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广州登革热

发布时间:2017-03-14 21:56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健康知识:广州登革热》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小编的推荐,请继续关注。

日前广州市报告广东今年首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16日,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何剑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本地病例比往年早来了两个月,防控形势较为严峻。

不过他也表示,登革热可防可治,大众无需恐慌,“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是白纹伊蚊,应人人动手,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何剑峰还提醒,去年得过登革热的人并非绝对安全,若感染了不同血清型的病毒,反而容易引发重症。

今年3月就看到成蚊了

今年4月,广东已出现本地登革热病例。“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没有蚊子就没有登革热。我们留意到,和去年比,今年媒介活跃的时间比往年提前。”何剑峰透露,往年3月还没发现成体的白纹伊蚊,但今年在3月就出现了。

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何剑峰分析,“这与气候有关,去年是暖冬,而登革热发病也是广东历史上最高的一年,一直延续到12月;此外从外环境来看,东南亚及南美巴西等国登革热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以目前来看,这个时期广东的登革热输入病例比往年要多。”

可见,今年登革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不过何剑峰也表示,风险高并不等于一定有病例发生。如何化解风险?“登革热是通过蚊子传播的,白纹伊蚊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小区周围,生长在干净的水体中,如瓶瓶罐罐,家中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的容器中,所以要从每个家庭做起,人人动手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单位、尤其是工地也要做好防蚊虫工作”。

本地感染者已出院

何剑峰特别提醒,去年得过登革热的患者今年并非绝对安全。“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若感染过其中一型后,再感染另一型病毒,这样的病例发展至重症的风险要高六倍”。

不过他说,幸运的是广东的本地病例绝大多数是一型,“得过的人绝大多数有抗体,可维持若干年,但去年也出现过二、三型的患者,因此不能掉以轻心,要特别关注。医生遇到病人时,要了解他们是否去年感染过,并检测病毒分型”。

何剑峰提醒,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和骨关节疼等症状,就要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是否到过东南亚等地旅行。“广东的这一本地病例从发病到就诊就拖了时间,以为在家吃退烧药就好,结果两天后持续高热、面色潮红,所幸后来治疗效果良好,已经出院了”。

病例数达到去年高峰可能性不大

研判今年疫情,何剑峰表示,病例数达到去年高峰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政府高度重视;另外,广东省疾控中心在全省布控了551个蚊媒监测点,时刻监测传播风险高的区域;此外,登革热是可防可治,即使得了也无需恐慌;与此同时,一些基层医院也可做登革热NS1抗原快速检测,能及早发现病例”。

但他表示,根据前年统计数据,每一个登革热患者对应2.2个隐形感染者,即不发病的患者,“因为‘隐形’,这一群体的防控较困难,但这也是传染病的客观规律。”何剑峰表示,为及早发现病例,他们将对病人住家半径200米的区域进行搜索布控,从而加强控制,化解风险。

蚊媒密度有轻度风险

在清积水灭蚊虫的号召下,广州蚊媒密度得到了较好的控制。16日,广州市卫生计生委通报了上周(4月6-12日)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监测情况。比起3月中下旬蚊媒密度多处存在高风险的状况,上周蚊媒密度大大降低,广州9个区(县级市)无风险,仅有7个蚊媒密度监测点存在轻度风险,其中4个为公园。

根据上周的监测数据,全市居民区布雷图指数(BI)平均为1.92,非居民区外环境标准间指数(SSI)平均为0.14,诱蚊诱卵器指数(MOI)平均为0.85。另据监测,各公园标准间指数平均为0.12,诱蚊诱卵器指数平均为4.26,平均水平都已达标。

在广州12个区(县级市)中,有9个蚊媒密度分级为0级,风险级别为“无风险”,建议继续落实日常防蚊措施。

从化市太平镇、海珠区南洲街、黄埔区鱼珠街、荔湾区增埗公园、番禺区市桥街西园公园、花都区狮山公园、天河区华南植物园等7个监测点蚊媒密度分级为“一级”,风险级别为“低度风险”,应启动蚊媒控制措施。

疾控专家表示,目前广州市已出现本地感染病例,且时间较去年提前两个多月。随着气温的上升和降水的增加,广州市蚊媒密度将逐渐升高,登革热本地疫情发生的风险将逐渐升高。

广州市卫生部门提醒,近期蚊媒密度较高的各街镇应立即启动相关响应,迅速采取清除积水、杀灭成蚊等措施,降低疫情发生风险。蚊媒密度风险级别为“无风险”的各街(镇)要继续落实日常防蚊灭蚊措施。

根据有关工作安排,广州市、区疾控中心定期组织开展全市蚊媒密度监测,并定期将监测结果在广州市疾控中心网站公布。

健康知识:广州登革热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