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孩子教育的文章

发布时间:2016-12-11 15:21

对于孩子的教育,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方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孩子教育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孩子教育的文章:让孩子吃吃泥沙

阿灵和阿盈母女俩剑拔弩张,时起勃谿。

在聚餐会上,阿灵气呼呼地说:“小孩才三岁呢,她却事事讲求教育原则,荒唐!孩子不肯吃饭,她便把饭菜倒掉,还振振有词地说,孩子已经三岁了,当然知道饥和饱的感觉,逼他,是违反生理需求的。她忘了,我以前是怎样喂她的。她不吃,我便把食物盛在保温盒里,带她到儿童游乐场去,当她忘情地玩着时,我便一口一口喂她,整一大碗的饭啊菜啊肉啊,吃得个一干二净;一顿饭,得花上一两个小时耶!照顾孩子呀,没耐心,能行吗?最气人的是,小豪豪不肯吃饭,我刻意做了小点心端给他吃,她居然还大发雷霆,说孩子已经三岁了,我这样惯他,等于是放纵他使性子。唉,可怜的小豪豪,才三岁啊!”

有一回,小豪豪攀着阳台的栏杆,好奇地俯瞰楼下众生。阿盈喝令他下来,然后,用藤条打他的手心,把他打得哇哇乱哭,阿灵骂她:“你疯了啦,孩子才三岁,你竟用体罚!”阿盈理直气壮地应道:“我一再告诫,叫他不准攀栏杆,万一跌了下去,连命都不保呀!他已经三岁了,这样重要的话都没放在心上,难道不该打吗?”阿灵心痛地说:“他才三岁呢,用藤条吓唬吓唬就可以了,干吗真个使劲去打呢?”阿盈叫道:“妈妈,你以为我在和豪豪玩游戏啊?不让他吃痛,他会记取教训吗?”阿灵生气地应道:“以前你小的时候,就算再调皮,我也不曾鞭打你啊!”

我注意到,在阿灵的叙述里,有几个“关键词汇”,那就是:“才”和“已经”、“以前”和“现在”。这几个词汇,恰好反映出两代之间对教育截然不同的看法。阿灵认为豪豪“才”三岁,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需要呵护,所以,百般迁就;然而,阿盈却觉得豪豪“已经”三岁了,早已进入需要纪律对付的阶段了,所以,严立家规。母女势如水火,只因为教育理念不同。

曾经读过一则短文,文中通过一个有趣的小例子,写出了两代之间迥然而异的教育哲学。有一回,一位老妈妈远到澳大利亚去探望她的女儿和四岁的小孙女。三个人到海边去玩,老妈妈和女儿坐在阳伞下纳凉,当她看到蹲在沙滩上的孙女将一把泥沙塞进嘴里时,大惊失色地嚷道:“别,别吃!”说着,便要冲过去阻止,但是,女儿却一把扯住了她,气定神闲地说:“吃泥沙,有什么关系呢,就让她吃啊,如果她觉得不好吃,一定会吐出来的,以后,自然也就不会再吃啦!”

年长一辈的父母,实施的是间接的教育;年青一代的父母呢,强调的是直接的体验教育。直接教育所带来的不愉快经验,会让孩子铭记终生,永不再犯。间接教育呢,没有切肤之痛,父母循循善诱的语言,也许会成为孩子耳边一股无关痛痒的风。

爷爷和奶奶,应该与时并进,放心、放胆、放手,让亲爱的孩子以他们的理念和方式去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吃过泥沙的孩子,当会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

初中孩子教育的文章:家教

晚年梁实秋在给女儿文蔷的一封信中说:“孩子长大了,如果一切事都肯坦白地和父母商谈。实在是最好的事。倒不一定是父母的指导就好,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互信的关系,这实在是真正的健全的伦理……”另外一封信中说:“×××哭诉儿子不孝顺。头脑落伍。‘孝顺’二字早该弃置不用了。如果孩子态度不好,那是做父母的教养之道有毛病,除了自责,别无话说。周作人说过一句话,‘五伦其实只有朋友一伦而已’。我深以为然。”

这段话道出了梁实秋的教子之道,即,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常的人,当作朋友来对待。此虽非什么惊天哲理,但能以之为原则坚持下来,也不是易事。尤其是梁实秋生活的年代,尚在传统向现代过渡阶段,不将孩子看作私有财产已是先知先觉,走在了前面。

梁实秋本有三女一子,其中二女早天,剩下大女儿文茜、儿子文骐、小女儿文蔷。在儿女们的记忆里,梁实秋是一个慈父,而不是严父。他喜欢讲故事,儿女们很爱听,每天晚上都要凑到他的卧室里来缠着他讲故事。他常常即兴发挥,妙趣横生,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说到伤悲处,孩子们也会潸然泪下。一次,他讲一个孩子走丢了,找不到妈妈了。文蔷哭起来。梁实秋的妻子就责骂他总把孩子逗哭,于是梁实秋接着讲,后来有人在那孩子的额头上贴了一张邮票,把他寄回了家,文蔷才破涕为笑。听故事过程中,孩子们有时困极了,蜷缩在他的身边睡过去。粱实秋轻轻地把他们抱回床,给他们盖好被子,舔犊之情殷殷至深。

初中孩子教育的文章

梁实秋夫妇不对孩子声色俱厉,他们采取以身作则,无为而治的办法。文蔷初中时留级,自己感觉很惭愧,但梁实秋只是叹了口气,并没责备她。文蔷回忆,当时只感到侥幸,日后才悟出父母对自己的慈爱、体贴和谅解。

1949年后,文茜和文骐因为要继续上学,留在了北京,小女儿文蔷则跟父母来到了台湾。对身边惟一的女儿,在性教育方面基本上是缺乏的。其实这也是该时代的总体特征。文蔷小时问的有关性的问题,都没得到回答。后来渐渐悟出这是不能提的事。因此,到了十二三岁仍糊里糊涂,不懂人事。等到她上了大学,有一天回家,看到客厅茶几上放着一本有关生理卫生的杂志。她很奇怪,因为这种杂志是从来不进家门的,哪儿来的呢?她好奇地拿起来翻阅。一看,恍然大悟,里面有男女生殖器官的基本知识。文蔷看完后也不作声。过了几天,家中又出现一本,是第二期。这时她才明白,这是父母有计划的预谋,要给她一些必要的知识。这种神秘的杂志出现了几次之后,叉神秘地在家中消失。于是她的性教育也就圆满结束了。文蔷说,这种教法虽然不够理想,但是妈妈爸爸居然想到了,尽力而为了,已是不易。

不过,作为慈父的梁实秋也有极少的暴力的时候。在文蔷记忆中,有一年冬天大清早,她不肯穿裤子就要到院子里去玩儿,谁劝也不听。父亲火起,把她抓起来,猛扔到一大堆棉被上;然后再抓起来,再扔,把她扔得头昏眼花。棉被很软,摔上去一点也不疼,但是父亲的盛怒和暴力却让文蔷难忘。她说自此以后。她就学会了穿了裤子才能出门。这听起来有点好笑。我们当然不提倡父母对孩子使用暴力,但若辨证地看,似乎也有其事半功倍的一面。

大女儿文茜也有类似的经历。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天梁实秋正在午睡,文茜一个人在楼下客厅里描红模子练字。她低头看到墨极黑,抬头看墙很白,幼稚的她就想,如果在白白的墙上涂一个黑黑的十字,一定很好看。于是,她端起小凳子,站上去画了个十字,黑白分明,十分耀眼。正在独自欣赏的时候,梁实秋午睡后从楼上走下来,看到涂黑的墙,勃然大怒,打了女儿几杖,并令她罚跪不起。文茜吓哭了,哭了半天也没人理她,直到跪地沉沉睡去。后来,还是外婆替她把黑十字刮去,此事才作罢。文茜说,自己一辈子始终不敢在墙上题××到此一游的墨迹,“看到别人乱涂,也会下意识地想到父亲的竹手杖。此之谓家教。”她对父亲的责打没有怨言,甚或还有感激。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只要因人施教,把孩子引上正途,这种家教就应该是成功的。

初中孩子教育的文章: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我觉得近代以来,中国有四个时期做父母是很难的,做儿女同样很难。

第一个时期是清末民初。在那个时期,清王朝在外忧内患的冲击之下,分崩离析亡于一旦。于是,某些知识青年就投身革命,以图救国,并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革命是要抛头颅、洒鲜血的,所以做父母的便成天为之提心吊胆。

第二个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许多父亲母亲,向我们的国家奉献出了他们的儿女。因此可以说,那是一个“心疼中华好儿女、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时代。

第三个时期是上山下乡时期。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号召离开城市、离开父母的呵护,去农村生活、劳动。

第四个时期,就是现在。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相比,我们经历了相当长、相当难得的和平时期,也是惟一把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并迫切地拿到桌面讨论的时期。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又善良,又正义,还是成功人士,最好还是受人尊重的成功人士。要培养出这样的子女,因素十分复杂,其中还包括机遇。

很多父母不允许儿女平凡。平心而论,许多平凡了大半辈子的父母们确实害怕儿女再平凡。其中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儿女也要结婚啊,住哪儿?父母工作大半辈子的积蓄,连一个北京五环以内两居室的首付都交不起。所以我个人觉得这种对于“平凡”的忐忑、惴惴不安,是最能被理解,同时也是让人心疼的。

另外,那些生活条件好的,也不允许儿女平凡。他们本能地认为,平凡就是平庸。为什么别人的儿女优秀,我的儿女就该平庸呢?

平凡绝不是平庸。平凡可以平凡得很优秀、很可爱,甚至是可敬的。如果平凡就等于平庸的话,而平庸又是羞耻的话,那这地球上的60亿人口,我估计至少得有59亿人感到无地自容。

我是“草根”家庭出生的孩子。我们家住的房子又破又小,我住的那条街在当年被叫做“脏街”。我记得小时候每次出门,父亲总要叮嘱我:“不要做坏事,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不要乘人之危。”

母亲对我的影响,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小心翼翼地刮面口袋上仅存的一点面粉,为家里人做疙瘩汤当晚饭。这个时候来了个乞讨者。母亲对乞讨者说,没有什么给你的,你也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喝一碗疙瘩汤吧!母亲把本来属于她的那碗给了乞讨者。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很深。

我的孩子上中学时,我给他画了一个数轴。中间是零,右面是正数,左面是负数。我告诉他,每一个人其实都在社会的数轴上。我们把负数这边归结为那些不幸的人、不幸的家庭。所谓负数,并不是对他们的否定,而是表示他们要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付出的努力会比常人更多。比如:有的家庭有病人,有的家庭先天贫穷。

我帮儿子分析,我们的家庭,应该在数轴的正数位置。但同时我又告诉他,他的人生应该从零这个点开始。而把自己今后的目标,定在这个数轴的哪个刻度上,是需要由他自己决定的。假设他把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许他会终日在一个问题上纠结:“为什么比尔·盖茨能做到的,我却做不到?”当孩子发现这个目标无论怎么努力都实现不了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很沮丧、很痛苦。所以,这个目标刻度的位置,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以及他自身的特长与能力来划出。

我希望你大学毕业之后,用挣来的工资首先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然后你看那边还有小汽车。要是你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小汽车的话,那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努力后仍然没有达到目标,那么街上的宝马、奔驰,你就把它当成风景,看一看就好。

有时候,进城打工的孩子会给我一种震撼。

有一天我去开门,我看到给我家送水的完全是一张少年的脸。我问孩子多大了,他说16岁。那么热的天,一桶纯净水有20斤,被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扛上楼来,看着让人心疼啊!我又问他,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他说是计件发工资的。我说我家要是住在顶层呢?他说那也得扛上去。那样的孩子,干一天活,他们一定累得倒头就睡。他们挣的辛苦钱也一定舍不得乱花。有可能要寄回家里,给弟弟、妹妹当学费。

我建议父母们把这些打工孩子的经历讲给儿女听,并与他们站在平等的位置进行讨论。至少要告诉孩子,他们在现在这个年纪,是不用自己出去谋生,甚至要养活一家老小的。

许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会觉得很内疚。他们总在心里琢磨,怎么能给儿女更好一点的生活。儿子想要一双耐克鞋,妈妈拿出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给儿子买;儿子想要一个苹果手机,妈妈拿出一家人两个月的生活费满足他。凭什么给他买啊?父母这样纵容、娇惯孩子,父母是不是也有自身的问题呢?

在孩子幼年时期,家长要让孩子学习“善”与“智”,启发孩子动脑,鼓励孩子更多思考,让孩子学习宽容和理性。我的建议有八个字,那就是父母要引导孩子:知礼、达理、尚文、温文。知礼就是有礼貌;达理就是懂道理;尚文就是不要崇尚权力、金钱,否则一生痛苦、永无幸福感;温文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力量。

初中孩子教育的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