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文
教育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听杨业离不开教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探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文篇一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探索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必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使之协调共进、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发展;互动关系;对策
一、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一)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对就业率的影响是很大的,也可以说就业率的高低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多,其中需受职业教育的就业机会也就增加了。社会能否给受职业教育者提供就业机会,是职业教育能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既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又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由于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更新、就业者素质要求的提高,将促使人们主动地接受职业教育,这样就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生源与时间。只有在现代生产水平下,才有要求又有可能使每个人能在人生的一段时间内接受教育。
(二)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保障
无论是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还是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加快,都必须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这些投入来自自身的办学收费和其他收入,或来自政府的财政拨付,甚或来自企业的投资和社会的捐赠,这些无一不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有关。因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财政状况的好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较大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明显多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好,社会对职业教育投入不够或无力投入时,就必然会导致师资来源困难、设备紧缺等现象,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下降,培养的劳动力素质的下降,势必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这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三)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
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明显突出。职业教育应紧密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的变化、技术结构的要求建立与之适应的层次结构,满足生产管理第一线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社会生产力系统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层次、多种规格、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影响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三大产业结构在劳动力人数上的比例关系是就业结构的基本比例之一,其比例关系和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和层次的比例关系和发展趋势具有引导和参照作用。职业教育培养劳动力有较长的周期,这一周期产生了职业教育的滞后现象,要求在确定职业教育在各产业中的配置时,对未来数年内劳动力的需求进行预测。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受社会生产的分工状况和社会职业结构制约,由于社会生产的分工状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
(四)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改善体制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打破国家包揽办学的体制,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改变了职业教育原先的运作方式。职业学校招生的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指导性计划逐步增多,计划外招生的比例也有所增加。毕业生就业几乎已没有指令性计划,由劳动力市场配置,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择优录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这一根本性变革,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同时,财政体制和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是实现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发展需要一支懂生产、能使用现代生产工具、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技术人员队伍。若没有这样的队伍,即使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不可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现代化的管理也不可能有效地实施,而要形成这样一支队伍,职业教育是必需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活动的长期实践,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力,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越高,劳动的技能和方法越熟练,他创造的财富就可能越多。但劳动者的素质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活动日益复杂化、知识化,要求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了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益的重要方法
职业教育,尤其是适当的职业指导,能将不同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的人导向相应的职业岗位,使个性特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从而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劳动力配置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个体来说,了解职业情况及就业要求,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的要求都是发展变化的,如何根据个体在职业方面心理发展的规律,有效地施加影响,合理地将个人导向他们合适的岗位,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用人单位来说,需要各种各样能胜任工作而又与职业的发展相适应的劳动者。如果个人的兴趣与社会的需要不能很好结合,很可能引起个体在工作岗位上不安心工作,降低工作效率,引发劳动力的非必要再次流动、再次培训和职业角色的重新塑造,这样会降低整个社会生产的效率,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的调整以及在职培训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三)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
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的专业素质、发展劳动力的智能、塑造其思想品德、人格,传授生产技术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生产由简单劳动密集型向复杂劳动密集型即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循序渐进地开发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潜力,从而使个体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职业教育与生产的关系紧密,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发展其智能,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力有更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创新。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的安全意识、设备保养和维修能力来减少生产事故,降低生产工具和设备的损坏率。积极进取的劳动态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职业教育塑造劳动者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影响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
(四)职业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化生产和经济条件下,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组织既可以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强已有的经济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又可以为企业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提供人员。经济组织中是否能进行现代化的管理,管理的有效程度大小,又都是与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的。职业教育通过塑造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实现劳动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劳动力能认同组织文化,能与现代管理要求相一致,积极配合管理施行,提高现代管理的效能。经济管理者的来源一是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人员中提拔,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通过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学校直接培养。职业教育还可通过对社会政治、文化、职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间接作用。在现代化生产的条件下,只有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特别是劳动人员素质的提高,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要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自身发展必须适度。其规模要与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要与经济发展的承担能力相符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加强职业教育规划与预测工作,提高职业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要引入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实现对职业教育规模的调节。
三、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提高认识是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前提
解放思想,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政府作为政策、法规和战略的导向者、设计师,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对社会民众的宣传,加强对职业教育相关法规的立法工作,引导社会和个人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现实生产力的理念,真正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克服那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从各个方面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职业教育办学机构要端正办学方向,提高职业教育的市场意识。职业教育就是职业第一的教育,如果按照普通教育的理念来发展职业教育,就会扼杀职业教育的生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市场性、多样性、实践性和生产岗位对应性的统一。按照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要求,我们所期待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并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职业教育。为达此目标,学校必须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强化自己的市场意识。
(二)深化改革是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点
首先是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扩大职业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要强化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尤其要强化市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加强职业教育在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改革职业院校的学制和办学模式,扩大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统筹、协调与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加强地方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促进。
同时要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作为学校和其他办学单位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充分就业为引导,健全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工业和新型服务业的专业,拓宽专业服务范围,增强适应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还要重视在职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在教材建设上,要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加强实习实验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要加强同企业的联合,走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使企业成为学生实习就业场所,学校成为企业职工的培训基地,实行订单培训,互惠互利。
(三)完善体系是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关键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在满足广大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同时,从合理配置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加强其内部各层级的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加强其外部与普通教育的双向沟通,使来自不同源流的人们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选择不同层次和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培训,实现各类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高等职业学校要重新定位,转向以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主,并做好与中等职业学校衔接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改革,使高职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适应中等职教重心转移的趋势,有力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中等职业教育应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结构的改变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范围,城市职业学校也应面向转移农民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要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他们适应未来的工作变换和继续升学奠定基础,对于转移农民,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意识、行为规范教育,促进转移农民顺利完成“市民化”转变。
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设立非营利性的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支持开办各类营利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民办职业教育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和运行高效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严明.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及其现实意义[J].石油教育,2007,(6)40-42.
[2]刘文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7,(2)64-68.
[3]王保军.城市化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8)29-30.
[4]姚德军.论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7,(7)141.
[5]朱丽莉.约翰•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59-60.
探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