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7-02-11 11:19

和中学数学相比较,大学数学内容多,抽象性和理论性强,很多学生对于大学数学的学习不能适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科数学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本科数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大学数学数学文化渗透思考

摘要: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就是数学,学好数学有利于大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能够让大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激发大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养成用严谨的态度看待周边的事物,为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

一、数学文化的具体含义

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含了数学家、数学史、数学教育和数学发展中的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我国数学文化最早在孙小礼和邓东皋等人共同编写的《数学与文化》中被提及,这本书浓缩了许多数学名家的相关理论学说,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数学不单单是一种符号或者是一种真理,其内涵包含了用数学的观点来观察周边的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语言、图表和符合的表示,进行数学的沟通。数学文化可以在具体的数学理念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中揭示内涵。数学从本质上与文学的思考方式是共通的,数学文化中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在文学思考方式中也有体现。但是数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较,也有其本身的独特性。数学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改变和融合,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一种通用语言,不再受到不同国家文化、语言的束缚,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推崇和发展,数学文化利用科学的方式对人类生活中的其他文化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是其他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大学数学中综合了物理、计算机、电子等知识,教学课程包含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开展数学课程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能够使学生在对数学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之前,充分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发现数学文化与其他各种文化间的紧密联系,使大学生能够在数学教学的学习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发展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大脑的潜能,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通过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学人文、科学方面等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对于增强学生全方面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数学文化渗透的方式

1.加强数学文化教学

大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文化教学,对于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进行培养,在数学课程教学中逐渐渗透数学文化的魅力,将数学文化具体融入教师的教学中,增强学生对于数学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当加强自身对于数学文化的理解,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起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情况,由浅入深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系统化的整合,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解题的技能,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技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主动问,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成绩能够不断提升。

2.丰富教师教学方式

大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数学文化,学习数学知识。数学作为理科学科相对于文科学科学习起来更难也更枯燥,许多数学公式和定义比较复杂,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因此大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数学文化教学的优势,增加数学教学课堂的趣味性,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和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加深学生的数学学习记忆,在数学知识的教学前可以先用数学文化当作铺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数学的学习不再枯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例如,某大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线性代数的相关图片,为学生解释了矩阵的概念、基本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矩阵的秩、逆矩阵和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举例,“A城市是所有大学学生毕业后向往的城市,而B城市则因为经济落后成为大学学生毕业后都想走出去的城市,假设B城市中每年有35%的人来到了A城市,而A城市每年仅有15%的人来到B城市,A城市的人口总共有1000万,B城市的人口有600万,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不变的情况下,5年后A城市和B城市的人口分别有多少,在很多年以后,两个城市人口的分布是否会出现稳定的一个状态?”该案例激发了学生对于线性代数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的效率。

3.增加数学文化课程

各大学在数学课程设计上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数学文化课程,加强学生对于数学文化内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化的数学学习理论体系。例如,某大学在结合学生实际课程情况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学历史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了古代埃及数学的成就主要来源于纸草书、《九章算术》中的“阳马”指的是棱锥、射影几何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非欧几何之父”的数学家是罗巴切夫斯基、最早使用“函数”术语的数学家是莱布尼茨、积分学早于微分学出现等等相关的数学历史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完善自身的数学学习,详细了解了数学相关历史和发展情况,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使学生在大学数学课堂上能够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朝坚.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

[2]陈朝坚.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

[3]陈旭梅.浅谈数学文化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本科数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分析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但不可失去知识性

有些教师割裂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味地将知识抛给学生,学生不能从自己的认知背景出发学习新知,感到知识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报幕员应站在舞台的什么地方报幕最佳?高清液晶电视的屏幕为什么要设计成16∶9?教师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投身到探究之中。良好的现实情境可以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深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但有些教师为“生活”而“生活”,而忽视了本身应有的“知识性”,在创设情境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学活动却远离了数学,背离了教学的初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生活化情境,这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要超越教材,但不可轻视教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囿于教材,难以走出教材的“框框”,不敢越雷池半步,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数学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超越教材,要学会“用教材教”,要具有跳出来的智慧,对教材进行补充、重组,教材为学生所用,所选素材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结合创建现代化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引入改编如下:我校为创建现代化教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氛围,需设计一座2m高的人体雕塑,为达到最佳视觉效果,要求腰以上部分的高度与全部高度的乘积等于腰以下部分高度的平方,求雕像下部分的高度。有些教师轻视教材,认为考试也不会考课本上的例题,没必要对教材上的习题进行挖掘。教材凝聚着专家学者的智慧,以苏科版教材为例,无论是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练习等都应成为数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真正达到“用教材教”。

三、强调合作,但不能弱化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面对难点、困惑点、易错点进行合作交流,能彼此分享经验,相互沟通情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实现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摆脱独生子女缺乏协作意识、独自为阵的弊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讨论、不断生成、不断构建,从而创造性地完成学习过程。但有些教师一味地强调合作学习,不论问题是否经过思考、不论问题的难度是否适合,凡问题必合作,失去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例如,在讲“二次函数y=a(x-h)2+k”时,学生已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及y=ax2的图象和性质,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探究二次函数y=a(x-h)2+k的性质。教师要先复习y=ax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等性质,然后提出问题:函数y=-2(x+3)2-1是二次函数吗?它的图象是抛物线吗?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合作完成。如果学生缺失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学习中思维就不可能深入。教师应让学生通过绘制此函数图象,在画图的基础上探究出其性质,在遇到困惑的过程中由小组讨论解决。

四、问题情境要联系教材,也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不仅要在研读教材、分析目标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通过访谈、提问、批改等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只有这样,学生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才能有成功的愉悦、失败的艰辛体验,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例如,在讲“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教师为让学生探究一次函数图象所具有的性质,让学生画出y=2x、y=2x+1、y=-2x、y=-2x-1的函数图象,让他们思考:(1)一条直线最少可以由几个点确定?(2)可以取直线上的哪两个最简单、易取的点?学生经过思考,不难发现选取(0,0),(1,k)两点较为简单。

五、总结

总之,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的背后蕴涵着诸多需要学习和实践的内容,教师要摆脱认识肤浅、实践盲区的问题,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为教师的不懈追求。

本科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数学系毕业论文范文

2.数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本科数学毕业论文

4.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数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科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