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观后感800字_观建国大业观后感800字
影片《建国大业》从抗战胜利首次国共和谈开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建国大业观后感800字,供大家参阅!
建国大业观后感800字篇1
上个世纪1945年到1949年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最具决定性命运的时期。尽管历史发展已经给两种力量的历史性较量提供了明确的答案,但其留下的众多历史谜团至今让人嘘唏不已,如一支拥有全副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中高级将官均接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军队,为什么输给了一支布衣草鞋,小米步-枪,数年前还被追赶得在偏远山区流窜的农民军队?这段历史本身所包含的巨大的历史张力给艺术审美提供了巨大的表现空间。《建国大业》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这段历史,以宏大的艺术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诞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和衷共济肝胆相照的风雨历程。同时,在真实再现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显现出了一种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和审美高度才有的博大的人文情怀,兼具宏观视野和微观审视的史诗品格和气质。
影片主创努力突破种种局限,打破领袖人物脸谱化的审美定势和模式,尽力还原历史中复杂多面的人物,凸显历史人物的心灵和情感层面,摆脱了过去的“红色情结”支配下简单、截然对立的审美审视和判断,赋予了镜头中的人物形象以更丰富的历史内涵、人文内涵。如受邀参加政协会议的冯玉祥在海上遇难,消息传来正在洗脚的毛泽东愤怒地踢翻了水盆,而周恩来甚至大骂手下“都是猪脑袋”。这些独特的审美表现是“陌生化”的,是观众特别乐意看到的,也是富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影片对蒋介石艺术形象的塑造避免了任何人为的道德丑化、道德矮化,呈现了这个特定历史时期落寞枭雄多层面的心理变化。蒋介石和蒋经国的一场对手戏就富有巨大的艺术张力: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失败,回到南京请求蒋介石支援,蒋介石却不敢得罪党内的官僚资本。父子俩走在中山陵里,一群白鸽在远处飞翔,蒋介石告诫儿子:“反贪腐,要看时机。”蒋经国针锋相对:“现在党国都在危难的边缘。”蒋介石长叹一声,吐出一句话:“反贪要亡党,不反要亡国!”又如在败走台湾之前,蒋氏父子在溪口长谈,一屁股坐在台阶上的蒋介石眼神中一片茫然,蒋经国看着蒋介石如此落寞也是眼含泪水。这样,蒋介石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就从一个简单的符号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可以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品格的电影,仅有历史真实层面的呈现显然是不够的。可以说,史诗品格电影不仅要求有历史真实层面的呈现,更要求在历史真实层面呈现基础上有更宏观的历史和哲理思考。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双雄斗固然是历史的主旋律,但并不是历史的全部。影片不仅在毛泽东和蒋介石人物的塑造上下了很大功夫,也在宏观历史视野下对宋庆龄、宋美龄、蒋经国、李济深、蔡廷锴、张澜、冯玉祥等众多历史人物进行了个性化的审视和表现。影片编剧曾经谈到,他们研究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民革主席李济深、民盟主席张澜等人的传记之后,就深深地被他们的领袖风范、人格魅力、政治主张所感动,深深理解了毛泽东为什么如此尊重他们,并盛情邀请他们一定北上参加政协会议。影片巧妙的借助于第三方即国民党进步将领、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视点来看待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斗争,来对毛泽东和蒋介石所代表的两党进行政治和道德上的判断。一方面,凸显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另一方面,更凸显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多-党协商、民-主建国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的必然,至今依然惠及中华民族,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保证和政治基矗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众多的献礼影片中,《建国大业》不是一部常规电影,而是一部“大事件”电影,172位明星参与演出本身就足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让人欣慰的是,影片剧情跌宕起伏,明星云集没有影响观众入戏,而是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实现了 “故事”大于“明星”。同时,影片无论是艺术创作层面还是商业操作层面都显示出了大手笔和大智慧。
建国大业观后感800字篇2
为了庆祝祖国妈妈60华诞,几天前学院党委组织了大家去影院观看《建国大业》,要求看完后要认真总结,交流心得体会。
我认为,这部电影说明了社会主义的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百六十多位影星的加盟就说明了这一点,只要韩三平愿意,一千六百人参演都不成问题。什么万人太极、二十万群众游行、六十万奥运志愿者,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参加集体活动的干劲,绝不逊色于五十年前。虽然效率低了点,但搭上祖国荣誉两个字,那就是不容置疑的正确,佛挡杀佛。这些活动在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很难开展起来,还是社会主义好。
影片的内容不用赘述,反正是说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高考和考研政治中,在相关的题目里答上这句话,必然是要加分。从表演上来说,冯小刚、葛优、道明、郭德纲、冯巩他们的点还是不错的,个人觉得陈坤扮演的蒋经国很好,事实上大多数人去看这部电影也就是想看看这些人如何热闹,顺便爱一下国。
每一次接触类似的题材,都会想起彭总、刘少奇他们的晚年,挺寒心的,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走过来了,却栽在了带头大哥的手里,奈何共苦而不能同甘。食指的诗说,“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是的,后人或许会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但前人离开的时候,是否能够瞑目?
很自然的想起了《明朝那些事》,现实没有朱元璋只留下汤和一个人那样严重,但其中的道理其实都差不多。在这个世界上,那些历史的小混混会被英雄收拾,英雄说不定就被带头大哥给拿下,大哥又常被女人迷惑,女人一不小心又被小混混摆平,万物相生相克的自然法则,循环着生存的食物链。看《明朝那些事》,明白了一些历史的规律,也就更好的理解了现实中的这些事,曾经发生的现在还在发生。
在北京生活了这几年,很能感受到这些年中国的崛起,没有经历但可以想见,三十年的中国经历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我们感到振奋和自豪。但是,表面、局部的和谐和繁荣很大程度上只是假象,我们都清楚这个国家大部分地区的落后,知道那些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管怎样,应该祝福走过六十年风雨的祖国,憧憬一百华诞的时候,这个国家能民主、法制、公平、“有天理”一些,人民的素质更高,普通老百姓能更加富裕,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
《山坡羊·潼关怀古》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一直笃信这句话。希望再过几十年,在我快挂掉的时候,资本主义的中国能让我改变这种看法,那时候,我告诫我的子孙,在文明的社会里就做个普通人。
建国大业观后感800字篇3
在10.5日,妈妈带我去看《建国大业》电影,我有了深切的感受。
影片从抗战胜利首次国共和谈开始,当时国民党在底盘和装备上优于共产党,于是在中国民主同盟领袖张澜的调和下,在重庆进行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但是国民党当时一心想消灭我党,当然不会真的进行和谈,他们在和谈的掩盖下不断的攻击我党的地盘,试图消灭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武装。所幸我们的领袖毛主席眼光犀利,看清楚了敌人的真面目,没有让反动派的阴谋得逞。
在之后的国共内战中,我们党的军队以退为进,农村包围城市,并团结广大的农民群众,取得了连连的胜利。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断的欺凌各个民主党派人士,将民盟等有地位的党派实力压榨的无法生存,不得不投奔我党的怀抱。连李济深这样的老国民党,也因为受蒋介石的排挤,而和我党走到了一起。
随着众多有影响力的势力和国民党分道扬镳,蒋介石老反动派终于走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不得不辞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职位,而代总统李宗仁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不得不和我党进行和谈。这时我党在军事上占有,在国内大势力全部支持的情况下,当然不会和国民党和谈,但由于要显得有风范并重视和平,就像国民党提出了非常苛刻的8个条件,逼得国民党不得不和我们继续打仗。并借机一直把蒋介石等人赶到了台湾去。
在抗战后期,我党不仅仅是团结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力量,我们还要团结商人和企业家,这一点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好像是在买烟买不到之后领悟到的。而且,我们还要团结各个党派的实力,包括有虽然失败但是仍有影响力的国民党,我们的主席不惜牺牲一定的利益,换取他们的支持,比如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我们为了她支持我们国家的建国,送给了她一套非常好的房子做福利院。为了赢得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支持,我党不计前嫌,给了他们的领袖李济深一个国家副主席,虽然他在广州发动的“四一五”政变杀害了我们很多共产党的同志。
影片的最后,当1949年开国大典举行的日子,在台湾躲着的蒋介石还妄图对我们进行轰炸,但是在历史不可逆的洪流之下,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反动的念头。
看完《建国大业》这部影片,我认识到,国民党蒋介石败在了共产党的脚下,其实是败在了自己手里。不仅仅是国民党党的腐败、势力贪污,更是不团结,连老国民党李济深,也被蒋介石排挤,蒋介石总想一人贪污权利,最后成为了“光杆司令”,不得不下台。而共产党毛主席团结人民,连对李济深也不计前嫌。比起来,国民党的军队要比共产党的军队先进的多,有飞机有大炮,而共产党却好比是“小米加步枪”;国民党穿的是挺拔精干的军装,而共产党穿的却是烂棉服,不过凭着团结与智慧,共产党统领了中国。记得毛主席回答李济深的那句话:“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是啊,在某些时候,要放弃一些利益,忘记一些仇恨。
建国大业观后感800字_观建国大业观后感800字的评论条评论