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相信同学们对温度都很熟悉,那你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吗?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希望对您有用。
八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步骤一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
2.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
四、教学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各种温度计(各1支)、各种温度计挂图(各1副)、演示温度计(1支)、烧杯(3只),分别盛冷水、温水、开水。
学生实验:烧杯(2只)盛半杯冷水,一杯热水、温度计(各1只)
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或小黑板。
八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步骤二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学生思考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形容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是否就能准确区分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学生议论。
教师讲述:这样的形容非常的粗糙。如: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认同所研究的问题)。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用温度的数值比较准确区分物体冷热程度。
【新课教学】
一、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生活与生产中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热力学温度,有关热力学的温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加油站”的内容。
2.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
②SI单位:开尔文(K)
3.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273 t
教师讲述:温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高使人们看到环境的污染导致“温室效应”;“SARS”传播期间,发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体温升高;许多食品、药品的保鲜、保质都要在一定的冷藏、冷冻温度范围内;气温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生
产、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的许多都要在一定温度环境下进行„„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有关温度和温度测量的知识。
教师讲述: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读出图各种物体温度值,要求大家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说明:引导学生参与探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讲述: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说明: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操作,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两手指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测量工具──温度计
教师讲述: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使用温度计测量过温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实物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让用手捏住温度计使它升温,放手使之降温,引导同学们思考温度计的原理。
提问:温度计中液体上升和下降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并回答,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板书。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观察过温度计的实物和挂图,都知道温度计上都标有刻度,你们知道温度计是怎样刻度的吗?
(引导学生找到温度计刻度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多少?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多少?
学生讨论后回答。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
讲述:摄氏温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1℃如何刻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后汇报,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八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