,将导致进口能力和投资能力下降,美元将进一步贬值,对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产生影响,并通过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目标。
3.2对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次贷危机发生前,全球经济形势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各国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防范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普遍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次贷危机发生后,为迅速恢复投资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多国央行不得不采取注入流动性、降息等扩张性货币政策。实际上,次贷危机并没有造成广义流动性的消失,而央行被迫注资则实实在在地增加了货币供给,其结果是为长期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3.3影响国际资本
在次贷危机影响下,传统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等经济增长放缓,对投资资本吸引力下降。而新兴市场如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其经济增长具有潜力,且在次贷危机中受到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国际资本将有可能集中流向新兴市场。如果这些市场对资本流人的控制不力,就可能造成其国内流动性过剩,进而推高国内资产价格,产生泡沫经济,造成金融市场出现不稳定。
3.4对全球投资者心理预期影响较大
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归根结底是投资者心理预期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次贷危机的传导对全球投资者心理预期产生五方面影响:一是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很可能不安全,但是损失又无法估量,应尽快抛售,二是世界经济将出现衰退,美元汇率将下降,应减持持有的美元计价产品,三是次贷危机远没有结束,短期内应持币观望,四是次贷危机扩散可能影响到其他市场,如信用卡市场,五是全球金融市场可能继续出现震荡。这些心理预期的存在影响投资者行为,
结果是使全球金融主要市场继续下跌。
3.5教训
首先,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金融危机在全球传递速度明显加快。次贷危机之所以形成全球性危机,与金融全球化趋势密不可分。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全球的流动f生过剩使美国的风险通过全球化被世界分担了。进一步,各国投资者的损失又传导到各自国内,形成了一条全球风险传导链。其次,衍生品市场对全球金融市场影响日益增加。次贷衍生品万方数据市场在美国是一个新兴子市场,它的迅速壮大一方面是源于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投资者对衍生金融-F具的迷信。从次贷衍生品投资主体来看,主要是美国国内和世界大型投行、商业银行、X.-t冲基金、养老保险基金,这些机构在次贷衍生品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金融衍生品,形成面向全球金融市场的传导。再次,全球性金融风险管理日趋重要。次贷危机不仅反映了市场风险,而且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国家风险。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经验方面存在欠缺,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不一定总能成为隔离全球风险的“防火墙”,则很容易处于被动局面。
4.如何应对金融风险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宏观经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断地通过贸易、金融和国际流动这几个渠道向我国传递。在这个过程中稍有不慎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急需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4.1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工作
在进行对外投资时,一定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和多方面的论证,并应有包括预警、补救、转移等一系列的应急方案。中投公司在2007年5月投资 30亿美元购买了美国黑石公司股份。由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导致黑石公司也未能幸免。我国一些银行也因投资美国次级贷而亏损。这两起投资亏损案例,虽然涉及金额并不太大,但警示是深刻的。这说明在进行对外投资前,除了要有完善的投资计划、严格的审核程序及科学的论证外,更重要的是在项目进行中,要有切实有效的时势跟踪系统。要对进行中的项目建立预警机制,根据各种信息反馈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不能等到损失很大时才进行贷后管理。这个预警机制就是一定要对项目披露的信息进行专业的甄别,并提前向管理层发出警示信号。一旦风险出现了,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惊慌失措,要有一整套控制和化解风险的预案,譬如利用利率互换、期权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转移风险等等。在目前市场利率和汇率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应尽量减少长期投资。这次中投公司承诺4年内不转让黑石的股份,等于是在4年内丧失了主动权,今后应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4.2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
4.2.1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一是其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不少问题。 缺乏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及时可靠地判断其决策的成败。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公司一方面向个人借款者推销超出其承载能力的高风险房贷,另一面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
推销高风险的衍生金融产品(证券化的资产)。可以说充分披露的缺失必然引起会计在危机中预警功能的缺失。充分的会计披露是资本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项制度设计,准确、及时、完整、公开是充分的会计披露的具体要求,不能做到这些要求的机构,要有明确的约束和惩戒机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对客户发放贷款时更要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不能因为追求业务量而下降放贷标准。建议尽快将全国的征信系统联网以杜绝信息不对称的漏洞。
4.2.2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二是由不负责任的评级所致的。
当次贷公司将其贷款资产以债券形式卖给机构或个人投资者时,信用评级机构是否履行了公正的评级职责就成了投资者决策成败的关键点了。继美国安然、世通等公司丑闻之后,美国政府把对信用评级公司的监管权力赋予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后者认为评级过程透明度的提高以及评级活动信息的充分披露是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个环节的缺失将会导致资本市场价格信号传递机制受阻或扭曲。因此建议我国也建立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制度,主要是加强评级机构的内控制度建设,要用公开信用评级的标准、程序等制度设计来杜绝虚假评级的出现,对弄虚作假的评级公司要坚决严惩。这项监管工作建议由证券管理委员会来做,而对这个委员会的监督,建议由人民银行直接执行。
4.2.3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三与美国金融机构未切实执行会计准则有关
尽管美国早在1997年就制定了全面的金融工具表内确认、表外披露的会计准则,然而在实际应用时,许多金融机构对金融资产以
公允价值量来计量其价值,即通过出售市价已经上升的资产来实现利润,但对于市价下跌的资产,则以成本保留在账面上而不用市价来确认损失,造成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进而决策的正确性再次受到了质疑。因此,规范会计准则以及要求金融机构切实遵循准则,是又一项重要而迫在眉睫的工作。重新制定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包括应用细则以及对大量运用衍生金融产品的金融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查,是做好这项工作的两个重要步骤。建议由高校、研究所和金融机构共同合作完成此项工作。
4.3要掌握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工作
在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选择时,我们目前主要的还是偏重货币政策。截至2007年12月21日,中央银行在2007年共上调了十次准备金率和六次存贷款利率,同时还频频使用了定向国债、央票等方式来收缩流动性。应该说,调控的作用已有显现,但在财政政策的使用方面,还是比较偏弱的。这对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改变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多等问题是不够的。财政政策能利用税收杠杆和收入政策工具来达到市场经济往往忽视的公平问题,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与刺激消费的目的。因此建议政府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对财政问题引起重视。譬如利息税还有无必要保留、所得税的起征点是否应根据物价和收入水平的整体上升而作相应的提高并能够自动调整、物业税等新税种的开征是否应尽可能延迟、政府在财政开支上是否应该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从而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来提高广大中低阶层民众的收入,以此来刺激消费,从而
促进国民经济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致 谢
在此,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在我的求学路上给予我不断的支持和鼓励。
最后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的老师!
参 考 文 献
[1] 次贷危机下的经济政策对应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115535/115538/6858536.html
[2] 次贷危机
http://zh.wikipedia.org/wiki/
#.E5.9B.9E.E6.87.89
[3] 次贷危机次貸危機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2871.htm?fr=aladdin
[4] 背景资料:美国次贷危机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15/content_10361839.htm
[5] 次贷危机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评价及走向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YI1VAeRUUFSTMTv8luOQjyv5MFkh9Dl9fEfcTZB3QzAHAX50w4p0M-ePPewN38SSC6K80Ila9CfFCWybEqa19_
[6]美国次贷危机:原因、机制及教训
http://www.xzbu.com/3/view-1423247.htm
[7] 辛乔利 孙兆东 次贷危机 中国经济出版社
bot 风险管理论文篇2
课程论文
学 生 姓 名: 题 学 号: 1130302024
指 导 教 师:
专 业 年 级: 金融学专业2011级 所在学院和系: 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 完 成 日 期: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但在风险管理的应用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结合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在对企业风险管理要素的讨论基础上,从资本结构、经营管理、财务政策、风险准备等方面探讨了防范与控制企业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风险管理 管理框架 市场经济 企业风险
风险管理可以定义为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的一门学科。它提供系统的识别和衡量企业所面临的损失风险的知识,以及对付风险的方法,各部门通过识别、衡量、评价和处理,对企业将要发生的风险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使损失降到最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时刻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再加上企 业内部的一些原因,就构成了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企业应重视和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控制风险,使企业所承受的风险损失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的边缘管理学科,起源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国,逐渐传播到加拿大、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在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和人们的风险认识方面获得了高度重视和发展。我国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学术界才逐步从引进、吸收到综合深入研究,目前,风险管理正向新的阶段发展,但还缺乏系统性,主要侧重在理论和数理分析上,而对风险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够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经过近30年的风险管理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但在风险管理的应用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还没有全面开展起来,在保险、银行和能源等关系到国家稳定的行业开展了风险管理,其他企业很少应用风险管理的知识来规避风险,在实施战略控制中也缺少风险管理的控制系统。我国风险管理应用还不够,只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仅仅在有限的行业和领域进行尝试应用。实际上,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实践经验的不足、实践数据的缺乏阻碍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反之,理论支持力度的不足也影响实践中风险管理的应用;对潜在风险的评估和预警管理也相对滞后,我国的
风险管理工作更多侧重于风险发生后的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方面的管理水平尚待提高。目前,我国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是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主,缺乏对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制度的完善;缺乏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从事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专业性人才;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大部分企业都习惯性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整体性地考虑企业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影响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好的运气和好的管理往往没有得到非常明显的区分,当问题出现后,企业往往将其归咎于无意,而没有从管理的角度找原因,另外,很多人不太了解风险管理的后期效果。人们没有足够的说明风险管理避免了多少损失,间接带来了多少经济效益。
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识别,是指对全生命周期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判断、分类整理和确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包括确定风险的来源、产生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对各种趋势进行推测,得出判断。风险可以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静态风险是自然力的不规则作用、人们的错误行为导致的风险,其前提是经济环境未发生变化,与静态风险有关的损失有一定程度的规律性,一般情况具有可预测性。而动态风险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如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引起的,因其缺乏规律性而难以预测。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定性或定量地分析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对风险的影响程度,估算出其发生的概率及可能导致损失的大小,并对各种风险进行排序,找到关键风险。风险应对,就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降低风险而提出的处置意见和办法。常用的风险应对措施有风险的回避、风险的转移、损失管理、自担风险等。最后是贯彻和执行风险管理的决策,然后对风险进行评价。
二、企业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 动程度。风险是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风险的大小随时间延续而变化,是“一定时期内”的风险。
企业追求利润和面对风险是分不开 。所谓无利不起早,然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伴随着风险,任何因厌恶风险而谋求逃避风险的想法,都是不现实、不客观
的。在企业管理中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正视企业面对的经营风险,寻求对经营风险的最 优管理,以降低其风险程度,减少其风险损失。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从产生的原因看来自,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筹资活动。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有投资者投人、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股 票及商业信用等。但每一来源都有各自的风险。如投资者投入资金,可能会由于某些特定的因素而使资金不到位,而外商投资企业更会由于汇率变动造成资金投 入的损失。银行贷款方面,可能会因为国家宏观调控因素或银行本身投资方向的 变化而使贷款落空。从发行债券来说,也会受到市场投资方向多元化的竟争冲击。使资金的筹措受到影响 。商业信用是企业生产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如果企业生产积压滞销就会影响企业商业信用的正常利用。
2.投资活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从企业本 身来说,可能由于过高估计预期投资回报,而未来投资回收期延长,甚至最终无法 收回全部投资的可能性。这就是投资风险。投资风险直接影响 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
3.经营活动。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种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种风险。 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市场销售,如市场需求、市场价格、 企业可能生产的数量不确定而产生风险生产成本,如原材料的供应和价格、工人 和机器的生产效率等都是不确定因素,因而产生风险生产技术,如设备事故、产品 质量发生问题、新技术的出现等情况不好预见,产生风险另外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等也 给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
二企业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企业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日常管理中,企业应当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选择科学的风险预测方法,如概率分析法、风险决策分析法等等,对各种情况下可能 发生的风险及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有效的预测。同时企业应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各种经营性风险,争取获得更大的收益。
目前,企业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主要有:
1.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同时,也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 比率,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降低企业风险。
2. 进行多角经营,分散投资风险,企业进行多角经营。即将资金投放于多个项目,由于它们景气程度不同,盈利和亏损可以相互补充,减少风险。
3. 加强生产经营管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4. 转变经营管理观念,促使风险合理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险业等经济事项逐渐出现和被社会认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当转变传统 的经济观念,学会通过保险、合同、担保、承包和租赁等方式,转移部分风险,达到风险社会化分担的目的。在这些方式中,保险是一种最行之有效的风险转移方式,它通过专门的机构根据有关法律运用大数法则,以签订保险合同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保险不可能转移所有的风险,某些风险只能通过签订免责约定、保证合同等非保险转移风险途径来转移风险。
参考文献:
晓林,何文炯.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武 晶,贾洪雁. 论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 曾国安《战略市场营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bot 风险管理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