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论今茶文化_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人类从发现并利用茶开始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自茶产生之日,茶就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说古论今茶文化,一起来看看。
说古论今茶文化
几千年来,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茶也是一面镜子,折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约在公元前的2730-2697年,即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茶叶为神农氏所发现和作药用。饮茶之风兴于周朝,嗣后传播开来,并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记载。到了东西两晋,茶事更为兴盛。南北朝以后,朝廷贵族设宴皆摆设茗饮。
饮茶之风在唐朝全面盛行。一代茶圣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他涉足百家经典,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茶研究。为此,他爬山涉水,翻山越岭,辗转于江南,考察名茶胜水。于唐至德乾元年间,写成了《茶经》。该书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称颂,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成为茶文化的经典之作,是茶文化的精华。陆羽对茶的起源、种植、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茶具用水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及所作的详尽记述,无不精美新奇,令人叫绝,叹为观止。陆羽毕生的心血用于研究与弘扬茶文化,造福了人类,带来了茶文化研究的勃兴。
饮茶在宋朝极为盛行,而且逐步引入文人雅事,与琴棋书画结合,同诗词歌赋相融,使茶文化日臻完善,茶事更富情趣。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福建廖刚在所著《世采堂诗集》中有一首《诗韵卢骏给事试茶》曰:“春容未动柳梢头,宠赐初惊远自瓯;蟹眼翻云连色起,兔毫抉雪滞香浮。出尘香味端难品,无渣肝肠可耐搜;青锁夜长应不寐,珊瑚重见万金钩。”诗人不仅描绘了饮叶入水后如“蟹眼翻云,兔毫抉雪”,同时也把大叶茶的色、香、味描写的活灵活现。
明清时代,人们对茶文化有更深入的研究。清代乾隆皇帝是一位好茶的帝主,他六下江南,四次幸临西湖龙井茶区,留下了许多茶诗。年近八旬的乾隆拟退位时,近臣劝谏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笑答:“君不可一日无茶。”
现代人对茶更是情有独钟,如作家老舍。老舍出身于平民,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使他从小就熟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欢流传于市井和茶馆的曲艺和戏剧。每当他路过茶馆,总要瞧一眼或稍作驻足。后来有了条件,就经常独自或和朋友前往茶馆,并构思成了他的成名之作《茶馆》。老舍的《茶馆》是新中国话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反映了清末至民初50年间茶馆的变迁,针砭时弊,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中华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其内涵主要包括茶艺和茶道两个方面。茶艺是对茶叶色、香味、品饮技艺的研究鉴别,对冲泡、品尝等技艺的探究,对茶具的鉴赏。茶道是指人们通过对饮茶而产生的精神体验和思想升华,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茶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它巧妙地吸收融合了“儒、道、佛”等各种精神因素,使不同阶段的茶文化呈现各自不同的追求和标志性特质。它一般包括饮茶艺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学术文献、茶具艺术、语言文字和名人茶事等。茶与特定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呈现和表征,也较多地表现为茶道,如风土人情、茶礼仪式、社交娱乐、神话传说、民族茶事、茶政茶法等等。茶艺和茶道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只有讲究茶艺和茶道,才能在品茶中得到充分的享受。
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跨越国界,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普天同饮的茶来自东方,吸收当地习俗文化,从而形成世界各地特有的茶文化。中华茶文化传播海内外。中华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靓丽的明珠,出版、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浙江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中华茶文化》一书。
茶文化的历史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清末,中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大陆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数据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大陆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
说古论今茶文化_茶文化的历史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